在现实与数字深度融合的场景时代,无论城市、社区、人居、商业、办公……新物种以观念引领、连接效率、内容算法、氛围设计与数字协作,给未来之城以“场景答案”。
12月8日,36氪WISE2020未来城市峰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36氪联合场景实验室发起首届「年度场景新物种」评选,找寻传统地产的变革突破,与未来场景的探索创新。
社区是城市现代化的新型单元,融创·云帆未来社区通过建设运营一体化创新开发模式,以场景重塑城市、社区与个体的连接,不断推动生活方式与文化群落的共建,以场景联合体创建推进产城融合,获得“2020年度城市运营新物种”奖项。
融创未来社区发展研究中心副院长胥霭
融创未来社区发展研究中心副院长胥霭,在会上带来了她的分享:
对于融创来说,2015年在杭州就提出了“归心社区”的理念。当时做服务是非常朴实的想法,我们认为开发商不仅仅是开发前端,还要参与到客户的全生命周期。交付不仅是一个结束,还是一个新的开始。
2017年浙江省开始提要打造新的城市治理单元,提出了未来社区的概念。未来社区做到现在,从第一批24个试点到第二批36个,最后要做100个试点。
当我们谈论未来社区时,更多是在说城市是什么。社区是城市治理的一个最小单元。用社区去链接家庭和城市,在数字底盘之下通过运营去搭建场景,再来推动整个城市未来的发展。
融创从归心社区走到未来社区走到了现在。这是一条很难的路,但是再难也要走下去。
第一个分享,最早做社区时是要在社区做什么。一切一切的起点和初心都是人,我们要给居民、业主带来什么。
不一样的社区有不一样的需求,我们有小太阳的社区、年轻人,也有老龄化的。其实跟这个社会一样,中国面临老龄化过程,同时还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这一系列过程中,都要回到家庭这个原点。
今年我们做了一个场景的尝试。以往场景都在交付之后,也是成熟的社区。但现在不是,我们把它前置了,把儿童社区小鱼儿餐厅开到售楼部里面,这也是对空间的一种改造。
原来的示范区给客户展示的是什么?更多是价值感,当客户来到这个空间能感受到什么,可能是昙花一现。我们想在空间里营造场景感,光有空间和人是不够的,我们要给他内容。
做小鱼儿餐厅时,我们最大感触并不是孩子做一顿饭给父母吃,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彼此感到了彼此的爱。在其中设定了一个环节,植入了内容和游戏。让爸爸妈妈给小朋友打分,也让小朋友给爸爸妈妈打分,活动结束时所有父母都被感动了。只要找到一个小小的散光点,就能给家庭带来改变。也有父母跟我说,参加这次活动以后,重新认知了儿子对他的看法,接下来的家庭亲子关系也会发生更好的变化。
场景一定要有温度值。场景和空间需要感知人的温度,这种温度不仅是物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当我们打造社区场景时,更关注人的需求,以及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紧密关系。
我们希望空间能够承载家庭、人群的记忆和思考。在这样过程中,有活力的才能称之为场景。
比如大家都在做农场,在这个过程中从播种、浇水、修剪,到最后不一样的参与感,让大家和空间和场景产生了情感的链接。这种一起随之成长的温度和记忆是更难能可贵的。
场景承载着人的成长,而场景无形之中也承担着教育的功能。我们不觉得小孩子要教育,其实现在提的是终身教育,所有人都需要有足够空间去成长。
分享一个从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那里听来的小案例,现在看手机多了,戴手表的人很少,甚至变成了装饰品。可是老人需要的是什么?他们也需要手表和手机。我跟团队沟通时就强调,社区就是要从人的心理发展需求出发,把缺乏的东西植入进去,用户在其中才能得到提升。社区在人们的健康、生活、人居等方面是可以提供切实帮助和认知提升的。
实话实说,最早我们作为开发商在做很多场景,会习惯说这是儿童空间,这是老人空间。真正在做社区运营以后,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在场景友好程度方面,我们提倡的是复合、多维度、可变化、可生长的空间场景。友好型空间,是对健康、亲密关系和成长性深度的理解。空间变得友好,人和人的链接也更活泛、亲密而友好。
未来社区要和谐地发展,必然要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追求。而这些向往和精神上的诉求,最后要通过有形和无形的空间、有温度和友好型的场景最终去实现的。
当然其中还要有留白,不能把空间和场景做的过满。为什么要留白,社区不是一年两年,是几十年的迭代。在这个过程中,空间的内容要根据人们需求和变量去发生变化,必然要做适当的留白。
我们也提出泛场景,场景不一定是固态的。像我们做老年人的模特秀和无价之姐时,这些阿姨、姐姐们结束后在后台相拥而泣,我觉得应该给他们创造更多这样展示自我的场景。老年人最忌讳是社会性的缺乏以及似乎老年人只能做老年人该做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一个向往年轻的心。积极老龄化的建设,不仅仅是通过空间,还要通过活动来推动。
场景不仅是固化的、物理的,也有精神的、有联系的。空间的场景是无所不在的,要去理解不同节点的需求,创造不一样的场景。
另外一点是代际融合。在一个社区里面,如何把邻居变成真正的邻里。孩子们手拉在一起了,大人慢慢的手就拉在一起了。
提归心社区的时候,我们提了三点——设计感、功能性和生命力。归心空间里面倡导良好的友邻关系、丰盛而自由的内心、老人活动空间、强健的体魄和小孩活动空间。
基于用户的痛点和需求,我们还持续在迭代。比如原来是做室内空间,现在更多是室内和室外相结合。我们希望一个社区看到更多的笑脸、更友好的氛围以及人和人之间更为亲密的链接。
这种链接性最终要要链接人和人。做社区运营是做大平台,要把所有的资源、所有人的需求不断的进行嫁接产生化学反应,经过催化后,让它产生更大的价值活力。
当没有这个平台时,这些资源和我们都是一个个盲点,看不到彼此。当需求被看到经过变量去嫁接、去绽放、去激活一个社区,最后才能真正的赋能城市。
我们认为人是未来社区、未来城市重要的参与主体,人是应对未来不决定性唯一因素,更多观点、更多认知、更多感知力都要以人本化为初心去创建城市生态。
新型城市未来空间的未来社区里有九大场景,有邻里、智力、服务、低碳、交通、建筑、创业、健康、教育,有三个硬场景,有六个软场景。软场景正是从后端的社区运营要着重考量推动的。
前端的规划设计中要做运营的前置,空间要具备更多的复合性、友好性,要注入更多运营的活力以增加温度值和氛围,最终初心还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一系列能够打造的场景,不管是具像还是虚拟的,不管是泛场景还是消费、娱乐、开放、内生型的场景,最终场景万象,不离人情烟火。
归心社区曾提到回家是一次归心之旅。现在未来社区是城市治理单元的一个细胞,这个细胞里面居民的获得感从哪里来。怎么样才能回得了家,归得了心。
我们做过小小的调研,要基于人民需求和服务的朴实无华的角度来运营。比如说他希望早上能够买到豆浆油条,他希望能够和邻居一起在家烧个饭,她希望可以去邻居家吃饭……这些是今后社区运营里面要嫁接并赋予的。
今天谈运营、场景、新物种,我们认为都是需要坚持长期主义。因为人的需求是不断在变化的。通过感知洞察人在这个社区里面到底需要什么、人在城市里面需要什么,我们才能最终去构建场景的新势能,才能真正赋能城市运营。
一直在说,房地产要做转型。未来社区提出的第一个就是去房地产化,但并不是去房地产。我们要考虑周期,这个周期是一个社区的全周期,乃至城市的全周期。当后期运营能反过来赋能前端产品开发,房子和户型可以更好满足人们的需求。
场景的链接不仅仅是空间,也不仅仅是内容。有活力、居民共建的模式,是我们未来所想要倡导的一个方向。幼有所乐、老所有依、内心可以在此安放,也是一个方向。我想不管是走哪条路,新的赛道一定是道阻且长。
今天时间有限,希望接下来可以跟大家做更多的探讨。但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坚信一定是要围绕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长期主义的方向去不断实践,通过后端运营去植入内容、注入活力、嫁接资源,让社区真正变成自由、活泛、共建的美好社区。这也是对于美好人居的向往,而我们这在条路上也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