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与教育不断结合、不断渗透的过程中,总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有教育机构爆雷之后,总有人会产生质疑:在线教育的模式可行吗?对于这些问题,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在11月13日举办的GET2018教育科技大会上作出了回答。
首先,当我们在谈教育的时,有几组概念总是放在一起讨论的:
教育和学习。教育,通常指的是一种社会对人的约束性要求,比如K12中的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通俗的表达就是,“被教育者要接受教育,不想被教育者也要接受教育”。它是一个义务,是社会对某个个体自上而下的要求。而学习,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每个人都有自下而上、想学习的需求,所以这不是义务。学习不是义务,但教育它有义务。
培训和补习。当在谈论K12教育的时候,很多培训机构也在谈教育,但其实教育和培训并不是一个概念。培训,通常指偏短期学习,并不是具有体系的、长期的;而补习与培训又不一样,是针对某些不懂的知识进行的。
知识付费、付费服务与免费内容。在线教育发展起来后又出现了很多新概念。比如很多教育机构在做的工具类APP,有很多免费内容。还有直播、大班、小班等付费服务。其实在讨论任何一个概念的时候,我们说是在做教育,但其实这里面的品类是非常丰富的,可能谈的并不是同一件事。
当我们要研究教育机构客户的商业模式时,首先要看客户做这件事情要付出什么?客户将面临三个成本:
经济成本:学习是要花钱的,当然也是有免费的产品是没有经济成本的;
时间成本:比经济成本花费更多的是时间成本。如报线下辅导班,不仅要付出经济成本,还有学习过程中的时间成本,每学期四五十小时的课程,还有去往辅导班路上所付出的时间成本,以及做作业、复习的时间成本。
机会成本:相对来说,机会成本远远大于经济成本及时间成本。考上好学校成才,通常只有一次机会且是不可逆的。
以上三个成本决定了三个东西:
机会成本决定刚需产品。如学科类的辅导提升孩子学习成绩、培养习惯、帮助升学考试的产品,都属于偏刚需产品。这类产品的客户和用户并不在意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这也是如今一对一比较火的原因。
时间成本对应的是有用的内容。很多内容付费,不论是分级阅读、轻内容、轻课,还是内容付费、知识付费如得到、喜马拉雅等。只要内容对用户有用,经济成本并不是问题,但是用户很在意时间成本。除了有用,还有一类是有趣的内容,这种内容用户是考虑经济成本的。
对应这三种内容和产品,商业模式也不一样。有趣的内容对应广告收入,靠海量的用户卖广告,而有用的内容对应的是内容付费,刚需的产品对应的是服务收费。这三种产品其实决定的是客户的三个成本,最终决定了整个教育行业目前为止最主要的三种收费模式,分别是广告收费、内容付费和服务收费。
以上三种产品基因其实是不一样的。传统机构在面临互联网冲击时、科技和互联网对教育行业产生冲击时,有很多从业者往往容易被表现蒙蔽搞不清自己到底在做什么。这时候就学静下心来想清楚客户的本质需求、客户的成本。因为只有你知道自己产品的优势是独特的、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
第一,从长期来看,所有数字化产品的价格应该趋向于零。这在互联网行业是通行的法则,内容付费是因为它基于有效的时间和有限的人群,但在很多领域里面会有人把它变成广告付费。
第二,原子化的产品价格在未来也会趋向于零。未来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所有标准化产品、非3D打印设计类产品的价格,也会降到非常低。目前来看,硬件之所以值钱是因为它凝聚了复杂的人类劳动。理论上,今天的硬件,杯子、椅子、手机等产品未来也会趋向于零,这只是时间问题。今天之前这些产品是人类劳动,因为劳动消耗了人的寿命,寿命是有限的,所以它值钱。
第三,服务的价格会越来越贵。因为服务的本质是消耗人的时间,时间是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它是值钱的,因为这是稀缺资源。未来服务一定会越来越贵,所有的稀缺资源都会越来越贵,即便人类的寿命在增长,仍然会越来越贵。
第四,心智价格会越来越贵。具有创意的、创造性产品,消耗的不只是生命,更是灵魂,所以心智资源一定会越来越贵。
这四种趋势对应了以上所说的三种付费模式,但除了广告付费、内容付费、服务付费,未来教育还应有创造、创意付费。目前市场创意付费模式还是稀少的,但在未来一定会占很大比重。
在科技和教育的互动中,经常有人说科技是本质、互联网是本质,但我认为,这都是不是教育的本质。
科技互联网不是洪水猛兽,它们是帮助教育,帮助教育教学活动完善自我的手段。未来,科技一定会和教育形结合,但教育的本质不是科技。我认为,作为教育从业者应该坚守教育的初心才不会迷失方向。
这里有一个关于我当年做家教的故事。为什么会有好未来,是因为我在读研的时候做家教,教6年级学生数学,有我的原因也有孩子自身的原因,学生连续三次考了100分,所以学生的父亲介绍了20个学生给我,变成了两个班。也就有了如今的学而思、今天的好未来,这是好未来创建最初的原因。
i前不久,与这名学生聊起了当年我给他辅导的事情。他说,印象深刻的是我当时给他讲语文,成语故事讲的太精彩了,跟我玩成语接龙的游戏。讲课天马行空开拓了他的想象力。除此,他讲到对我的第二深刻的事情,是有一次他写一篇科幻作文,我问他,到了哪个星球,那个外星人长什么样。
听完他说的话完全懵了,因为这些细节我都忘了,这些都是16年前的事情。但他却记得清清楚楚。
所以我知道,老师跟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根本不是教了多少知识、用了什么手段和方法,而是传递了多少热情、多少能量和爱,多大程度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信心,帮助学生从中得到成就感。
再多的技术投入也很难在根本上改变教育的本质,人和人之间情感的交流、爱的传递、灵魂和灵魂的交流不是信息技术、科技、数据、AI这些东西能够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