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敲黑板”(ID:qiaoheiban8),作者:王安忆,36氪经授权发布。
3月2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6起召回公告,其中,北汽新能源一口气就召回了31963辆纯电动汽车。
召回原因是2016年11月1日至2018年12月21日生产的EX360和EU400两款车型中,部分车辆存在动力电池系统的一致性差异,在高温环境下长期连续频繁快充,可能导致个别单体电池电芯性能劣化,极端情况下引发偶发失效,引起动力电池起火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北汽EU360和北汽EU400(图片来源: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
两款涉及召回事项的车型,均搭载了来自孚能科技的动力电池。
根据采购合同约定,孚能科技将承担本次召回所涉及的费用,预计在3000万-5000万元之间。
无独有偶,就在前不久,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召回事件刚刚上演,主角是现代汽车,耗资高达80亿人民币。
今年2月,在自燃事件频发造成的舆论重压下,现代汽车宣布召回81701辆电动汽车,涉及三款车型,其中以Kona EV为主,共计75680辆。
去年10月,在连续发生10余次自燃事故后,现代曾召回过2.5万辆Kona EV,更新了电池管理系统(BMS),并为部分车辆更换了电池。
今年1月,一辆更新BMS的Kona EV自燃,几乎宣告了上次召回并未发挥作用。
为了挽回消费者信心,现代最终选择了更换整个电池系统的召回方案,总耗资高达1.4万亿韩元(约80亿元人民币)。
由于召回车型使用了LG化学制造的动力电池,现代直接把锅甩给LG化学。
可是LG化学却认为,自燃主要原因是现代的BMS未能奏效。
面对巨额召回支出,现代和LG化学就责任和费用分摊问题相持不下,直到3月6日,双方才同意以三七比例分摊此次召回费用,其中现代承担成本约24亿元人民币。
现代和北汽的召回事件,也为其他车企敲响了警钟,一旦纯电动汽车涉及大规模召回,成本可能高得惊人。
过去,传统车企每推出一款新车,都会经过长期复杂的安全验证,因为一旦出现丰田刹车门或大众排放门这样的丑闻,大规模召回事件很可能成为企业的灭顶之灾。
但是随着汽车产业开启电气化转型,无论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似乎都对汽车制造的严谨论证,少了几分敬畏之心。
一方面,为了赶时间,车企急于将不成熟甚至还是半成品的新车型推向市场。
比如在中国,一些车企赶时间,是为了赶在新能源补贴退坡之前多分几块蛋糕,又或者是急于抢占市场份额。
大众ID.3
而在欧洲,车企则是为了达成欧盟制定的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大众ID.3就是最好的例子。
另一方面,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势力,坚信可以通过OTA去完善、新增功能,或是修复软硬件漏洞。
就像现代选择召回时的第一方案是更新BMS,特斯拉也曾试图用OTA更新BMS来解决自燃隐患。
特斯拉自燃事件
2019年,一辆Model S在上海发生自燃后,特斯拉就对一些老车型推送了OTA更新,声称这是一项保护电池组的措施,但车主并不认账,认为OTA更新是为了逃避电池冷却系统设计缺陷的责任。
事实上,OTA也确实不是万能的,至少无法弥补一些硬件设计缺陷。
据不完全统计,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至少已经经历过8次召回。
2019年6月,西安王先生驾驶Model X在倒车时遭遇车辆突然“脱轴”,右前轮连杆球头螺栓断裂脱出
2020年10月,在发生多起Model S和Model X “断轴”、“脱轴”事故后,特斯拉因“前悬架后连杆及后悬架”问题在中国召回29193辆汽车,涉及Model S和Model X两车型。
然而,特斯拉在发送给NTHSA(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信息中却称,“前悬架后连杆及后悬架”问题是由于“驾驶员滥用”。
两相比较,中国对电动汽车缺陷产品的召回监管,比美国还更严格一些。
2004—2020年中国实施汽车产品召回的次数与数量(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共实施新能源汽车召回45次,涉及车辆35.7万辆,其中,因三电系统缺陷召回11.2万辆,占召回总数的31.3%。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是全世界第一个实现新能源汽车全国联网的国家,所有新能源汽车的数据都会以最低30秒的时间间隔实时上传到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中心,可以实现故障时1秒回溯。
这样一来,车企其实很难掩盖车辆缺陷,监管部门可以有效监管实行召回。
另外,当车企因电池组问题选择召回时,也不全是由电池厂家买单。
蔚来ES8起火
2019年6月,蔚来也曾因电池包模组安全隐患召回过4803辆ES8。
宁德时代坚称自己没问题,是蔚来生产的电池包箱体和模组结构产生干涉导致隐患,最终蔚来只能自掏腰包,花了足足3.39亿人民币完成此次召回。
受召回拖累,蔚来当年二季度财报很不理想,股价持续暴跌,一度逼近“1美元退市”红线。
2019年二季度报后,蔚来股价大跌
这次召回,几乎让蔚来丢了半条命。
有了这么多前车之鉴,希望车企能造出更成熟更完善的电动汽车,让消费者为企业承担试错成本的做法,最终很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