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十里村”(ID:shilipxl),作者:村长住在十里村,36氪经授权发布。
我在《农村,大有可为》的上半部分,和大家分享了目前农村的一些基本面情况,涉及到农村的通讯工具、获取信息的方式、消费理念等等。
那在下半部分里,我将基于这些思考和观察,和大家聊聊我看到的农村一些商业的基本面。
行文前,还是要再次说明两点:
1、本文仅以村长所在的徽州小山村为例,并非泛指当下所有农村,但希望有启发意义。
2、尽管目前有些农村青壮人口流失,但并不代表农村没人,也不代表没有消费能力和需求。
尤其随着扶贫并村并镇的政策实施,在某些区域还形成了新农村、新乡镇,人口规模更加大。
绝大部分山区的农村,都是一村一店的配置,我们可以把这个店叫做杂货铺,就是什么东西都卖的那种。
想要做农村的生意,除了自己沿街叫喊外,主要依赖于村里面的店铺销售。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在农村店铺,以下四类产品比较好卖。
a、柴米油盐酱醋茶
b、烟酒饮料
以上这两类占据了大头,而且是不受季节性的影响。
c、休闲零食:和劳作时间相关,一般在春秋两季农忙的时节,需求量比较大。
d、礼品套装:每逢重要传统节日,比如中秋、春节等节日,礼品相关的产品销量就增加,比如牛奶、饼干、香飘飘。
其中也顺便解释一下,有很多人好奇香飘飘到底是怎么卖出去的。
其实各位去农村的商超看看就知道了,这种便宜又新鲜的产品还是挺受欢迎的,因为在农村没有一点点。
但在农村也面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产品容易过期,还有许多假冒伪劣的产品在销售。
我觉得这恰好是一个突破口,尤其是以乡镇为中心的标准化的零售商品配送网络。
还有一点,目前农村的杂货铺价值还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
用户并不在乎这家店里面卖的东西有多杂,只要能满足它购物不出村的需求即可。
以前在我们村里面,几乎是看不到三轮车出现的。
一是价格昂贵
二是不会驾驶
三是道路不平
但是现在我终于知道有些品牌的三轮车为什么在持续的增长。
因为农村里面的需求巨大,三轮车对于他们来说,不只是一个出行工具,更是干农活的帮手。
以往运个树桩、粮食、想着自己辛苦一下就能搞定了,但是现在不同。
他们认识到了工具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
另外随着农村合村并校,许多长辈又承担起了接送小孩上下学的任务,三轮车又发挥了作用。
我预计接下来,老年人电动代步四轮车,会有一波新的消费热潮,至少许多地方没有上路限制。
除此外,因为农村山路多,普通的电瓶车很难满足出行的需求。
所以电摩、摩托车在部分山区也是畅销车。
我们都认为农村人民消费挺理性的,但其实要看是什么。
如果你让他们多买点果肉蔬菜,休闲食品还真的挺难的,但若是让他们买些小家电、新工具还真的有机会。
一些村民应该知道黄山是中国最著名的茶叶产地,有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名茶。
作为茶农最辛苦的工作之一就是要修剪茶树,我小时候这种工作100%依靠体力解决。
需要对每一棵每一根茶树进行修剪,这种工作量是绝大的,一般一户家庭需要修剪半月之久。
但自从村里有人买了修茶机,其他村民也就跟着买了起来。
一台修茶机在农村的售价需要1000多元,为什么他们不从网上买呢?
核心原因就是担心维修。如果在农村坏了,当天就可以找到维修人员,但通过网上买就不行了。
我告诉各位一个可观的数据,我们镇上至少有1000户家庭都有这样的机器,而且都是在同一家店铺购买的。
除了修剪茶树的机器外,还有加工玉米、地瓜的工具,但凡能稍微减轻劳动力的工具,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
作为子女逢年过节回家问父母需要买点啥的时候,得到的答案不是滋补产品,而是买一个邻居家一样的生产工具。
包括我昨天一直强调的农村小家电市场,从豆浆机、取暖器、电水壶的市场都十分火爆.
所以深度挖掘农村小家电消费的实际需求,会有一波潜在的机会。
现在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喜欢在外购房安家,但这并不代表农村住房市场没有机会。
1、农村再建房
其实在中国人的心里头还是有这样一个固有的念头,那就是哪怕外面有了房,也得回家再建一套。
所以这些年,在农村建新房的趋势并未大幅下降。
反而我每次回去,都能看见新的房子建起来了,而且是越建越大,越建越高。
各位可以去抖音和快手上门去搜索一下农村建房相关的关键词,有些企业专门做农村住宅设计。
就是分享老宅和新宅的设计对比视频,生意相当好。
2、农村家装市场
这次我回去看到了另外一个现象,那就是村里面许多人的阳台上加了一个雨篷,类似于玻璃房。
目前每家每户都有露天的大阳台,但是如果上山干活突然下雨,又来不及回家收拾。
而且常年受到风霜雨雪的侵蚀,许多阳台都出现了裂纹。
基于此又衍生出另外一个生意,就是墙面的防水保护,目前无论是防水材料售卖还是请人工做防水生意,在农村都很流行。
另外以前农村取暖主要靠炭火,但是目前全暖器、空调也逐渐受到热捧。
你既可以把这种现象理解为消费升级,也可以叫做生产生活改善。
还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在徽州农村每个家庭里都有一张八仙桌。
为了防止把桌面划伤、烫伤,就产生了一种需求桌面玻璃的需求。
就是把传统的桌布,改成一整块的方形玻璃,但玻璃的图案就是年年有余、花开富贵、八仙过海这类喜庆内容。
有时候一个村里面,大家的桌面玻璃都是一模一样的。
这种独有的消费需求和审美产生的商业经济,每个地方都不一样。
3、农村房屋租赁
有人想着离开农村,也有人想着回到农村。
我在回村当天发了村里面的几张老房子的照片,就有朋友问我这样的房子能不能改造出租。
其实这样的生意不是个例,目前有很多人在衢州、丽水、黄山等地寻找这样的老房子,改造后用做平常的休闲度假。
还有一个公司,专门做农村房屋及闲置土地的租赁生意。小到几十平米大到上千亩,每年交易额过百亿。
而关于土地租赁衍生出来的一个生意,我将会单独写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这也是每个人可以尝试。
回收我觉得一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最核心的原因是,农村回收的生意是随机性的。
乡镇上没有垃圾回收商,回收的生意都要等到县城里面的人不定期开着卡车去农村转。
所以常规的情况下,都是村民们把废旧的书籍电器存放在家中,等到有人上门回收的时候再做处理。
其实我觉得,一个县级的二手回收站,可以联系每个村的小卖部作为回收点。
然后每个月,定期下去回收,仅以我们县就有200多个行政村.
每个村每月收个三五百斤可回收垃圾,一个月至少10万斤,这笔生意也很可观。
最重要的是,除了纸箱书籍回收,还要老旧家电、服饰等。
我这次回家刚好是冬季,正遇上寒冻,导致家里卫生间的水管破裂。
像这样的事情,不是个案,还是每年都会发生。
除此外,还有手机、电视、电饭锅等各种家电电器、生产工具会出现问题,包括电路老化。
但在农村里面的维修成本是很高的,比如一台电冰箱坏了要抬下山再运到乡镇或县城。
所以在农村掌握一门维修的技术,十里八乡都有生意。
诚如我在前文所说,现在互联网产品下沉市场的渗透率正在提高。
但如何将农特产品卖出去,还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当下农特产品出村,主要依赖于两种手段:
1、村官扶持
这一点要看当地政府是否有作为,有发展产业的头脑。
有些地方刚好属于某种产物的原产地,好略有一点经济示范效应,政府会做一些采摘节、丰收节、推介会。
但绝大程度上还得依赖于第二种,靠村中的商人自谋生路。
2、村商倒卖
村商倒卖多数还停留在第一个层级,充当着最初级的批发商角色。
而且属于半商半农的性质,比如拿卖茶叶来说。
黄山毛峰只采春茶一季,也就是三四月份,过了这个时间段也就没有了。
村里面的收购商,收完两个月的生叶倒卖给镇县级的茶厂,然后就继续干农活。
但另一种情况是,农村里面又有大量的农特产品和养殖种植条件在,包括一些年老但有价值的劳动力。
以我们村为例,黄山毛峰、笋干、梅干菜、河鱼干、茶籽油、土猪肉都是很好的土特产,但是销量很难提升,都是靠零售的方式卖出的。
当然也有个人做的比较好的,比如有些人就回农村野外散养土鸡、活水养鱼。
顺便再提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案例,其实目前农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呢?
因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以往种地是为了多种些庄稼吃饭,但是现在不是。所以有些剩余劳动力。
我身边一个朋友的做法是从江浙地区接一下零部件手工活,然后分配到一个村,计件算工资。
村里的农民有空就可以到一个人家里去领点活来做,总体成本上会少很多。
这样不是个案,我在广东潮州的农村里面也遇到这种做法。
最后说下,其实在农村里面还要许多刚性的需求,比如农作物规划化种植、医疗健康及儿童教育。
其实想在农村里面做教育年入10万其实一点都不难,而且现在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是愿意为了孩子的成长付钱的。
因为自己没时间教、家中老人又不懂。
以上是我这几天在农村观察的一些小思考,当然还不是很全面和深入。
但这里需求强调一点,任何商业机会都必须要有足够消费需求的前提下进行。
如果一个村平常的常驻人口只有一二百人,这样的生意的确是很难维持的。
后面我还会围绕怎么在农村创业分析一些具体的个案。
好了,村长今天就分享到此,欢迎各位转发、评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