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图像影音设计 > 出版界如何看待“知识经济”,这里是几个编辑的想法 >

出版界如何看待“知识经济”,这里是几个编辑的想法

转载时间:2022.08.19(原文发布时间:2018.02.07)
184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84次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朝外大街061

2月6号姬十三在北京举办了分答品牌升级会,宣布“分答”改名为“在行一点”,并在会上介绍了课、班、讲、问等产品形态,也谈了关于对行家的孵化计划。他说未来想为每一个人打造自己“人生攻略”,“在行一点”负责找到最好的行家,为普通人生产出最好内容。

往前倒数五年,在没有移动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年代,从大学毕业后,系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看书,有些人或许会尝试慕课,但始终只在很小众的圈子中流行。知识付费的概念似乎就是随着“分答”爆红,2016年忽然就一下子冒在了大众面前。

“知识经济”按说不是什么新事物,上学、买书,知识从来都是有价的,姬十三自己也说:“现在的知识经济看上去就有点像“传媒+出版+教育”的综合体”。但是大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每个人看书时间越来越少,耗在手机上时间越来越多。这似乎是时代不可逆转的,那么终身教育的形态是否也需要一些变化呢?

在很多人的眼中,出版业是一个夕阳行业。但是此前在电子书、在线教育流行的时代,数次号称要颠覆出版业的变革中,出版业还是坚强的挺了下来。有些出版社守着教材、教辅出版的资源,但也有的出版社积极拥抱变化,希望将出版的书都能通过知识经济行业的加工方式进行处理,迎头赶上这个时代。

昨天在发布会的现场,我碰到了一个大出版社的分社长,他问了一个我觉得很有意思的问题:“你觉得出版社和知识经济公司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我觉得这个问题着实有趣,便将它发给了几个出版业的朋友,想听听他们站在号称即将“被革命”的身份中,结合姬十三在发布会中提出的“课、班、讲、问”的服务形态,是如何看待的出版业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相比知识经济,出版业目前的劣势

大家一致提到的第一个地方是,出版业生产的周期太长了。

出版人的Q小姐表示:“出版的流程比较长,通常有三条重要的线:作者写稿,出版社编辑加工、完成整体设计,印刷,上市;从管理结构申请书号CIP,每一条线可能都很“重”。仅仅从提交材料到拿到书号CIP,通常要一个月左右。从收到作者定稿到出版上市,半年以上是很平常的。”

“相较之下,知识经济制作人则可以聚焦在创造性的部分,重点是在于打磨产品的部分:与讲主定选题、结构,打磨内容,要给到用户一个在声音形式上好接受的知识产品。”

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也有很大区别。

目前在“在行一点”工作的前出版人Y小姐表示,书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几乎就是零,但是她参与的知识经济课程中,解决学生与老师间如何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互联网的多媒体呈现手段:音频、视频、文字是纸书做不到的。另外,互联网的互动性也是纸书所不具备的。就拿“在行一点”的产品形式“讲、课、班”来说,有互动、有作业伴随式学习的“班”给用户的体验可以达到线下“拜师学艺”的程度。就是互动性较弱的“讲和课”通过留言的方式也能跟行家进行互动。”

内容灵活程度也不一样,Q小姐表示:“出版行业有一些规矩,比如一本实用类的书,字数要达到8万、10万字以上。知识经济是新的业态,内容颗粒度可大可小,从轻到重之间,可以有多种产品形态,1分钟问答,30分钟小讲,3个月的课程,一年的专栏等。”

相比知识经济,出版业目前的优势

首先是精密性与准确性。

G先生表示,由于内容出版物的一些固有规矩,学习知识与接受信息的效率较低,但是在知识传递的准确性与精密性是知识经济不可比拟的。 出版社标准的三审三校流程是小型知识经济公司通常不具有的。

其次是体验。

Y小姐表示:“纸书的可书写、可折叠、随意翻的特性,是知识付费甚至电子书目前的技术所无法达到的。”G先生也补充道,“书能带来仪式感,能提高读者认真对待的程度”。

Y小姐甚至把文学品类单拎了出来:“不同于其他技能知识和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文学带给人的更多是情感层面的东西,更像是艺术。我在做出版的时候,一度坚信文学书是无法替代的。虽然这种坚信正在被打破,往后看,历史上荷马史诗、格萨尔王在文字时代之前口口相传难道不算文学吗?往前看,网络文学,应该是互联网时代最早付费的文化产品了。网络文学难道不是文学吗?只是替代文学的东西,不一定是知识付费。”

对待知识经济的态度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优质内容生产者出版业的人才向知识经济行业流动是一个趋势,从各大知识经济平台的招聘信息中就可见一斑。

Q小姐与Y小姐已经用脚投票进入了在线知识经济行业,因此这次采访中资深出版人G先生谈到了不少他的观点,我相信他也能代表出版界的部分声音。出版业似乎较少在网络媒体中发表过对待知识经济的态度,我这里主要将G先生的观点整理如下:

新生事物的出现,需要时间和市场的磨练与淘汰,虽然这次相对于历史上的历次工业革命,淘汰的周期要大大加快,不是10年为单位,可能是以月为单位;

传统出版社作为一个现金流充足的行业,面对数字化大潮,从理性的和历史的经验来看,战略选择必然是“保守”的,静观其变、不盲目进行伤筋动骨的投资不为下策;

知识的存量暂时不会因为这轮知识经济形式上的变化有量变,更多的是传播的形式和商业逻辑的变化;

但知识目前被人掌握,仍然需要人的主观上进行努力(学海无涯苦作舟有其准确性),客观的、外界的效率提升仍然是次因。知识付费并不一定伴随着对知识的掌握,一段时间后,读者是否会感到失望?任何新兴行业的常青,追根究底都要提升社会生产力或优化生产关系,否则理性人在比较投入-产出之后不会长期投入;

任何行业都有其“周期”,传统出版行业必然会被淘汰,但时间的长度上,各方仍有看法不同。我个人判断,10年内专业出版社仍有其生存的空间;

出版行业的核心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人格化后是“编辑”,知识付费行业也仍然如此,编辑仍然是重要的核心资源;

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学习知识将会和吃药一样,那时如何保持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作用,不但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哲学课题。

如何获取更好的教育,是人们千百年来不断探寻的领域,但变革的速度越来越快。回顾过去几年,教育行业至少尝试了两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慕课,当时主要的参与者是各大高校,是教育者在革教育者的命。当时人们相信把学校上课的视频录像放在网上就可以改变人们的教育方式,几年下来,似乎也没了太多波澜。

第二次革命就是正在发生的知识经济,参与者是企业,甚至可以说是媒体人发起的革命。例如罗振宇和姬十三。从目前的声势以及市场与资本的参与程度看,可以说是已有小成了。

知识经济正在极速裂变发展,相比诞生之初已经分化出了很丰富的形态,不同平台也找到了各自的内容方向,提出知识付费概念的“分答”甚至还舍弃了品牌,改名为“在行一点”,自我进化。

我们都无法预料一两年后行业会如何发展,但无论如何,人类对于如何获取优质教育的探索不会停止,祝福这些知识经济公司。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出版界如何看待“知识经济”,这里是几个编辑的想法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图像影音设计相关的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限时免费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