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图像影音设计 > 如何创造超一流产品?你需要知道“可供性” >

如何创造超一流产品?你需要知道“可供性”

转载时间:2022.08.14(原文发布时间:2018.08.10)
74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74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ttlemyleigh”(ID:littlemyleigh),作者 张永迪。36氪经授权转载。原标题《“可供性”到底是什么鬼?》。

本文旨在探讨:

  • 什么是可供性、有何特点

  • 可供性在商业的应用、一流设计师眼中的可供性

  • 个人如何提高对可供性的感知能力

什么是“可供性”?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James J. Gibson)提出“可供性”理论。维基百科对“可供性”的定义是:“一种人和物的关系(relationship),这种关系是指人感知到来自于物的促发因素,而产生作出某种行动的可能”。这一理论是如此原创和前瞻,吉布森找不到任何现存的单词去描绘它,他创造了一个单词—Affordance。吉布森自己这样评价“可供性”理论:

这是一个重大的假设,因为它暗示在环境中的物,其价值和意义是可以被直接感知的。而且,它也能解释价值和意义存在于接受者之外。

五十多年过去了,“可供性”经过时间的淬炼,愈发熠熠生辉,广泛应用在心理学和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包括认知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人机互动、交互设计、工业设计、体育客户和人工智能等等。在设计领域,超一流的设计师受益于“可供性”,创造出具有时代生命力的经典设计。其中就包括苹果公司开发的系列产品,该公司市值现已超过一万亿美元。

“可供性”是一个复杂精妙的理论。仅从一句话定义,难以准确理解。吉布森在其论著《《生态学方法用于视觉感知》》中,没有简单的定义“可供性”,他使用了一个将近500字的例子来阐释。让我们追本溯源的回顾一下吉布森老先生的例子。

一块陆地表面,如果它具有以下特性:

  • 水平的(非倾斜)

  • 平坦的(不凹也不凸)

  • 足够长(相对于某种动物的尺寸)

  • 表面是硬实的(相对于某种动物的重量)

那这块表面就能提供“支撑”,它是一块可以“支撑”的表面,被我们称之为地表、地面、地板。它是可以站的,让四足或者两足动物作出站立的姿势。它因此也能支持动物走动和奔跑。它不是水面或者池塘表面,那会让陆生动物沉下去。水对于水生虫子的支撑另当别论。(吉布森)

如何创造超一流产品?你需要知道“可供性”

(图片来源:网络)

请注意以上提到的四项特性——水平、平坦、够大、硬实——如果按照物理学的度量和标准来衡量,它们是物理的特性。 但是,作为对某种动物的“支撑”,这种可供性而言,它们需要相对于某个动物来衡量。对于某个动物而言,这些特性是独特的。它们不仅仅是抽象的物理特性。它们与某个动物、它的姿势和行为融为一体。因此,我们不能像衡量物理尺度那样衡量可供性。

陆地表面对于动物而言,当然也是可以爬的、跑的、钻到下面去的、或者是被撞到的。不同的布局,提供给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力学相遇。某些文化中的人类有坐着的习惯,而另一些是跪着或蹲着。如果一个提供支撑的表面即满足上述的四个特性,又处于地面之上及膝的高度,那这个表面就是可以坐的。

我们统称它为“位子”,或者特指为板凳、长椅、椅子等。它可以是某种浑然天成的石板,也可以是手工打造的沙发。它的形状也许千变万化,只要功能布局是个椅子就行。表面的颜色和材质是不相关的。及膝的高度,对于孩子和成年人来说是不同的,因此可供性是相对于个体尺寸的。但是,只要一个表面是水平的、平坦的、够长的、够硬实的,以及相对于感知者而言是及膝的高度,它就是可以坐上去的。如果它可以被辨别出以上特性,那它看起来就是可以坐的。如果确实是这样,可供性就能通过视觉感知到。如果表面特性可以从这个表面的形体本身上看到,它们就构成了一个“位子”,有了意义。

有点晕,我们把要点抓取出来放到表格里看看

如何创造超一流产品?你需要知道“可供性”

客体主体可感知的特性可供性可供性的呈现一块陆地表面动物水平的、平坦的、够大、硬实支撑 (跑、跳、爬、站)石块、土坡、草地一块陆地表面人水平的、平坦的、够大、硬实、及膝的高度坐凳子、椅子、长凳、沙发、条凳

如何创造超一流产品?你需要知道“可供性”

“可供性”有不同的层次,有的适用物种场景更广,而有的则只能被更高级的文化和社会的生物获取。“可供性”是物相对于生物的,不同生物感知到的物的特性和功用各有不同,这是由他们自身的生理特征和所处环境所决定的。

从“无穷”到“有限”

从吉布森的例子出发,我们不难领悟到“可供性是无穷的”。进化等级更高的生物能解锁出新的可供性,每一种基本“可供性”之下,还能衍生出无数种下一层次的“可供性”。而在人类当中总有些天才,用经验、智慧、天赋,能感知到物和环境中没被发现的可供性。

既然“可供性”这么牛叉,这么无穷,我等凡人怎么研究它?吉布森给我们指点了迷津:

找到“不变的变量”(Invariable variable)

为什么说“可供性”是不变的变量?以吉布森的超长例子而言,不管样式、颜色、材质如何变化;不管你的下一层次可供性是跑、跳、爬、还是钻,一块平面作为“支撑”的基本可供性是不变的。物的存在早于地球上的生物,物的可供性也是原本就存在的。 研究“可供性”,就在于找到这些“不变的变量”。

基本可供性是有限的

“可供性”受限于生物和它存在的环境。“可供性”需要生物感知一系列物的特性(促发因素),进而才能感知到自己可以做什么;这些特性又是相对于自身的生理条件而言的。因此,适用于更广泛生物和环境的基本“可供性”比较少,值得研究,也可以被研究。

基本可供性是秒懂的

吉布森认为,“一个环境基本的可供性就存在于周围的光线中。” 我理解为,光线界定了物的形态,并投射到我们的眼睛里,让我们看到;我们同时感知到那些和我们自身情况符合的特性,并立刻获得某种基本“可供性”。因而适用于更广泛物种和环境的基本“可供性”会比较少。因此,我们要去研究那些可秒懂的、可视觉识别的基本“可供性”。

环境的基本“可供性”是可以感知的,而且可以被直接感知,而不需要过多的学习。环境的基本性质所造就的可供性,就存在于周围的光线中,因此可供性本身由四周的光线界定。此外,与观察者自身相称的一个不变的变量,比那些与他本身不相称的更容易接受。(吉布森)

“可供性”的商业应用

“可供性”这一理论的牛逼之处,就在于它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可供性”,你可以用它来理解很多人类现象,应用在诸多学科领域。在商业领域,我们能找到很多善用“可供性”的例子。

星巴克的“空间”

如何创造超一流产品?你需要知道“可供性”

(图片来源:starbucks.com)

那么多的咖啡馆,为什么星巴克取得了全球性的成功?甚至把咖啡推广到了没有咖啡文化的国家和地区?

我们先来想想咖啡馆的可供性是什么?大家马上想到的是“买饮品”,也就是“喝”。也许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也是这么想的,去咖啡馆就是要喝咖啡呀。如果按照“喝”这一基本“可供性”,在完全没有喝咖啡文化的地区,星巴克如何开枝散叶?人家不喝咖啡的呀!在已经盛行喝咖啡文化的地区,又如何与其他的咖啡馆竞争呢?总有人咖啡做的比你好、比你久、比你群众基础好。

星巴克的成功并不是在“喝”上的,它独辟蹊径解锁了咖啡馆的另一重可供性“想进去待着的空间”,一个除了家和办公室以外的“第三空间”,这里干净明亮、不冷不热、座位舒服、乐声袅袅又不至于吵闹;你可以在这里工作、会友、休息、读书、谈生意。。。然后顺便试试我们的各种咖啡和点心吧。

星巴克不断夯实其作为“第三空间”的特性:地理位置、桌椅陈列、布局装饰等。它的各种努力都在不断强化人们对“第三空间”的感知,我现在要做点什么事儿,但我又不想在家和办公室做;那我去找一家星巴克吧。或者我正在路上,想找个地方坐坐、看看书,正好就看见一家星巴克,我就能马上感知,对就是这么个地方!

星巴克强调的可供性是“空间”,而不是“喝”。这个商业“可供性”的定位实在太强大了。星巴克席卷了全球。不管有没有喝咖啡的需求,我们还是为“空间”买单了,慢慢也习惯了来一杯咖啡,哪怕它有一股子刷锅水的焦糊味儿。当星巴克普及了咖啡文化后,亚洲衍生出的一些咖啡连锁,也还是基于“第三空间”的进一步细分。星巴克是开在写字楼、商务区的第三空间,有的咖啡连锁,比如韩国的慢咖啡、动物园咖啡,是开在居民区附近或者百货商场里的第三空间。

戴森的“流动”

如何创造超一流产品?你需要知道“可供性”

(图片来源:dyson.com)

我们一定要去解锁一个可供性,才是创新,才能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么?也未必。在工业设计领域,还有很多专注于基本“可供性”而大获成功的公司,比如戴森。

戴森的产品都比同类产品都贵,不是贵个10%什么的,而是狠狠的给你翻个两

三倍。戴森出产的吸尘器和风扇,既然贵得惊人,还有那么多人乖乖掏腰包?它的每一个产品都在基本“可供性”上,有超出一般的表现。

吸尘器,做好“吸”;吸得彻底,再大的空间,再小的角落都给你吸干净。

电风扇,做好“吹”;吹得舒服,像大自然里吹着的风,你看不到从哪儿吹出来的。

在更基本层次的“可供性”,我们还可以理解戴森提供的是空气流动。戴森的机械结构设计,更好的实现了空气的流动。把空气流动放在人类的家居环境中,就能感知到下一层的“可供性”,“吸”、“吹”,并最终呈现为吸尘器和电风扇。

在解锁可供性,或者专注基本可供性,这两条路径有很多例子。比如苹果公司、无印良品等。

可供性何难?

“可供性”用的好,就能很牛逼。为什“可供性”用得好的商业设计师还是那么少呢?首先是理解障碍,光是理解“可供性”就有一定难度。上面一堆文字就能把人给绕晕N回,这还只是吉布森老先生论著中的一章而已。其次是行动障碍,即便理解了“可供性”,要做到知行合一,需要一种“神还原”的感知觉悟,即在设计过程中还原人对可供性的感知过程。

而后者的难度犹如崇山峻岭、千涛万壑。人是高度进化的生物,生存在一个既有客观物质又有主观创造双重环境中。如何感知人和环境,本身就充满了各种干扰因素或变量;更何况要感知他人的感知和行为过程,从眼到脑再到身体反应,这一系列完全内隐的感知过程。

在“感知他人的感知”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突破自身的局限和偏见。不偏不倚的还原他人的感知,这需要长期的训练;另一重考验是,在完成感知后,又如何将其转化为用户认可的产品特性。同时,设计师还要突破一种人类的本能,即人类会选择性的忽略某些“可供性”。

吉布森谈到,人类在感知的过程中会无意识的过滤掉那些和我们自己本身生理特征不相称的“可供性”。年轻的设计师为老年人设计产品是很难的。年轻人身强体壮、耳清目明;他们很难去体会到处于年老体弱、眼花耳聋的生理状态下,物的可供性。为残疾人设计产品也难,如果设计师动如脱兔、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怎么能感受到四肢残缺、耳聋眼盲的人和物之间的互动呢?设计师需要超越自身生理的局限,去感知和自己不同的用户如何与物互动。

设计:无意识和有意识

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是位列全球前三的重要当代设计师,他领悟了“可供性的”并融入到自己的设计哲学中。他是无印良品的灵魂人物,也参与了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他在作品合集《深泽直人》一书中,郑重的感谢了佐佐木正人,一位生态心理学家和可供性的学习者。深泽直人说:

“佐佐木正人解开了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他使用客观研究的课题所决定的事实,阐释了在艺术和设计中模糊不清的情感表达,使这种情感表达变得容易捕捉了,他把我从设计中获得的经验翻译为术语——“寻找核心意识”。

深泽直人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设计哲学“无意识的设计”(design without thought)。也有人认为这个提法有误导性。设计怎么能是无意识的呢?一流的设计,哪个不是凝聚了设计师工作室无数的心血和研究呢?

我认为,如果能理解“可供性”,就能理解深泽直人设计哲学的深刻意义。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可供性是相对的。想想“无意识的设计”是对谁而言? 显然,深泽直人说的并不是自己,而是每一项产品的使用者。将“可供性”融入到设计中,将自己作为设计师的自我退到幕后,设身处地的围绕着使用者的感知来设计。

深泽直人的设计,把用户的感知负荷降到毫秒之内。让人毫无意识的感知产品的可供性,就像完全没有意识到空气对于人类的可供性是呼吸一样。一流的产品特性,就像呼吸一样,是基本必要、自然而然的。

如何创造超一流产品?你需要知道“可供性”

如何创造超一流产品?你需要知道“可供性”

(图片来源: www.hi-id.com)

设计师要实现这种“呼吸一般自然”、“无意识”的设计,除了自身的天赋和经验,更需要“有意识的”像西西弗斯一般不断推倒重来,打磨设计特性,外化人类感知。设计师因而也像是背负着全人类的感知重负在工作,可想而知有多难了。

感知“无意识的感知”

“可供性”是如此强大,懂得并运用“可供性”,就能具备了成为一流设计者的潜质。那么有什么办法提高/拓宽自己对“可供性”的感知水平呢?

- 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入手。在细分市场内,有很多成功的商业企业是发烧友、重度用户创办的。比如登山探险家创办了专门研发登山设备的公司;冲浪运动员创办了冲浪板设计公司;摇滚乐队吉他手创办了音响公司。相比于普通的设计者,他们少了一层认知障碍。由于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极端的产品用户,他们更能解锁普通人感知不到的“可供性”。如果不是发烧友,那至少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来实践“可供性”吧。

- 多体验多游历。在不同的人群、文化、社会、时代,“可供性”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的人交流、读书、旅行、逛展览博物馆,都能拓宽对“可供性”的感知。一流的设计师/艺术家/作家常常会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游历生活汲取养分。乔布斯去了印度,你没钱没时间的话,去个博物馆也行啊。

- 开放的感知。在体会和游历的过程中,请注意保持开放的感知。出国游的不少,周末逛展的也多,但你是忙着在拍照修图呢?还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路人甲,静静地充分感知环境中物与人的互动呢?

时刻记录。记录下你对物和环境“可供性”的思考,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是什么触发了你的联想?有助于你分解还原自己感知的过程。

以上提出一些实践思路给大家参考。日常观察+理论学习+分析实验方法,经年累月慢慢积累,尽管不是天才,普通人也能提升对“可供性”的“感知力”,成为抢手的核心人才!

本文的局限

本文是对“可供性”的探讨而非真知。作者初识“可供性”,读的资料尚少、自身视野有限、理解甚至有错误;本文旨在分享自己阅读文献后的所思所想,验证自己粗浅的理解是否正确,希望和“可供性”的研习者们探讨。

本文中吉布森关于可供性理论的例子,来自于《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原文为英文,如有不准确之处请见谅。

参考书目

  •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Chapter 8,James J. Gibson

  • 《深泽直人》深泽直人

  • 《追时间的人:信息过载时代的知识解决方案》阳志平和很多作者...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如何创造超一流产品?你需要知道“可供性”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图像影音设计相关的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