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号阿尔法工厂(ID:alpworks),作者:李国飞,系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北大光华EMBA,资深投资人。36氪经授权转载。点击查看《乔布斯、禅与投资(上)》
以上阐述了我对心力之愿力、专注力、创新力和洞察力的理解,并以乔布斯和稻盛和夫的事业作为最主要的案例加以说明。
我之所以对这两位的人生这么感兴趣,是因为他们都是著名的禅宗教徒,同时一生成就惊人。
他们从禅悟到了什么,空性的智慧是如何指导他们的人生的,有不少研究的文章,我个人则尝试从“心力”这个角度进行探讨,不能说乔布斯从禅所悟得的东西就是文章里的见地,这只是我个人受乔布斯“心力扭曲力场”启发所作的一些研究。
乔布斯每天忙着改变世界,他对禅的兴趣不在于理论总结,而是实修。
另外我要指出,尽管乔布斯和稻盛和夫修行功夫已经很深了,但是他们并不是完人,都有很多的缺点,乔布斯缺点还众所周知的十分突出,我们没必要因为他们成就很高就神化他们。
禅最核心的内容是智慧和慈悲(修行就是“悲智双运”),本文都涉及了,虽然主要阐述的是空性的智慧,慈悲当然也非常重要,只是不是这次我演讲的重点,也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个禅学的概论,这个概论以“心力”为主要见地统领全篇。
我一个朋友看完提纲后和我说,既然缘起是乔布斯的心力,为什么不把它叫做“心力禅”呢?我想想也有道理,于是花了很长时间总结了它的几个重要见地,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般人把佛法和佛教混为一谈。
佛法就是佛陀证悟的真理,精髓是缘起性空,就像一颗晶莹璀璨的夜明珠;而佛教是宣扬佛法的宗教组织体系,为了吸引信徒,会在佛法这颗夜明珠外面包装一些仪式、迷信、神话等等。
有些佛教团体本身有复杂的利益诉求,例如藏传佛教,它要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体,为其合法性,它把一些统治信徒和有利施政的策略也包装在佛法外面,另外历史上佛法主要由出家人传承,他们也会把他们相对消极出世的价值观包装其外。
其实为宣传佛法,外面加上适当包装有其必要性,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最终想得到的不是精美的包装,而是真理本身,但是很遗憾很多信徒已经混淆了两者。
佛教传承了两千多年后,其包裹在佛法外面的包装已经臃肿不堪,甚至光陆怪离,不得不指出其中夹杂了太多的糟粕,某些教派的某些教义不但不能导人智慧,而是导人愚痴。
现在很多人对佛法的印象是封建迷信、消极避世,其实他们接触的往往是宣传佛法的佛教组织,直接感知的只是佛法外面的那几层包装,对佛法的精髓——空性的智慧知之甚少。
今天我尝试直接移开这几层包装,让大家一睹这颗夜明珠的绝世风华。
大家看到了么?我想可能是看到了一些亮光,但是仍然朦朦胧胧,为什么呢?世人之无明,有如尘垢,厚厚地粘在这颗夜明珠上,让它黯然失色。
六祖说的明心见性,就是指要把粘在这颗夜明珠上的尘垢去掉,去掉的尘垢越多,那么夜明珠透出来的光线就越明亮,光线增亮的过程,就是我们对空性的领悟提升的过程。
在研究乔布斯的这段时间,我意识到,随着我们对空性的领悟越来越深入,我们的心力也会越来越强。
相对于空性太抽象,不易把握确认,心力人人皆可感应,我举几个寻常例子:
有人以前工作老是走神,总是不停地刷朋友圈,但现在可以很长一段时间不看手机而专心工作了,说明他的专注力提升了;
有室内设计师进行装修设计时,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idea,最近一段时间感觉有如神助,设计灵感源源不断,说明他的创新力提升了;
有证券分析师研究某个行业,一开始感觉千头万绪,抓不住重点,现在开始明白这个行业最重要的护城河是什么,说明他的洞察力有所提升;
有朋友原来只想安安稳稳打份工,最近在思考创业,打算给这个世界make some different ,说明他的愿力在提升……等等。
一个人内心变得越来越有力量的时候,整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都会发生变化,不仅你自己,你身边的人包括亲属朋友同事都能感知。
乔布斯的心力太强大了,他的员工朋友还有全世界的果粉都能强烈地感受得到。
做投资我比较喜欢买创始人还在直接管理的公司,公司其实是无中生有的,是创始人凭他强大的心力心生万法创造出来的,如果他不管理了,后任者可以继承公司的管理制度,但是要继承他的心力,其实非常困难。
去公司调研,我特别重视和创始人的交流——和创始人谈一谈他的价值观和未来愿景,感受他的愿力和专注力,了解公司新产品的规划,感受他的创新力,请教一下行业的问题,感受一下他的洞察力。
此外还要和他的各个层级的员工谈一谈,感受下创始人的心力是否强大到强烈地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公司创始人只有心力超级强大,他才可能很好地“心生万法”,把企业经营得特别好。
一个公司HR所制定的人力资源标准,一般包括学历、经验、技能、积极性、执行力等,但这些只是表象,如果从一个员工的愿力、专注力、创新力和洞察力这四个指标加以衡量和考察,我认为才切中人的素质的本质。
一个好的公司,应该制定系统性的方案通过各种形式如企业愿景讨论、专注力培训、行业创新案例分享、杰出员工经验交流等全面提升员工的这四种心力,这才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最核心的东西,每个卓越的公司其实都是一个能够强烈地系统性地提升全体员工心力的道场。
禅非常强调“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证悟空性,“明心”简单说来就是了解我们的心。
心如此抽象和莫测,如何“明心”呢?
我认为,通过细细体察我们心力的变化,从而深刻感受它无常无我的本性,就是在“明心”。
心力确实是可以被感知的,佛法中的空性常会被比喻为天上的明月,那么心力,就是指向这轮明月的一根手指。
实际上,出家人(和尚和尼姑)只是人的一种身份(在中国信仰佛法的人很多,但出家人比例极低),作家是一种身份,寿司师傅是一种身份,舞蹈演员、投资者、企业家等等都是一种身份。
佛法普度众生,每一种身份的人都能从中汲取智慧,获得美满人生。
有很多对佛法的误解,例如:
人生是不真实的,只是一种虚构;追求世俗意义的成功包括金钱地位就是“执著”,就是没有“出离心”,是烦恼的根源;只有远离世间修行,才能获得解脱,在世间工作中修行是不究竟的,只要用空性的智慧观照……
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的。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适合不同根性、不同境况的世人,有些法门只适合出家的僧侣或者立志以出世方式修行的人,同时还有很多法门比较适合入世修行的普通人。
这些法门与出世的法门有很大的区别,遗憾的是有些人误以为只有出世的法门才能修行,才能证悟,从而走了很多弯路。
我自己学禅多年,除非旅游基本不去寺庙,也不认识什么高僧大德,也不吃斋念佛,也不放生做法事,因为这些都是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和我们普通人截然不同。
普通人有各种各样的身份,正如六祖说的那样,他们要在世间努力修行,工作是他们最好的修行道场,他们要勇于在他们的工作中证悟空性;同时,和出家人一样,他们同样可以“行菩萨道”,造福社会,只是方式和出家人不一样。
今天,禅在世界范围内日渐流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修行禅的明心见性,甚至出现了供基督徒修行的基督禅,禅其实是超越宗教的,我在附录的《轮回真的存在吗?》一文有更深入的分析。
大乘佛法里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证悟空性,如何证悟空性呢?
传统佛法一般认为是通过坐禅,六祖的禅超越了这个见地,他提倡通过世间修行。
但具体方法是什么?传统经书很少涉及 。我提出了在实践中证悟空性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是传统的方法,第二第三种方法与我们创新力和洞察力的提升紧密相关,证悟空性不再虚无缥缈,而是与实践相结合。
以前我看过不少开悟的故事,基本都是一些出家人,有些夜睹启明星升起而明心见性,有些在溪水边看到倒影而大彻大悟。
未来我希望可以看到这样的故事:一名设计师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寻求创意,在灵感迸发的那一刻领悟“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彻大悟,或者一名基金经理在研究科技的进步与护城河变迁的关系中,一刹那间明白“常与无常不二”而证悟空性。
由于从事证券投资的缘故,我常想还有比股市更好的修炼心性、证悟空性的道场吗?
股市动荡不安、暴涨暴跌乃为常态,涨跌最能牵动人的七情六欲;股市是最具创新精神的地方,常有上市公司开创全新的商业模式,市场本身又常会推出各种新的交易工具例如期指期权CDS等等,这些创新的东西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全新的投资机会;股市又是最好的洞察人性的地方,贪婪和恐惧阶段性集中暴发。
在股市这样一个充满变数也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地方修行以证悟空性,远比一个不问世事的人在深山老庙里静坐修行要复杂得多,但是我想也有效得多。
我特别想指出的是,在世间修行以证悟空性,不是一个类似终点冲刺式的结果,而是一个螺旋阶梯式的、永无止境的、自我突破的过程。
每跃上一个新的螺旋阶梯,我们对空性的理解就会发生一个重大的以至质的突破。
每一个螺旋阶梯,我觉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放弃顽固的“自我”.
也就是要放弃之前个人的种种偏执和成见,回到初学者的状态,以虚怀若谷的态度接受各种方法,这时候我们的心就拥有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李小龙在所著的《生活的艺术家》对此有非常精彩的论述:
“你所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应该被遗忘掉,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漂流在虚空的世界里,无拘无束,安逸无虑。学习很重要,但不要成为其奴隶。”
“让所有的训练随风而去,让心无知无觉地工作,让‘自我’消失到无人知晓的地方,只有这样,截拳道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个过程也被道家称为“忘我”或者“无心”。
第二阶段是重建强大的“自我”.
他需要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中“无所住而生其心”,深入思考事物的各种因缘并进行大量尝试,然后勇敢地提出新的“自我”的见解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一个痛苦的风险巨大的过程。
这个过程完成后,“自我”涅槃重生,更加广博和更加强大。
这两个过程可以归结为“先破后立,再破再立”,我之前总结的证悟空性的三种方式,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都是对人的心力的重大考验。
打个比方,每一个人的“自我”相当于一个小瓶子,瓶子的容量是有限的,总会装满的,第一个阶段相当于把这个小瓶子打破 ,愿意主动打破这个旧瓶子需要巨大的勇气;第二个阶段相当于重新生成一个更大的新瓶子,能否成功生成这个新瓶子需要很大的智慧。
这两个阶段循环往复,瓶子空间越来越大的过程,就是我们对空性证悟越来越深刻的过程,我们内心的力量也会不断增强。
我看过一些佛教书籍包括一些所谓大师的著作所传导的修行方法,他们很强调第一阶段,即“放弃自我”的阶段,但并不认为需要第二阶段。
他们认为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放弃“自我”成见后,真相就会以一种神秘的不可思议的方式浮现出来,而且这种真相是不带有任何个人“自我”色彩的,是事情的全部真实。
我的一些朋友深信不疑,非常勤奋地练习了,但是遗憾的是,练习之后,我并没发现他们对事物有了新的更为深入的认识,或者说更有智慧,他们停留在第一阶段不思进取却认为自己境界高远。
就像攀爬一座100级的旋转楼梯,他们才上了一两级就以为自己已经身处巅峰。
他们之所以会这么想,我认为是长时间禅修后生理或者心理上的一种错觉,但他们却把这种错觉当成了一种修行的成就,这样的一种理论是不完整的和有偏差的,而且很容易误导他人陷入消极、迷惘和虚无的境地。
深刻理解证悟空性的这两个阶段,会让我们少走不少弯路。
知与行的关系也与心力相关。
很多东方哲学家如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都有论述两者的关系,朱陆认为先知而后行,而王阳明认为是知行合一。
我个人认为知与行是先后的两个过程,而知行合一是目标;知行合一说来容易,但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为什么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心力不足。
有很多种情况,例如一些人确实打算这么做,但是意志不够坚强,碰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是愿力不足;
一些人决心是足够了,但工作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干扰,难以专注,一些关键节点总是很难突破,进展就会很慢甚至停滞不前,这是专注力不足;
一些人非常努力,但是谨慎有余、创意不足,缺乏新意的产品在竞争中就很容易失败,这是创新力不足;
还有一些人对工作的研究深度不足,不能洞察本质掌握规律,即使再努力也难以成功,这是洞察力不足。
因此我认为,愿力、专注力、创新力、洞察力任何一方面有大的缺陷,都可能导致心力不够强大,从而难以知行合一,要做到知行合一,需要强大的心力。
六祖所创立的禅高度强调心的作用,心与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类似哲学的认识论,它探讨的是人在认识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的规律以及改造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心是如何起作用的。
结合心力这个概念,我系统地谈谈我的看法。
1.心生万法
“心生万法”是佛法的重要见地,可以说是佛法认识论的基础,但这个见地由于太抽象很容易被人误解。
我们不妨先来参一参心学宗师王阳明这则著名的“岩中花树”的故事。
王阳明和一位朋友来南镇旅游,他的朋友指着岩石中的一棵花树问他:“你说过‘天下无心外之物’,但这棵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
王阳明说:“你没看这棵花的时候,‘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这棵花的时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道这棵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从禅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理解:
通过所见我的心可以感知这朵花(感知这朵花还有很多种别的方式,例如耳朵听到别人提过它,鼻子闻到了它的香味等),此花因此就颜色明艳地长在了我的心里(“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如果我未能感知这朵花,这朵花再美丽,我的心里也没有它(“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想象一下在亚马逊丛林里,一朵美丽的野花在静静地盛放,从来没人见过它,它没能长在任何人的心里,那么这朵野花是真的存在吗?这朵花当然是真实存在的;
人类诞生不过几万年历史,在这以前,无数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它的真实存在当然更是和人没有任何关系,这个案例说明客观世界是不依赖我们心的感知而存在的。
王阳明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并不是说离开了心,物就无法存在,或者说天地间从来就有一个神秘莫测、不可言说的主体,勉强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心”,它创造了这个世界;而是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世界(天下),这个世界是由他的心的感知而形成的。
每个人的世界有大有小,我们之所以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为了通过读书行路增长心的感知,从而扩大我们的世界。
这是“心生万法”的第一重内涵。
再看另一则著名的公案。
两和尚看到风吹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六祖说“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这个公案不是说心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能让风动或者幡动,而是说,当我说风动或幡动的时候,是由于我的心通过近距离看见感知到了,也就是心动了,我的世界里因此风飞幡动,如果我的心没有感知到,例如看不到它,也就是心没动,风再动,幡再动,我的世界里还是风幡全无。
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我们可以把心想象成一台相机的镜头,只有这个镜头“看到”了并咔嚓一下,眼前的物体才能记录下来并存放在相机的一片储存卡里,储存卡里存放的所有照片相当于一个人所感知的世界。
让我们继续更深入地思考,上文说了客观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感知而存在的,此刻,让我们看一眼这个客观世界,比如你朝热闹的大街看一眼,你所看到的真的是完全“客观”的吗?
人第一反应都会说,那当然啦,怎么会有疑问呢,但实际并非如此。
比如我吧,我看到了一名丰满的美女回眸一笑;而一名宠物控小女生,注意到了一只可爱的泰迪狗在行人道上欢蹦乱跳;而一名山寨手机厂商,一看到有人掏手机出来就两眼放光,根本没注意到一名绝色美女正和他擦肩而过。
几个人同时看了一眼同样的大街,但是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这个例子说明,你对什么动心,或者说你的专注力放在什么地方,你就看到什么东西。
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所谓的“客观世界”,你以为非常客观,其实只是你内心由专注而产生的一个主观投射。
这是“心生万法”的第二重内涵。
回到心动风动这个公案,六祖之所以心动了,不仅由于他能够看到这面旗子,而且由于他正在专心地看,而不是被天空中的一只飞鸟所吸引而对这面旗子视而不见。
还是以相机的镜头作比喻,内心专注于一件事情,相当于把镜头的光圈调到很大,用这个大光圈来拍照,只有焦点处的物体是清晰的,旁边的都是模糊的,这样一幅焦点清晰、周围模糊的照片,就是你所看到的客观世界。
一般传统书籍,对于心生万法的讨论就到此为止了,但是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入。
你我的心都对一件事情保持专注,例如一朵美丽的花,你所看到的花就和我看到的花就一样吗?当然不是。
你越专注,或者说专注力越强,那么你看到的世界就越细致越清晰,就像用相机拍花,越专注相当于镜头光圈越大,用越大的光圈拍同一朵花,焦点中的花在照片中就显得越突出。
而且,为了更好地研究或者说洞察这朵花的奥秘,你还可以把普通的镜头换成微距镜头,距离非常近去拍摄这朵花,那么这朵花非常微小的细节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而且更进一步,你还可以把镜头换成显微镜,那么这朵花的肉眼都看不到的细胞壁你都了如指掌了,这是一般人根本无法想象的境界。
把镜头从普通镜头换成微距镜头到显微镜头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心的洞察力显著提升的过程,也就是说不同的人看同样的客观世界,由于专注力和洞察力的差异。
心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很不一样,主要体现在深度上。
这是“心生万法”的第三重内涵。
不知道大家是否意识到,“心生万法”的第二和第三重内涵,所传导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方法和传统的认知方法其实是非常不同的。
例如,我们在工作争论的时候常会说:“你没有客观认识这个问题”,言下之意是你是主观认识这个问题,而我是客观的。
实际上,这个世界确实是不依赖我们的心而存在的,因此我们说它是客观的,确实有客观世界这回事;但是,每个人看到这个客观世界后在心里所形成的画面,其实只不过是我们的心的主观投射,也就是我们的主观认识,或者也可以说是内心所生起的一种幻象,哪有什么客观可言。
那么,这会带来一个严肃的理论问题,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够准确(注意:我这里用得是准确,而不是客观)地认识这个客观世界呢?
我自己也思考了很久,我会引入辩证法的一些观点,例如主观地动态衡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力量的消长以进行判断并以实践作为检验,这个问题很重要但并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一起分享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用这种认识方法思考投资也很有意思,自从巴菲特价值投资大行其道,就有教条主义者认为一个公司的价值应该可以通过某一个客观的公允的估值公式计算出来,然后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这种观点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巴菲特。
实际上,无论多少完美的估值公式,那些估值参数都可以被人为地主观调整而让看似严肃的估值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样的估值哪有什么客观可言。
我们看到的在显示屏上不停跳动的股票价格其实只是一个幻象,不过这个幻象是无数市场参与者无数颗心相互碰撞形成阶段性共识后所衍生的。
这个幻象的形成包含了一系列非常脆弱的假设,包括基本面的、宏观面的等等,这些假设随时都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又不断生成新的幻象,这也是一种“缘起性空”。
巴菲特是真正的智者,他说众人恐惧我贪婪,众人贪婪我恐惧,他早就洞察众人情绪的波动会引发股价的重大波动,或者说股价波动乃众生心动。
我们研究投资到底是在研究什么?其实本质上我们研究的只是心的一种幻象,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虽然我们非常努力地从中寻找规律,但这种规律和相对稳定的物理规律、化学规律不同,作为一种解释幻象的规律,亦如梦幻泡影,需要经常根据投资环境的变化作出大大小小的调整。
投资赚钱不易,越理解缘起性空、心生万法,就越能理解投资的本质。
以上三点认识仍然不是我们认识的终点。
这三点是探讨我们的心与已经存在的客观世界是如何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我们的心的能力远不止于此。
它还能通过分析生起事物的诸多因缘的变化,用它的创新力去构造全新的因缘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从而更深刻地改造这个世界。
这是“心生万法”的第四重内涵。
iPod、iPad、iPhone就是乔布斯“心生万法”的产品。
在很多别的宗教如基督教里,人心是非常卑微的,它的任务只是顺从上帝的安排,而在六祖的禅里,心被提升到了极高的地位,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因缘俱足,我们的心就可以创造一切。
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它自己的主人,它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上帝”。
我从来没有看过任何其他的哲学或者宗教,赋予人心如此高的地位。
以上探讨的是“心生万法”的四重内涵,这四重内涵都和心力直接相关。
总结一下:每个人所认识的世界源于他的心的感知,我们所看到的所谓客观世界其实并不客观,只是我们内心由于专注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投射;心的专注力与洞察力的差异,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深度的不同,心的创新力可以创造新的事物,从而改变这个世界;从更高维度看,心即世界,世界即心,心与世界是不二的。
通过对“心生万法”这四重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我们的心可以是何等的强大。
2.道由心创
《洞察力》一章提到,日本人用心把禅注入工作中,化腐朽为神奇,把简单的工作提升到高妙的道的境界。
本节探讨一下这种“道”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
实际上,这种道的形成正是“心生万法”的重大成果。
“道”其实是道家的专门术语,道家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高深莫测的永恒的类似规律或者本质的东西,不知其名,勉强称之为“道”,道无处不在但没人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
从这个意义看,我们世人只是“道”的旁观者,只能仰慕。但我们可以通过修炼用心感悟它。
后来禅也借用了道家“道”这一术语,但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禅的体系里并没有这样一种先天就存在的、恒定的不变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是由一些因缘(条件)构成的,而且不断变化,有生起、发展和最终消亡的过程。
禅的“道”,可以理解成通过研究这些因缘之后,总结的阶段性的一些规律。
为以示区分,我自己把禅的“道”称为“禅道”。
在中国历史上,禅学和道学不断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我认为,把它们适当区分加以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
先介绍一下茶道。
日本的茶道很能体现“禅道”的精神。
宋朝著名禅师圆悟克勤说过“禅茶一味”,揭示了品茶就是悟禅,但可惜的是自宋之后,中国的茶道就走向没落。
时至今日,与禅的关系已经不大,现在中式品茶的典型代表是潮州的功夫茶,茶客最关心的是茶的品质,好不好喝,所谓一些规矩主要是指冲泡的一些流程,当然也有一些茶客会在茶香缭绕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而在日本,茶道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品茶本身而成了一种心灵修炼。
茶道的形式非常繁杂,我尝试精要地阐述一下其精华:
日本茶道从客人怀着恭敬的心情踏进茶室所在庭院就已经开始。
日式庭院的设计非常讲究,一草一叶都经过看似漫不经心的精心修剪,客人沿石径来到一个小水槽边稍作清洗,以示荡涤污垢,洁净身心。
一进茶室,会看到茶室里布置有代表茶道大师个人品味的字画,还有一处由大师精心准备的插花,因时而异,暗香浮动。
等客人全部入席后,室内再无任何声响,除了铁壳煮水的沸腾声,由于铁壳壶底铁片经过特殊处理,因此水沸之际会响出特别的声音,如风吹竹林,又如惊涛拍岸,令人心旷神怡。
之后是茶道大师为客人点茶,宾客致谢并传杯共饮,其庄严的程度,不亚于牧师主持一场小型的宗教仪式。
主持茶道的大师已经不是一名简单的工作人员,他其实是一名哲学大师兼导演。
在他的刻意引导下,宾客非常用心地合作,共同完成了一项即兴的隆重的行为艺术,一起追求一种超越现实、超越物质的类似“禅的开悟”的非凡境界。
有人问日本茶道的始祖珠光大师:“茶事是什么?”珠光回答:“茶非游非艺,实乃一味清静、法喜禅悦的境地。”
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更把茶道归结为“和敬清寂”四个字,每个字都蕴含了千利休对美、对人生的深刻的领悟。
日本茶道发展成了一种关注内心、追求开悟的极致体验,这种体验,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心的极度精心的创作,而在其发源地中国,茶道其实并没有发展到这样一种境界。
日本其他“工作之道”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日本的花道、剑道等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推广,哪怕是小野二郎传承的小小的寿司制作之道也深受世人推崇。
禅认为禅无处不在,哪怕最不起眼最卑微的东西都完整地蕴含佛性,都蕴藏着全宇宙的全部秘密,这就是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因此各个领域的匠人都对自己的工作,哪怕看起来非常平凡,都觉得非常神圣和充满敬畏,数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
受禅的影响,匠人们非常重视心的修炼,相信只要持续地非常用心地钻研,就能发现规律持续创新,不断提升工作的境界。
茶道、花道、剑道等等这些工作之道,并不是一种先天就存在、永恒不变、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而是他们自己用心亲自创造出来的,是将心注入的结果,追求极致,就是精进修行,越极致,越精进。
心与“工作之道”的这种关系与道家的观点非常不一样,心不再是“工作之道”被动的旁观者,而是直接的主动的创造者!
这一点其实意义非常重大。
我的一个爱茶成痴的朋友说,日本的茶道非常繁琐,非常不适合中国人,中国茶道应该不会比日本茶道境界低,应该会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只是他还没有悟出来。
我说,对呀,中国茶道当然可以有更高的境界,只是实际上,茶不过是一种植物的叶子,经人工处理后尝起来有些特别的味道,仅此而已;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中国茶道这种东西,也没什么好悟的,你要将心注入,把最深刻的哲学内涵——可能是庄子的,也可能是六祖的,也可能是王阳明的,甚至是完全自创的——注入这杯茶中,这就是你的茶道,未来如果被大家接受了流行开来,可能就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道,一如千利休茶道成了日本茶道。
我的朋友听了,恍然大悟。
以上介绍,其实只是想启发大家,在禅的世界里,心是道的主动的创造者,只要我们用心钻研,将心注入,我们也可以自创其道。
这个“道”推而广之遍及各种领域,不仅包括日常生活领域的茶道花道,也包括工作领域的投资之道、设计之道,还包括更高深的精神领域中的哲学宗教等等。
以投资领域为例:
巴菲特创造了所谓“价值投资之道”,简单说来就是在有安全边际的前提下买入那些有很深的护城河的公司并长期持有;索罗斯创造了所谓的“宏观对冲之道”,简单说来就是研究宏观数据变化与金融产品走势的相关性并以对冲的方式顺势而为。两种投资之道都非常成功。
另外还有对冲基金专攻量化交易、高频交易等,也有不少取得长期非凡回报的,足以证明证券市场可以容纳无穷多的差异极大的投资之道。
即使是巴菲特所创造的投资之道,也不是神圣到不可以改变,会有人考虑加入期权操作等方式谋求新的突破。
“道”是由老子提出来的,从禅的角度看来,也不是什么先天就存在的亘古不变的真理,这只不过是老子自己通过观察思考所创造的一种理论,准确来说只是老子之道,他的一些见地也并不是必然正确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例如他极度重视柔弱,认为柔弱胜刚强等,有很多别的国家或者个人在做重大决策的时俱,所选择的策略并不符合老子的这种见地但也持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美国。
老子对柔弱有特别的偏爱,这一点对中国人影响极深,甚至影响了民族的血性,汉族男子相对缺乏阳刚之气以此关系不小。
当汉民族遇到那些以勇猛剽悍著称的“野蛮民族”如当年的蒙古族、满族时,数量、甚至财力虽占很大优势,居然会溃不成军、一败涂地以至灭国,难道不应该对老子之道的弊端认真反思吗?
在辩证法看来,示强还是示弱,要看双方力量的对比及消长情况而定,该柔弱时就柔弱,该强硬时就强硬,才是更好的应对之策,我们要打破对老子所创造的这种道的迷信。
不仅老子之道,孔子之道、阳明之道、耶稣之道,甚至佛陀之道,等等,也都是这些宗教或哲学大师们精进思考所总结的“禅道”中的一种,智慧非凡,但都不是什么天启的真理,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佛陀自证悟后持续说法四十九年,但是他在《金刚经》里却宣称,如果有人说我有所说法,那就是在诽谤我!
这指控太严重了,佛陀这么说是要破除一切相,我们不要迷信任何人,包括他自己。
对各种贤圣的理论,我们都不必盲从,而是要以汲取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学习,甚至还可以与时俱进推动这些理论的进化以指导最新的实践。
最后我们来思考一下人生之道。
人生之道通俗来说就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人的一生也是一些因缘的和合,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用心赋予它什么意义,人的一生可以积极进取,勇创巅峰,也可以悲观消极,无所作为。
谁决定这一切?是你的心!
你的心是你的人生意义的总设计师,不要再困惑于“我的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要找到它”,而是思考“我到底要把什么意义注入到我的人生”,思考方式稍作转变,海阔天空,世界豁然开朗。
以上两个部分,结合心力这个概念,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心与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心生万法,道由心创,从更高维度看,心与这个世界和谐共融,看似有别,其实不二。
行文至此,分享了许多我所领悟的关于“心”的见地,是时候总结一下心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王阳明总结得简单明了:
“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
更系统一点说,我们能听、能说、能闻、能感觉、能思考、能表达感情,为什么我们可以做到这些?原因是我们有心。
换句话说,让我们能听、能说、能闻、能感觉、能思考、能表达感情的隐藏在背后的那个东西,就是我们的心。
对心的这种认识,其实还很初级。
六祖开悟时说心之自性:“本自清静,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生万法”。
以我的理解,心的自性就是空性本身。
从更高的角度看,心就是那个能感知世间因缘、能生起万法的那个东西。
如果觉得很难理解,其实也不用管它,我们的“心”在哪里,我们是如何“用心”的,只要闭上眼睛想一想,凭直觉,就能知道。
4.自由境界
空性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由一些可变的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这句简简单单的话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有很多认识的角度。
这篇文章前面已经介绍了一些。
看一些古老的禅学书籍,有人问空性是什么,那些禅师会不置可否,或者说“不可说”,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其实这也是观察空性的一个角度。
这从何说起?
我从一朵花说起,空性无处不在:“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也就是说从一朵花也能证悟空性;如果你证悟了,问你花是什么,你也会说“不可说”。
为什么呢?我来解释一下:
花是由很多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到底有多少种因缘呢?答案是无穷多,无穷多的因缘的和合决定了花的无穷多的特性,每一种特性都有无穷多的奥秘。
例如花的颜色怎么会五彩缤纷?有些花会与蚂蚁等昆虫形成一种共生的关系,他们是如何互惠互利的?花与阳光的合作,即光合作用的机制是怎么样的?花开花谢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亿万年来,花的进化经历了哪几个重大的阶段?人类如何运用转基因的方法来培育花的新品?等等。
佛经说“一花一世界”,一朵花虽小,但却蕴藏着一个庞大的世界,你问花是什么,让我如何告诉你?
我告诉你花的某一个特征或某一个奥秘,那我就遗漏了它的无穷多的别的特征和奥秘。
我没办法告诉你花是什么,但我可以告诉你花不是什么。例如花没有翅膀,花不会唱歌等等。
有人说你告诉我花的主要特征就行,只是,即使面对的是同一朵花,摄影师心中的那朵花,和一位花农心中的那朵花,以及植物遗传学家心中的那朵花,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一朵花,哪一个特征是“主要特征”?
你从你认为的“主要特征”进去深入研究这朵花,就像突然间跌进仙境的爱丽斯。
你所看到的,是一个无边无际、色彩斑斓但同时迷雾重重、玄机四伏的世界,而且每一个跌进仙境的爱丽斯看到的都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你真的全然了解这朵花吗?你真的能够回答花是什么这个问题吗?如果你明白了花不可说的道理,你也就会明白空性不可说的道理。
再换一个角度看“空性”,那就是“自由”。所谓证悟空性,就是打破框框,获得自由!
禅的思维方式是非常独特的,它从一开始就认为这些框框都是暂时和脆弱不堪的,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让我们去打破它。
乔布斯为什么好像很容易就颠覆这颠覆那,我相信禅的这种思维方式对他影响巨大。
我们的思维里有非常多的非常坚硬的框框,只是我们可能不自知。
以投资举例,一个公司如果在短短数年间内涨幅惊人,往往是它突破了一些传统的框框。
例如,腾讯2013年发布微信支付,社交+支付有没有前途?
很多人以腾讯多年来做财付通一直没做好为理由,认为只是一个噱头,阿里的人也评估了,认为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微信支付以春节发红包为突破口一举打破了这个框框,发展如日中天。
根据2017年一季度的数据,月使用用户超过6亿,日均交易笔数超过6亿,把支付宝大幅甩在后面。
微信支付的成功,让大家重新评估腾讯金融乃至腾讯生态的潜力,这是近年来腾讯股价惊人上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很多人未能把握这种机会,是由于头脑里有很多根深蒂固的成见,当有新的趋势出现时,未能敏锐地觉察,或者即使觉察了也无法打破执念。
禅强调回归“初心”,就是要我们放下成见,以初学者的心态接纳一切新鲜事物或者变化。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尝试不断突破自我,进行各种探索。
乔布斯说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保持“既饿又傻”,非常形象地呈现了人回归初心时那种永不满足、虚怀若谷、积极探索的状态。
再以价值投资举例。
很多人认为所谓价值投资就是买了好股票长期不动,别的操作方式都是离经叛道。
我这两年做了很多尝试,例如14年底,我们深度研究了平安可转债,价格只有100出头,我判断下跌空间极其有限,但上涨空间可能很大。
我们不但买了,而且用它质押通过交易所借钱,而且是反复加杠杆买入,结果15年市场大涨,我们的回报也还不错,这种加杠杆的方式至少不是巴菲特所提倡的。
我们14年12月曾经买了一只垃圾债——湘鄂情债,票面利率是年7.78%, 如果到期还不了,额外罚息率是7.6%,还有5个月就到期了。
当时公司经营一塌糊涂,被ST了,它的债跌得很厉害,这个债的总额只有4.8亿元,而质押物居然是5.2亿房产加上2.2亿元股权;我们还意识到壳在中国是很值钱的,随便卖都能卖个二三十亿。
这个投资一般人看起来风险很大,但我们判断其实没什么风险。
结果到期的时候它确实还不了钱,但是后来公司陆陆续续一直在还,再过11个月后它完成了全部兑付、算了一下,回报还是挺好的。样一个投资,我认为也是一种基于价值的投资。
我们曾经长期持有腾讯,多年来一直涨得不错。
后来我们算了一下,如果把买它的钱的三五个点,买入一年期的看涨期权,到期后再卖掉再续远期,我们的回报会比现在这种方式高好几倍——有一种风险是如果到时候涨得不好,这个期权会成为废纸,我们会损失掉几个点的资金,但也不过仅此而已。
想清楚后,我们后来就配了一点资金买入它的远期期权,效果看还不错。
这种股票加远期期权的操作方式,我觉得是价值投资操作上的一个小的突破。
总之我觉得即使是价值投资,也有不少创新的空间,我们没有必要固步自封。
如果有人问我是不是一名价值投资者,我认为不是,我甚至不认为自己是一名禅的信徒,因为一旦你给自己打上标签,就会自设囚笼,自我强化。
举个投资的例子,有这么一种投资者,如果他仓位很重,他就认为自己是一个看多市场的人,那么任何重大的政治或者财经事件,他都会往好的方向解读,任何坏的消息他都会选择性视而不见,反复加强。
从投资来说,他已经丧失了对市场的敏感度,是一种很危险的倾向。
有一位专家叫谢国忠,从十几年前开始一直持续看空中国楼市,涨也看空,跌也看空,从未更改观点,也不进行反省,他已经被自己的观点关进了笼子,无力自救,其实是挺可怜的。
有一家美国大型的对冲基金公司为解决这种自我强化的问题,他们规定在买入一只股票之前要预先给这次投资搞个追悼会,也就是说要先假定这次投资是失败的。
什么原因呢?要非常详细地列出几个最大的可能,如果理由不充分,那么对不起,说明你还没有真正明白风险所在,是不能买入的,一旦真正买入之后,就要设立一些观察指标跟踪公司的运营,如果出现黄灯就要加倍警惕,出现红灯就要毫不犹豫地清仓出货。
这家公司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巴菲特说过买股票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十分钟,但是据一项统计,自60年代开始至2008年,有数据可查的,他一共投资了200多只股票,持有超过3年的,只有22只。
巴菲特买入的时候确实是想持有10年的,但是形势比人强,一旦发现公司情况不如预期,该处理的就要处理。
我们不能抱着买一只股票就厮守一生这种想法来投资,投资变化无常,风险很大,我们要警惕各种执念,我们要勇于随时打破各种执念。
随着我对空性认识的加深,我越来越意识到人生就是打破一个比较小的笼子闯入一个更大的笼子的无限循环的过程。
每打破一个笼子都非常艰难,因为每一个笼子看起来都坚不可摧。
用什么打破笼子呢?用我们内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是愿力,我们有没有强烈的愿望、有没有极大的勇气去打破它;然后是我们的专注力,只有高度专注如激光一般,我们才能积蓄所有能量去打破它;我们内心的洞察力和创新力就是具体实施的,它们努力尝试一切方法去打破它。
这种力量要持续修炼,直至某一天,当我们的心力足够强大的时候,一脚踹破它,从而进入一个更大的笼子,获得更大的自由。
人生所谓境界的高低,其实就是指你在一个什么大小的笼子里,人生的终极追求,就是把所有的笼子全部打破,迈入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获得彻底的自由,所谓成佛,正是如此。
(注:初稿发表于17年5月,终稿完成于17年11月20日)
点击查看《乔布斯、禅与投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