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获悉,我们曾经报道过的观动科技正式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 A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慕华教育领投,贝塔斯曼亚洲、翊翎资本继续跟投。融资将主要用于新品研发和海外教育市场的布局上。2017 年,团队曾获得过由头头是道领投、BAI(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跟投的天使轮融资。
观动科技的产品是太空主题文化消费品牌 AstroReality,2017 年,团队通过“硬件模型+互动内容”的形式切入太空主题消费市场。创始人及 CEO 马鉴告诉 36氪,一段时间以来,团队最大的变化在于 C 端产品组合的完善以及 to B 业务线的搭建上,2018 年,团队的营收增长超过500%。
以产品单价作为标准,AstroReality 现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的产品矩阵,即在高客单的如 3D 月球模型之下,还开发了 AR 笔记本、马克杯等腰部品类,以及纪念币、冰箱贴等更低客单、偏“消费级”的产品。
太空类 IP 正逐渐从硬核的太空文化爱好者圈层进入泛大众的消费领域。我们能看到各类品牌也都在向太空文化靠拢,甚至于“NASA(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一个潮流文化符号,并已经和 Coach、宜家等品牌都进行了合作。
一方面,这代表着 AstroReality 在做的并不是一个小众人群的市场,但同时也面临着在众多太空元素之中,如何差异化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马鉴的观点是,对于 AstroReality 来说,核心的竞争力其实在于内容,在他看来,在对“太空”的消费上,所有人都是“好奇者”,天然对于科学内容有需求,而目前绝大多数的产品只停留在“外观图形”层面。
马鉴提到的内容具体指两方面:
信息浓度:即产品中涵盖内容的广度、深度;
内容制作能力,即如何将专业数据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变得更大众友好。
在具体的内容合作上,AstroReality 主要和 NASA 合作,除了更为大众熟知的 IP 授权外,出于普及太空教育的目的,NASA 方面也会开放一些专业数据和内容资源,由合作方进行产品化和市场销售, 马鉴告诉 36氪,AstroReality 目前是 NASA 的合作方之一。此外,团队中也有来自NASA火星和地球研究所的资深科学家作为公司的首席科学官,来确保每款太空产品在内容上的专业与深度。
在消费品和专业内容的结合上,AstroReality 的思路是增强内容互动性,选择 AR 技术也是出于这个层面的考虑,例如在 NASA 主题的 AR 笔记本中,借助 APP,消费者可以看到实时的行星轨迹、NASA 过往历史等内容。
由于太空主题本身自带教育属性,属于 STEM 教育中的“S”,所以 AstroReality 的 to B 板块业务主要是作为教学方案解决商进入学校,目前已经进入了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家中小学校。
区别于 to C 产品需要团队对内容进行再设计,to B 服务更多是在已经成型的教学大纲基础上进行内容可视化,在具体的进校渠道上,马鉴提到,AstroReality 团队更偏产品型,所以团队主要和Techterra、EarthEd等当地教育方案提供商合作。
而对于 AstroReality 来说,给到教育机构的 to B 服务也是帮助品牌建立专业度、在更早期抢占用户心智的一个路径。
考虑到海外对于太空文化的消费更加成熟,付费意愿和能力更强,所以 AstroReality 在早期将重心放在了海外市场,根据团队提供的数据,目前 65% 的营收由海外市场贡献,除了 NASA 官方商店外,一些低客单价的产品也进入了 Target、沃尔玛等大众商超渠道。
而随着国内对于太空主题文化的兴趣人群增加,AstroReality 也开始了国内市场布局,例如和流浪地球等影视 IP 合作进行推广等。
关于本轮投资,领投方慕华投资业务合伙人李超认为:未来的教与学会更多地和先进技术合作,同时也会是立体、多学科的交叉学习。观动的优势在于通过在技术、内容等方面的积累为其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