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图像影音设计 > 下一个五年的酒店“生死线” >

下一个五年的酒店“生死线”

转载时间:2022.09.16(原文发布时间:2020.11.09)
116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16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空间秘探”(ID:MESPACE007),作者:许柚,36氪经授权发布。

上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全文发布,规划中,提及了要基于深度城市化的城乡融合发展。在城乡差距仍明显的当下,我国城市还远未到逆城市化的阶段,而是走向了深化的窗口,亟待升级转型。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酒店亦需把握城市的脉动,同步更新,以更稳健的姿态迎接下一个5年乃至于15年。 

下一个五年的酒店“生死线”

插图 | ©小麦 / 空间秘探嘉宾摄影师

美极咨询 AgencyMagic

版权 | 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所有

下个五年,城市正划出“生死线”

就在今年双十一前夕,21世纪经济研究院选取了2019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总额”)排名前十的城市,根据前三季度的数据研究其消费回暖情况,这十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武汉、深圳、杭州、南京和苏州,均为一线、新一线城市。而到了今年,这十座城市的社零总额排名出现了大幅洗牌,重庆、深圳、苏州、南京均实现了反超。这个数据尽管只是从社零总额的小切入点表述,但无疑给了城市一记“重锤”,将一个显而易见却常常被忽略的道理,再一次点了出来——城市的发展势头,并非永远上升,当内部动力失效的时候,城市消亡也并非没有前例。

不可否认的是,城市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依然是整个经济发展动力,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大城市”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但过去粗放式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越来越难用“快”来掩饰,给已经铺开的城市骨架里,注入具有创新的内容与内涵,成为主流,而这些创新内容的作用,则在接下来的五年乃至更久的时间里,决定城市的生死。一个没有特色或能给人带来灵感的城市,是没有出路的,过去十多年的发展里,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房地产或者基建建设,诚然,这些商业化产物为城市的快速兴起提供了坚实基础,但也让城市变得千篇一律,每一座城市的CBD,几乎都是相似的高楼大厦,缺乏灵魂,而在上一轮发展中助力颇多的房地产,则将彻底缺乏竞争力,这些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死去”的城市,以及其中的“死城”与烂尾楼,是最好的例证。

“十四五”期间,什么样的城市,才能“向死而生”?在规划纲要中指出,“以人为核心推进深度城市化本质上属于供侧给改革和创新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未来能活下来的城市,必然会是一个具有创新力、知识与思想汇集的文化之地,而在这样的特质下,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流向这座城市,形成创新的循环,他们的需求不是在城市里买套房子,而是出于对城市气质的追随——这才是城市未来的新竞争力。而对于酒店来说,城市的“生死线”也高悬其上,除了与城市更新的同步前进之外,更有对内生力量的探索。

下一个五年的酒店“生死线”

插图 | ©小麦 / 空间秘探嘉宾摄影师

美极咨询 AgencyMagic

版权 | 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所有

酒店同步更新的深层逻辑

与城市一样,酒店也必须是不断上升发展的,而这一种发展,则势必依托于城市,并从城市的更新中,汲取机遇。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9年的60.60%,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亿人增长到8.4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72个,酒店也在其带来的几轮城市更新中,实现了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国外酒店集团,诸如洲际、希尔顿、万豪等,怀着试探与期待纷纷入华,自此掀开了扩张的新局面,国内酒店,如白天鹅宾馆、金陵饭店等,亦迈入了“国产酒店”现代化的新进程;到了90年代,商务与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人的流动变得更快速且频繁,酒店数量已经无法再满足膨胀的住宿需求,经济型酒店生当逢时;如今城市的发展,不再仅仅是向外漫延,而是开始注重内涵的深挖,城市中人们的需求也变得更加百态,这促使着酒店开始抢占细分市场,生活方式酒店、度假酒店、艺术酒店……如今的酒店业在城市变化的影响下,更为百花齐放。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城市更新,进而带来的酒店亦步亦趋的发展变化,或许是我们当下能看到的最能感同身受的典范,揭示了酒店与城市同步更新的3条深层逻辑。

01 再小的酒店,也有城市性

酒店的发展,是脱离不开“城市性”的,一旦其建筑在某座城市落成,其表现出的种种特质,均来自于城市基因的赋予。当下,很多酒店都喜欢提到“在地文化”,将城市的文化或发展的路径,在酒店的设计、饮食等细节中投射出来,不过,酒店的“城市性”并非新鲜,而是从隐晦走向张扬。在过去,高档酒店的“城市性”体现在选址所在的城市地段,从窗户望出去,城市的风格便一览无余;而中档或经济型酒店对于“城市性”的把握,则更多体现在扩张战略中,一座具有向上力量与蓬勃生机的城市,是值得更多品牌与酒店数量的。哪怕的那些正在消失的火车站边上的小招待所,也一定程度上在透露出“城市性”,其所自带的市井与混乱感,反映的是独属于城市的烟火气与阴暗面,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烟火气有了更合适的酒店去呈现,阴暗面也在逐渐溃散,没有跟上时代的小招待所,也就变得不合时宜。可见,酒店如果没有“城市性”,就如同无根之萍,只知从何而来,却不知何处而去,终将在随波逐流中失去踪影。

02 城市"生死"就是酒店的"生死"

酒店需明确的是,酒店的确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助力,但酒店自身发展的动力,仍来源于城市是否能够保持前进的态势,城市中所有产业,几乎都是如此。一家酒店的“生死”几乎不会影响到城市,而城市的“生死”,对酒店来说却至关重要。早在2014年社科院发布的房地产蓝皮书中就提到,一些缺乏产业支撑,又在前期片面进行人为造城的城镇,“鬼城、死城数量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这些人烟稀少的城市,连基础产业都已无法保证,以人为基础的酒店,更是难以在此生存下去。而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一线、新一线城市,则为酒店的发展提供了生的希望与同步的可能,扎堆于此,是酒店的生之想往。

03 同步意味着酒店适应变化的能力

前两点我们所提的,都是城市这一外在因素,促使着酒店更新,而对于酒店自身来说,抓住变更的城市趋势,本身就是自身适应变化能力的印证,比起被潮水推着走,自身所拥有的源源不断的内燃动力,更为可贵。从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到如今仍有姓名的酒店品牌,都可称得上是拥有适应变化能力的,这些酒店,共同经历了城市从闭塞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按图索骥到智慧互联,每一次变化,都及时跟上脚步,跳入新的窗口期,迎来下一波城市新未来。

下一个五年的酒店“生死线”

插图 | ©小麦 / 空间秘探嘉宾摄影师

美极咨询 AgencyMagic

版权 | 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所有

头部酒店,已悄然探索城市新未来

尽管“十四五”还未开始,但其所描绘的城市新未来,早已初现雏形,而那些同步能力极强的头部酒店,更是早已开始探索未来的种种困难。

01 "城市延伸带"的新空间

除了城市的未来,“十四五”讨论得更多的还有城乡关系。城市要发展,乡村也要振兴,两者会走出不同的道路,城市携带着种种高新尖技术向上发展的同时,乡村则重新获得“体面”,它不是创造GDP的地方,却有可能成为最富有别样生机的地方。而从城市往乡村延伸的“城市延伸带”,或者称之为“城郊”,进一步可享受城市的科技便利,退一步又能感受独属于乡村生活的惬意,可以被视作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空间。前段时间,我有一个住在杭州主城区的朋友去了一趟良渚后大为改观,甚至想直接在当地安家落户。这个曾经被他称为“乡下地方”的区域,如今却成了“这才叫真正的生活”。良渚可以看做是“城市延伸带”的典型,更贴近自然与文化,节奏不那么急迫,但城市该有的配套,那里也都有。这样的新空间,也是酒店不容忽视的,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酒店集团便在城市核心区周边布局了酒店,专门为那些想要“偷得半日闲”的城市人提供了度假的可能。

02 "双循环"下的深度挖掘

“十四五”规划要点中,“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首次录入纲要,这已经不仅仅是疫情重塑的区域消费格局,更是一场促消费、扩内需的持久战,因此,那些把握了国内市场,实现消费快速回升的酒店,更具发展韧性。对于酒店来说,对于国内市场的重视程度,则直接决定了能否从这场持久战中走到最后。今年,锦江酒店中国区公司正式成立,这是锦江国际集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大势变化,推进 “深耕国内、全球布局、跨国经营”战略的重要举措。无独有偶,华住集团也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进一步调整,设立了华住集团和华住中国两个管理架构,以中国市场为根本和主体,更好地聚焦中国,将工作重心将放在创新、变革、战略、探索等领域。可见,国内领先的酒店集团,都早早做出了契合“双循环”的决策,未来比如会在“双循环”的大方向之下,更加深挖城市发展的路径,展开存量物业的追逐,以及科技的新运用。

03 以"品牌升级"更适应城市更迭

城市必然会发生改变,而这样的改变,并非来自于规划,而来自于需求——消费者的需求、城市居民的需求等,这些需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并催促着城市去改变的,而酒店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必然要更早地发现需求的转变,去适应城市的更迭。这两年,很多老牌的酒店品牌都在进行自我升级,汉庭酒店历经了从1.0到3.5版本的改造翻新,实现了新美学、新体验、新智能;维也纳旗下的酒店品牌,以维也纳国际5.0、维也纳酒店5.0、维也纳3好酒店V3.0突破酒店业传统维度的受限;7天酒店升级为“新7天”,拥抱新技术、开辟新模式,帮助投资人实现数字化升级、转型……在未来,城市的更迭不会停止,而酒店品牌升级则是跟上城市需求脚步的必要路径。

下一个五年的酒店“生死线”

插图 | ©小麦 / 空间秘探嘉宾摄影师

美极咨询 AgencyMagic

版权 | 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所有

转型之路的3条灵感

无论是与城市共同进步的必要性,还是酒店集团的布局,我们几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步于城市的酒店转型,是无法跳脱的,问题则在于,如何转型。这3条转型灵感,或许能带来一些思考。

01 酒店为喜欢的人而生

就如同城市的本质是“为了喜欢他的人而生”,只有对一座城市所提供的一切出于热爱,才会聚集在这座城市,这与过去一代人从农村去城市,或者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打工“求活路”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如今人们留在一座城市,除了有更多机会之外,可能就是因为这座城市的某种特质戳中了他们,可能是厚重的历史、洋派的氛围,抑或当地人的热情。这些特质,吸引了人流的到来,也被人流所不断再塑造,思想文化、创新创意,因而变得不一样。酒店也一样,理应从需求出发,为喜爱自己的人出生、改变,而非依于潮流,成为网红固然令人欣喜,但这些浅薄的“一见钟情”终究不能长久,唯有吸引到那些气味相投的人,才有更细水长流的延续。

02 融入城市,生根发芽

酒店的扩张从未停歇,反倒有日益急切、愈演愈烈之势,“千城万店”“百城千店”的口号之下,是否真正正视过城市呢?前两天看到新闻,近两年风光一时、搅动整个国内酒店业市场的OYO如今在中国仅剩1567家酒店,而其高峰时期在国内共有19000多家酒店,客房总数达78万。OYO的扩张故事确实传奇,落在纸上的数字也足够惊人,但却从未真正融入过城市,只是将一家家酒店,复制再复制。在过去,城市或许是扩张道路上的一个个堡垒,攻下来就够了,而在当下,酒店必须明白,城市不是扩张的目的地,而是生根发芽的地方,城市的文化、思维方式、创新产品,都能够成为酒店的养料,甚至能作为亮点带到下一座城市,而根基不深的酒店,数字终究只是数字。

03 发展"小城镇",控制"大城市"

中国目前有672座城市,很显然,这些城市不会都是如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大城市,甚至诸如杭州、南京这样受到诸多关注的省会城市也少之又少,大多数城市都是“小城镇”,虽资源比不上大城市,但却因为数量庞大而充满可能。对于酒店来说,“大城市”的布局自然有必要,这里有酒店要守住的财富——极其惊人的人口数量,产业、文化、创意的聚集地,都能够保证酒店能最快触达需求与城市变化,而不被时代抛下。不过,酒店的“下沉潮”也早早开始,在互联网与便利交通的影响下,小城镇的消费者也早已拥有与大城市消费者相差不大的需求,只是所处的城市尚未足够快地更新到能满足他们的时候,酒店的下沉,是求一个可期的未来。

酒店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配套,更是城市生活文化变化路径的一个缩影,上一个五年,我们见证了中档酒店的诞生、智慧酒店的兴起、存量物业的争夺、跨界的热门等一系列酒店的变化,下一个五年,酒店业的新突破,更令人期待!

下一个五年的酒店“生死线”

插图 | ©小麦 / 空间秘探嘉宾摄影师

美极咨询 AgencyMagic

版权 | 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所有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下一个五年的酒店“生死线”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图像影音设计相关的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限时免费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