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36氪开放日北京站#
还记得这张“我要上学”的照片吗?这张照片曾让无数人动容——当年,农村的孩子只是期待一间有桌椅、不漏雨的教室。10年后,这个愿望实现了,但城里的孩子此时却有了新的学习工具——iPad、电脑、电子书包...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原本就不单是桌椅这些硬件配设上的差距,更是师资、教育资源等软实力上的差距。这些走入城市的新技术,则将这种差距进一步放大了。
技术造成了更大的差距,但同样也能带来更加公平的教育,这是公益组织“阳光书屋”背后的逻辑。它的方案,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软硬结合实现农村的信息化教育,减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具体做法,为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免费捐赠一款低成本的平板“晓书”,然后提供基于晓书的一整套学习解决方案。
先说硬件:第二代的“晓书”是一个8寸、基于Android4.0的定制平板,可以支持阳光书屋自己开发的应用和其他第三方应用。为了让“晓书”在农村实现本地化,团队为这款平板设计了大电池(农村充电不方便)和自动加温功能(遇上低温又没有暖气的时候,它能自己加温)。它的价位在千元以下,而且,伴随着它的规模化生产,价格还会进一步降低。
而这个解决方案,具体说来则包含两个层面:
教育资源:包括各类图书和多媒体学习资源——这当中除了包含团队自主研发学习资源以外,有很多是由第三方免费提供的。
教育方法:包括各类学习app,以及一个面向教师、允许教师编辑教材的教学后台。
阳光书屋将上述的教育资源在教育方法中实现了整合。目前,他们自己开发了三款应用,包括一个名为“阳光书屋”的课外中心,支持学生浏览各类课外资源;一个名为“阳光课堂”的全科目学习平台,可包含教学视频、习题、图片和文本资料,支持教师将在教学后台编辑的教材放到平台上使用。另外,他们为学生设计了一款阳光阅读器。而相应的教育方法实际又是体现在应用中的:比如语文教学就是鼓励学生做大量拓展阅读与写作,支持学生相互点评(阅读器应用);而数学教学则采用了类似可汗学院的视频+习题的方式...关于其他科目,这里面还有很多尝试、想象的空间。
目前,团队已经准备将整个平台开放给其他开发者,让大家一起提供优质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改善农村教育。
“阳光书屋”的创始人杨临风毕业自哈佛大学计算机系。杨临风说,阳光书屋希望解决这么几个问题:通过一个低成本的平板电脑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集合;对于师资匮乏、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的农村,晓书可以打破教学的地理限制,以及课堂对老师的单一性依赖、帮助老师更好地教学。
因为这一年还是试点期,所以还没有具体的数据来说明这个项目的效果。但是,杨临风说,有一些成效是实实在在的:从2010年至今,阳光书屋已经为甘肃、湖南等地的学生捐赠了2000台平板。农村的孩子拿到晓书很开心,他们阅读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阳光书屋的其他核心成员来自杜克、斯坦福、耶鲁大学、伯克利、北大、清华、北航等等名校。这个项目最初只是他们在2010年初做的一个兼职性的公益项目,但从今年起,杨临风等人已经开始全职投入这个项目。
当我问及杨临风目前还有什么挑战时,他谈到了两点。一是晓书是免费向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假如要规模化,就需要国家政策或者第三方的资助。另外一点是,他们现在还非常缺Android开发和架构方面的人才,特别希望有志之士加入。他还调侃说,虽然是一个公益组织,但他们可以支付跟市场持平的工资。
而这个团队也让人联想到MIT发起的另一个项目OLPC——同样是通过为欠发达地区的儿童提供低成本的电脑,降低知识鸿沟,关注的都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关于阳光书屋和其背后的故事,我们之后将为大家呈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