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木斯,36氪经授权发布。
我们讨论实体按键的文章也有不少了:旋钮、Home、键盘,虽然品类不同,但其实也在不断强调一个重点,即「实体设计」符合直觉的先天优势,及它们在操作上带来的安定感,是语音、触屏等交互都很难比拟的。
当然,淘汰实体键的论调也存在已久,我们也总设想着在大大小小的屏幕内融入所有的操作流程,但很多按键之所以能存活下来,并非只是我们还抱有「使用习惯」那么简单,系统的演变,操作的维度,其实也在赋予这些按键新的价值。
这次我们来聊聊手机的侧键。
现代智能手机的侧键已经基本定型了,无外乎就是音量增减键、锁屏键这两种。
但如果向前追溯,手机侧边的按键数量和功能其实更丰富,而且摆放位置也并不仅限于左右两侧。
以前在手机侧边,往往能看到很多不同功能的按键。图片为诺基亚 N95
主要原因显然是手机整体的尺寸大小。在以前的功能机和小屏机时代,我们的手指可以很轻松地摸到机身顶部,所以厂商也习惯将电源键放在这个位置。
之后,手机屏幕尺寸不断增大,以前一只手能操作的手机,现在都得用上双手,再把经常使用的按键放在顶部显然是反人类的设计,所以侧键也逐渐向机身两侧转移。
不过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也有一些有趣的侧键设计逐渐被时代抛弃。
比如很多人都熟悉的独立拍照键。
独立快门键
这颗按键基本是伴随拍照手机风潮一并出现的,目的就是让用户能更高效地去抓拍,而且很多机型都支持半按对焦,长按拍照等「二段按键」设计,这点也和传统相机一致。
索尼爱立信 W960 的侧边滚轮,主要用于界面导航。图片来源:Arstayl
另一个要说的是导航滚轮。在黑莓 7230、8700,以及索爱 W950i、W960 或是 P910c 等手机上,你都可以在机身侧边看到一颗用于界面导航的滚轮,还支持向内的按压。
设计滚轮的原因在于,当时这些全键盘手机都没有方向键,加上尺寸太小,电阻屏也不便于点按和滑动,而滚轮则完美解决了上下移动和确定的问题,堪称是那个时代的商务机神器。
Marshall London 的音量调节使用滚轮实现的。图片来自:Rozetked
在之后 Marshall 推出的音乐手机上,滚轮则被用于音量调节,也算是智能机时代的另类选择。
静音键也曾一度是商务手机的标配。包括黑莓、诺基亚的全键盘在内,都会在顶部或侧边,设计一颗独立的静音键,方便用户在手机响铃时迅速切换到无声状态。
一加手机的三段式开关。图片来自:ITIGIC
如今,能坚持将静音键留下来并做成独立开关的,似乎就只剩下 iPhone 和一加手机了。
侧键数量的不断减少,和手机追求无开孔设计形态有关。不管是当年魅族、vivo 尝试做的无开孔概念机,还是像 Mate30、NEX3 等瀑布屏手机上的压感键,都是在想办法摆脱按键结构。
与此同时,现代手机的一体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就连四周的实体按键也开始在材质和配色上,有意识地与机身进行融合,而像 Google Pixel 3、4 这类有意地将电源键做成其它颜色的手机,也不过是把它当作装饰点缀。
这种设计导向的思维也曾走向过一个极端,诞生出非常另类的形态,当年的锤子 Smartisan T1 手机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锤子 T1 的很多结构,只是为了满足对称美,所以才会出现独立亮度调节键这样的另类设计
为了让手机获得一个左右平衡的观感,当时 T1 专门在手机侧边设计了一个独立的亮度调节键,正好和另一边的音量键保持对称。
这个设计显然是存在争议的,毕竟亮度调节并不是一个需要经常操作的功能,为它专门开一个按键孔位,实在是有些「奢侈」。
三星的 Bixby 语音键,就因使用频次太低而被用户质疑其存在价值
三星的 Bixby 键则是侧键的另一种失败的例子,这颗自 Galaxy S8 起就引入的独立语音键,专门放在了靠近音量键的位置,起初是希望让用户快速唤醒、直达 Bixby 语音服务。
但这颗侧键最终也引发了用户的不满,主要原因还是 Bixby 本身的表现不太理想,以至于这颗按键被闲置的概率很高,并愈发凸显出没有存在的必要。
之前,很多用户希望三星能开放 Bixby 键的自定义功能,让它能够变成拍照的快门键,或是截图键等,为其它功能所用,但三星并未给出这样的选择。
到现在,你在 Note10、S20 和 Note20 等近两年的三星旗舰机上,已经看不到独立 Bixby 键的身影了。对三星来说,去掉这个多余的设计,大概是一个比让它变相留下来更好的选择。
诺基亚 5310 侧边的播放器控制键,曾一度是很多音乐手机的标配。
事实上,很多存在于功能机时代的侧键,会在智能机中被淘汰,大多都是出自对机身内部空间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触摸屏也带来了另一种简单、直接和高效的替代方案。
手势操作的便利性自然不用多说,随着手机系统的成熟,现在我们靠下拉控制中心、负一屏等界面,也能快速和关闭开启某项功能,专门去设计一颗物理按键的理由已经不再充分了,会用它的人无非是那些重度用户,或者纯粹的极客。
就算是经常会用到的拍照、音乐控制等,大部分系统都默认将它们放在了锁屏界面上,操作效率并不会比按一颗物理按键要差。
一个好设计不仅仅是我们所能看到的部分,虽然快门、滚轮等侧键消失了,但是像音量键、电源键却能够继续留下来,并没有被触屏、压感设计等取代。
这显然和我们平时超高的使用频次有关。
统计机构 AppOptix 曾做过一次数据统计,它们发现,Android 手机用户平均每天要解锁手机 65 次,若是去掉 8 小时的睡眠时间,意味着我们平均每 15 分钟就要点亮一次屏幕。
而这个操作,基本都得靠电源键来完成。
实体侧键的一个不起眼的价值:这一两个凸起也是我们辨识手机上下方向的存在
音量键也是如此,在平日里的影音娱乐、通话等场景中,受到身边不同环境的影响,我们总需要手动来调节音量大小。可以说,这些使用场景都赋予了它们留在手机侧边的权力。
不过,抛开它们的使用频次不谈,音量键和电源键其实也在随技术革新,改变了自己原有的功能性。
尤其到了现在,这两个按键的功能早已不是命名所指代的那么简单,而是逐渐走向「一键多用」的设计。
我记得在几年前,小米手机 1 上就有一颗「米键」,定位就是手机上的「多功能键」。它能让用户在设置里自定义短按的操作,而长按则是调用相机拍照,这其实就是让侧键承载起多个复合的功能。
在智能机上,侧键的功能性不再单一,而是可以被自由定制
这种「一带多」的设计,也逐渐运用在了锁屏键和音量键上。所以现在的音量键除了用来调节声音外,在拍照时还可以充当快门,或是和电源键一起进行截屏。
而在开关机的概念被淡化后,原本手机上的电源键,现在也更多被用于「上锁、解锁」的操作,同时也能根据长按、短按或是双击来指向不同的功能。
智能手机走向全面屏后,音量键和电源键也集成了更多的复合操作。图片来自:The Mac Observer
正如 iPhone 的锁屏键一样,自从 iPhone X 迈向全面屏设计后,原本长按 Home 键呼出 Siri、双击 Home 呼出 ApplePay 的功能,就都改成靠电源键来实现,以至于开关机操作还需要配合音量键才能实现。
也是从这时候起,iPhone 的电源键变得比之前更大了,长度几乎是原来的两倍,就是为了让用户更方便地使用移动支付、语音助手等服务。
Android 11 将智能家居的控制界面整合到电源键菜单中
在最新版的 Android 11 中,Google 也将智能家居设备的控制面板,整合到电源键的「长按操作」中,目的也是让电源键发挥出更多的作用。
可以说,这种通过系统来实现按键复合功能的特性,赋予实体按键操作可编程、可定制化的空间,肯定也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手机上。
在可预见的未来数字时代,为按键寻找到这样的新交互,可能比讨论它们本身的存在价值更加重要。
题图来源:GadgetM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