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 中国网地产,作者 陶婷,36氪经授权发布。
面对经济下行、人口形势“少子化”、“房住不炒”主基调,以及房企竞争加剧等诸多因素,如何寻求其它利润增长点,成为这几年房企们的“功守道”。
尽管有一些房企管它是“阳关道”,还是独木桥,仍然是坚守传统房地产开发,“一条路走到黑”。但更多的房企或转型不转行,或寻路细分领域、或转型不转行、或转型又转行,顺势而为之战如火如荼。
就目前来看,无论是哪种转型模式,除了早些年转型成功的新鸿基之外,现有房企们的转型,鲜有成功的案例。万科郁亮亦坦言,“如果容易根本不叫转型发展,因为难才叫转型发展,而且没有成功是容易的”。
可以说,转型对于房企而言,是阳光道,亦是独木桥。“转型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如是说。
熙熙攘攘之中,房企转型,是走阳光道,也是过独木桥。
碧桂园转身的动静,有点大。9月25日,碧桂园的一则招聘启示,让地产圈再起波澜。“五年内招聘上万名机器人专家、在各大高校广为招人”等接踵而至的消息,更坐实了碧桂园转身机器人领域之坚定。除机器人领域之外,碧桂园还于今年6月,确定投资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发展,搭上了城乡融合之乡村振兴的火车。
与碧桂园处在同一梯队的万科,在9月24日的南方区域媒体交流会上,再次透露出寻找第二增长极的决心。郁亮说,要在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嫁接一条新的增长曲线或者是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万科,多元业务涉及物流、租赁、物业、长租、养老等相关领域。
由此可见,多元化之战再度升级。近几年来,多元化发展不仅仅是被万科、碧桂园规模房企,更是被其它房企们视为,寻求新业绩增长点的必由之路。
一位上市房企的负责人告诉中国网地产,规模增长接近瓶颈、利润水平难以保持、公司市值无法提升,或者不看好房地产前景,又或者做不下去的房企,会寻求新业绩增长点、多元化发展或者完全退出原有行业。
房地产销售增速放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84589亿元,同比增长10.5%。虽然仍在增长,但10.5%的增速已经是今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在目前调控持续、融资收紧的影响下,这一增速比1-7月回落了0.1个百分点,已经连续四个月增速下降。
而从微观角度来看,规模居于前三的“碧万恒”,除了万科之外,碧桂园今年前八个月的权益销售额为3713.5亿元,与去年的3788.4亿元同比略降;恒大前八个月的合约销售金额约为3700.7亿元,同比同样小幅下滑。
地产企业难以提升的市值,更被快消海天味业市值超过。9月23日,在万科举行南方区域媒体交流会上,就海天味业市值超过万科,网友戏称“卖房干不过卖酱油”的说法,郁亮表示自己“服气”。
实际上,“服气”背后,如万科、碧桂园一样,大多数房企们并没有坐以待毙。近些年来,无论是规模房企,还是中小型房企,在大形势所迫下,它们或转型不转行,或寻路细分领域、或转型不转行、或转型又转行,顺势而为之战如火如荼。
如恒大投资1000亿进入科技圈;龙湖提出转型“美好城市运营商”战略;朗诗大力去杠杆,转型轻资产;泛海去地产化,掉头大金融;阳光100聚焦非住宅业,寻路细分领域;美好置业从地产剥离,进入农业和装配式行业,等等,不一而足。
房企动作背后,可谓殊途同归,“无论是长租公寓还是共享空间、城市更新还是旧村改造、农林牧渔还是金融投资,这些多元化的行业要么规模有限、利润微薄,要么周期漫长、风险巨大,有的业务甚至连盈利模式都不成立”,上述上市房企负责人说。
转型之路,注定是荆棘密布,房企是孤独的寻路人。
冯仑曾在公开场合将房企转型,形容为“胖子转身,慢慢过渡”。从现实情况来看,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认为,房企转型目前的状态,处在喊的比干的欢的阶段。因为,从近两年房企转型之后,新的市场空间布局的业绩额,以及利润率来看,都远远比不上房地产开发。
龙湖旗下的冠寓尽管规模在长租公寓领域排名前列,但其仍然未实现盈利,龙湖管理层在今年中期业绩会上称,预计明年可以实现微利;而万科的新业务在不断试错之中,收敛聚焦之下,仍未找到一个和房地产赚钱前景相当的行业;泛海控股这些年去地产化之路也颇为艰辛,其掉头的大金融目前业绩也不大稳定。
大房企尚且有清晰的资源平台、系统化的组织工具,能依仗主业和资源,而更多中小房企犹过独木桥,孤独寻路背后,或一条路走到“黑”。比如寻路细分领域、坚持“转型及创新是未来发展主旋律”的阳光100,今年上半年只完成年初制定的150亿元业绩目标的25%。而阳光100未来所要面对的,不仅仅只是降低负债,而是如何在房地产业不振的情况下,使得新业务盈利。
如今正自救的华业资本,更在几天前,宣布公司已逐步退出房地产业务,后续可能会以轻资产方式开展代建业务,未来完成债务重组后,华业资本将成为一家以医疗业务为主业的公司。
这并非华业资本首次宣布转型,早在五年前,华业资本便转身医疗和矿业领域。五年后的今天,华业资本却沦为变卖矿业资产还债的地步。除了遭遇萝卜章骗局外,华业资本董事长徐红认为,华业资本的问题是转型过快。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房企转型不仅面临着周期漫长、风险巨大等客观因素,上述上市房企负责人亦坦言,许多房地产业老板拥有短期暴发心态,职业经理人依然拥有“打工皇帝”心态,根本没办法沉下心来赚辛苦钱。更甚者,一些房企甚至连规模较大、利润较好、与房地产开发关联度紧密的装饰装修业都不大看得上。
在经济下行、房住不炒、房企竞争加速、房地产增量有限等大背景下,“尽管一些行业的确是蓝海,但房企此前具备的经验和优势,在新领域不复存在,需要重新进行铺排,开辟一个新天地,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郭毅认同冯仑所说的“慢慢过渡”。
但矛盾的正是,尽管企业转型过渡周期长,也不一定能保证成功,但转型是房企们不得不作的选择。在大环境下,“如果不通过转型寻找新路径,房企未来的发展或面临更大风险”,张波认为,头部房企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在稳定房地产开发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走出“第二赛道”,挖掘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而对于非龙头房企而言,“在行业集中度快速集中的情况下,拿地和融资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向专业细分领域乃至非地产领域的转型,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之举”,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告诉中国网地产。
纵观房企转型史,转型成功者也不是没有,最为经典便是内地房企视为转型标杆的新鸿基。尽管如今看来,这家企业已鲜有新闻,但据公开资料显示,新鸿基自持资产规模高达6000亿元,整体租金收益每年突破150-200亿的规模。参照排名前三的“恒碧万”,它们的净资产约2000-3000亿元。
中国网地产梳理发现,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鸿基还是标准的快周转销售类企业;70年代尝试多元化;80年代开始做持有和租赁、运营;90年代实现了销售和持有的5:5。为何新鸿基能够做到净资产规模可观,单靠每年百亿多的现金,便能实现公司的良性循环呢?
“你现在看到的风光都是新鸿基三十年战略正确+战略坚持”的结果。在保持快周转的同时,新鸿基还做好自持物业的运营。再加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30年的楼市相对稳定,没有出现特别大的变动,并且新鸿基打下的净资产蔚为可观”,柏文喜说。
由此可见,房企的转型受“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因素影响。张波指出,“天时”即要视进入的行业本身是否处于上升期、政策是否利好等因素;“地利”是进入的行业在当地是否有优势;“人和”是指企业是否具备资源优势、先天基因是否匹配转行方向等因素。
某房企负责人告诉中国网地产,不应轻易放弃房地产开发这个龙头产业。事实上,郁亮也曾在公开场合承认,找不到比房地产更为赚钱的行业。如果将视野放大至整个国家经济层面,尽管房地产微观层面有焦虑、有压力,也可以说是难熬,但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行业利润水平一直处在各产业的上游水平”,郭毅说。
上述房企负责人理想中的转型路径就是:不放弃房地产开发龙头产业,在房地产业上下游关联行业中寻求突破,在那些国家管制相对较松、未来前景相对较好、市场规模相对较大、能够借势房地产开发的行业先行发力。比如土地一级开发、城市道路建设、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装饰装修、市场营销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等。
但他也坦言,寻求新业绩增长点、多元化发展首先需要看清战略前景、确立赢利模式,看不清大势、没办法赚钱的多元化是不可能持续的,不是慢慢来就有前景了、就可以赢利。
相对而言,微转型调整幅度更小,企业更容易实现转型,而大转型因为转型的幅度、方向和领域更大,对企业的战略管理和资源整合的挑战性会更大一些。“无论哪一种转型方式,足够了解转型的领域、方向,获取和积累足够多的资源,是转型成功的前提条件”,柏文喜认为。
千人千面,百人百姓。有一点不可否认,“如果固守传统房地产开发大本营,依旧一条路走到黑,不去寻找其它机会,真到行业利润越来越低、越来越难,甚至出现大风险之时,那么这些企业必然会随之沉沦”,某业内分析人士坦言。
无论是走阳关道,还是过独木桥,对转身的房企来说,成功的原因只有一种,而不成功的原因却有千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