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获悉,儿童思维教育产品提供商「百造学堂」宣布 2019 年初获逾 1300 万元 Pre-A 轮融资。资方为道晟投资、连一资本和顺德双创公益基金会,天使轮投资方华创天使基金继续跟投。百造学堂此前曾获水木资本、天使投资人 Mr.Six、华创天使基金等多方投资。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儿童思维教育体系的打磨和产品的研发设计。
“寓教于乐”的玩教具是儿童消费市场明显的增量品类。一个宏观的数据足以说明:据市场调查公司 Euromonitor 资料显示,中国玩具及游戏市场的零售总额由 2013 年的 1 千多亿元上升至 2018 年的 3 千多亿元,平均每年的增长幅度为 19.1%。各大电商统计的益智类玩具占比也明显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国内具备教育属性的优质玩教具依然缺失,巧虎、乐高、逻辑狗一类的国际品牌长期占据中国玩教具市场份额。百造学堂的创始人连晓刚也曾表示,自己的玩教具刚上线一个月时,50% 的咨询量都来自存量市场的用户。
场景化玩教具,为玩具搭载思维教育体系
百造对儿童思维教育的研发有近 5 年时间,目前基于玩教具分设了两大课程体系:数理逻辑和语言人文语言。
比如一节“冰箱小能手”的主题课程,延伸出来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理解图形和数字之间的关系,以及方位,甚至是英语单词和拼音学习。至于具体的教学场景,引导孩子在冰箱上划分 3*2、4*1 等不同大小的空格,然后用 1*1、2*2 等不同形状的食物来铺满。
当孩子回家再看到“乱糟糟”的冰箱时,能回想和巩固起学习过的知识,进一步举一反三。从已有家长调研反馈而言,课后孩子自主的回想和讨论不在少数。类似的教具,还有“菜地”、初步理解概率的“抽奖机”、回答上下车经典问题的“火车”、以及挑战抽象空间思维的“礼盒”等,涉及大大小小数百种题材。
此外,百造设计研发大型等身的玩教具产品,以及面向 5-18 岁基于空间搭建的跨学科思维进阶课程。学生可以搭建房屋、迷宫、车辆、城堡等等,并在搭建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表达想法。
同时,单件同一款百造教具可搭配不同的课程设计,实现跨龄层、跨学科教学,为机构和家庭提供高复用率和高性价比的产品;减轻了机构最看重的师资标准化压力,增加了家庭亲子互动教育的可能性。未来百造计划进入 C 端市场,上线搭配线上的课程、绘本或软件的订阅式玩具盒子。
玩教具产品的商业模式很简单,中国作为玩具生产大国,从上游供应链,到市场端都有较成熟的体系,但其背后承载的儿童教育体系具备极大的稀缺性。
百造目前的营收渠道主要源自:K12 学校的课程服务费、B 端幼儿园或者地产机构的采购费以及加盟费。目前已有 近30位加盟商入驻,累积计进入 30 所学校。19年营收为18年同期的2.5倍,现已实现盈亏平衡。连晓刚表示,现有团队有 40 人,研发占比一半,后续在研发成本上的支出会大大减少,单个教具的成本可能会降到目前的 50% 以下。
从思维教育1.0到3.0,如何平衡“应试”与“素养”?
在连晓刚看来,学前思维教育应该要过渡到 3.0 阶段。最早的蒙台梭利启蒙教具,用基础的几何体块组合来让孩子初步理解序列、数量等概念,其实是思维教育的鼻祖。后来发展到思维教育 2.0 模式:目前市面上的其他儿童思维品牌,主要通过简易数理教具和动画互动课件或游戏,让孩子用“眼睛”学,给予孩子即时的游戏激励及反馈。
随着家长结构逐渐年轻化,结合刚需和素养的儿童思维赛道一片火热;但“奖赏式”的交互学习仍是新青年家长的顾虑。幼龄儿童认知发展参差不齐,专注力较低;如何把握“应试”和“素养”之间的天平,有效打好学科基础、让抽象的素养更有迹可循呢?
百造的思维教育3.0,试图回答这一问题:针对 2-6 岁的儿童提供场景化的玩教具,并配套课程方案。幼龄儿童的认知天然具有具象化、形象化的特质,用教具去还原一个孩子熟悉的场景(生活的、社会的、童话的),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孩子沉浸其中,顺由其天性“手脑并用”地探索、吸收知识,理解抽象的逻辑思维。
团队方面,课程体系和产品由哈佛、MIT、清华、华南理工、港大等名校毕业生者和近百名设计师、教育者、工程师等联合开发。创始人兼CEO 连晓刚为清华大学学士和硕士,曾为哈佛、清华设计课程并参与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