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赵晋(微信 ID:zhaojin_en),道口投合伙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 Lond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BA,连续创业者,十余年金融从业经验,对企业战略管理、金融资本市场有深入研究和理解
已热映近一个月的《战狼2》,票房即将突破50亿大关,想必每个看过这部影片的朋友,都会为片中那个有多远诛多远的中国感到由衷的热血上头。
电影有夸张的成分,不过国家这些年的发展确实是有目共睹,其中有两个最近大家都关注到的现象,尤为值得研究:在国外,留学生毕业选择回国的越来越多;在国内,高端人才找工作选择中国企业(不论国企还是私营)的越来越多。
这个现象是近几年才刚刚出现的,尤其以海内外高端人才组团式回归中国公司最为引人瞩目,今年年初,硅谷的传奇华人陆奇加入百度,更是将这波“回流潮”运动推向了高潮。
毕竟在过去的数十年,外资跨国企业的“高大上”光环一直被国人所仰望,其伟大经历更被大众媒体、业界专家、培训讲师当作教育中国本土企业的课本。直到进入21世纪初,众多名校毕业生还都已签下跨国公司为荣,就连领航职场的高端人才也把接到外资跨国公司的邀请,当作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鼓舞和肯定。跨国企业象征着财富、荣誉、行业地位和个人能力,其品质和情怀所带来的自豪感,几乎等同于个人的阶段性成功。
长久以来,外资跨国公司对人才的巨大吸引力来自民企无可比拟的优厚薪酬待遇,更来自格局更为广阔的职业前景。但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极速发展对市场的影响,中国已拥有着全球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无可比拟的未来前景。
当下的中国企业,正在经历的是一轮前所未有的“人才红利”。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后,大批受过良好基础教育,又懂得吃苦耐劳的中国制造业工人构成了中国最初的“人口红利”,靠廉价高质量劳动力迎来了制造业黄金二十年,一举奠定了今日中国“世界工厂”地位,那么这一轮高端人才回流本土企业的“人才红利”,将是中国企业能否迎来下一个黄金 X 年的关键。
然而这一轮的红利,不仅仅是称呼上从“人口”变成“人才”,与过去誉满全球的中国廉价高质劳动力相比,回流高端人才的高质量有目共睹,而其价却一点都不廉,或者说廉的不是钱,不是区区靠谈人民币就能搞定的。
中高端人才求职动机
企业薪酬体系的架构,是吸引人才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企业里除了老板,不论是基层的员工,还是高层的合伙人,但凡受过高等教育的,不管70、80还是90后,对薪酬的期望大都早已不局限于工资数额,而且在全民创业的当下,在这个没有期权都不好意思说你在哪上班的时代,单靠高工资+画期权大饼来招揽人才的简单粗暴打法,在风靡了近十年后也开始不那么包打天下的好用了。
人才薪酬体系的构建是一套十分系统的工程,真要去研究,几本书都写不完,而当下的国内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在具体的体系搭建中,很多都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按资排辈。企业的基本薪酬无关岗位价值,主要决定于行政级别和资历。
2、人人有份。绩效体系设计不合理,绩效奖金化为固定工资,难以激励作用。
3、忽略重点。绩效体系设置不合理,能力强、给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员工无法获得高额奖金,而一些岗位价值相对较低的人却得到了丰厚薪水。
4、战略相悖。薪酬系统与企业文化不相匹配。如创新型企业实行犯错扣分制度,未从制度上包容员工的创新,把企业的试错成本转嫁到员工身上,打击创新积极性。
5、盲目保密。薪酬体系不公开,不透明,鼓励和惩罚未起到导向沟通作用。仅个人工资数据需要保密。
6、有“薪”无“酬”。仅以先进、物质来衡量个人回报,而忽略精神层面的酬劳。员工对企业之谈报酬,没有归属感。
7、有“酬”无“薪”。只和员工谈情怀、谈未来,谈企业文化,而忽略了改善员工的基本生活,员工的激情难以长期维持,远大的理想死在了黎明前的黑暗。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让企业在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毕竟这一轮“人才红利”的主人翁们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不论是国外历史悠久的跨国公司,还是国内以硅谷为师的新兴互联网巨头,为争夺人才而展开的薪酬竞争,早已从钱多少的竞争发展到体系级的竞争,人才们用脚投票这一套玩的不能再6。
作为国内的中小企业,比融不到钱招不来人还要痛苦的,怕只能是融到了钱却依然招不来人了,所以尽早完善人才薪酬体系的建设,将是每一家希望在当下的“人才红利”大潮中有所作为的企业都必须要做的,谁也不希望等潮退后,发现自己是那个一无所获的裸泳者。
在如何平衡寻找人才和控制成本的修炼之路上,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走的路还很远。除了以丰厚物质条件吸引人才,给予人才完善的培训和广阔的职业成长空间,更尊重人才,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与授权,也是很多中小企业所欠缺的。未来的企业与人才的合作方式,企业所占据的主导优势将逐渐势微,不同于以往人才单方面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未来人才将以自身个性、理念选择企业,同时互联网工具带来的便捷将帮助企业和人才将此目标得以实现。携手与企业使命、专注领域一致的人才共创共赢,将成为未来企业更好发展和人才实现自身更大价值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