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图像影音设计 > 36氪首发 | 自主研发显微手术器械,「碧利医疗」获亿元B轮融资 >

36氪首发 | 自主研发显微手术器械,「碧利医疗」获亿元B轮融资

转载时间:2022.09.30(原文发布时间:2021.08.06)
197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97次

36氪获悉,显微手术器械制造商碧利医疗已完成亿元B轮融资,由创新工场领投,久有基金、苏高新创投跟投,现有股东旦恩资本持续加投,歌路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用于研发注册、生产线建设、市场推广与运营支持。

碧利医疗成立于2017年,36氪此前曾对其有过详细报道,它是国内首家以显微外科手术器械为主营产品的研发制造型企业,产品线覆盖眼前节手术(白内障、青光眼、飞秒、准分子、ICL等)、眼后节手术(即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全系列眼科专用手术器械、耳科全系列显微手术(侧颅底、中耳炎、人工听骨植入、人工耳蜗植入)套包

36氪了解到,传统的开放式外科手术给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风险较高。而随着机械、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外科手术正逐步向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的微创方向发展,显微外科手术即是一种创伤最小的微创手术形式,它借助于手术显微镜使手术切口缩小到毫米级。 

不过,显微外科手术由于操作精细,对手术器械的质量、精度、操作便捷度要求极高,因此对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设备加工精度、工艺稳定性、技术工人的经验水平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

旦恩资本合伙人新纪夫所言,“和很多‘卡脖子’领域一样,显微手术器械看似简单,但它和很多外资垄断的精密制造领域一样,在设计、工艺和材料方面有非常多的know-how,没有复合的团队背景和长时间的积累是非常难突破的。”

也因此,长期以来,显微外科手术器械的设计与制造技术被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市场尽是进口品牌的天下。相应地,这也出现了两个问题:国内医生手型小、处理疑难杂症多,外企主导设计的手术器械往往并不符合中国医生的操作习惯,也很少向国内医生提供定制服务和联合设计开发的机会;另外,显微器械对于维护保养服务的要求高,跨国公司难以提供全面的售后服务。

36氪首发 | 自主研发显微手术器械,「碧利医疗」获亿元B轮融资

图片来源:Unsplash

可以说,显微手术器械市场痛点明显,存在着巨大的国产替代进口的机会。对此,碧利医疗在与国际一线厂商开展OEM合作的基础上,积累起了相应的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并逐渐向自主开发设计转型。根据此前介绍,碧利医疗前身是创立于2009年的眼科显微手术器械品牌“贝尔一锋”,主要为美国品牌做OEM贴牌制造。

据悉,截至目前,碧利医疗已与北京协和医院、同仁医院、北医三院、邵逸夫医院、苏州协同创新机器人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国内多位专家开展合作,联合开发了多款具有发明创新性质的显微手术器械,并取得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另外,碧利医疗已通过SGS13485认证,全系列眼耳科手术器械已取得美国FDA和CE认证,具备出口资质。

而在生产能力方面,碧利医疗建立了2000平方米、通过GMP认证的10万级净化车间,并拥有5轴车削中心、CNC加工中心等先进的进口数控设备。另外,公司投入大额资金自主研发微米级一次性显微器械自动化生产线,以期不断升级现有生产工艺、提高产能和效率。

至于这一行业的市场前景,可以结合应用场景来看。据悉,显微外科已广泛应用于眼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骨科、心血管科、神经外科等科室,针对这些科室的器械销售额均在全球医疗器械销售额排名中位列前15位。

以眼科市场为例,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19年中国眼科市场总体规模达1700亿,其中眼科器械市场占16%,为267亿。眼科器械市场中,手术医疗器械(不含角膜塑形镜和人工晶体)市场规模占61%,为160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18%以上。同时,手术器械正在向一次性使用的方向发展,预计未来5-10年显微及精密外科手术器械的国内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手术机器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设备+手术耗材”已是确定的商业模式,碧利医疗在手术机器人耗材领域的布局符合行业大的发展方向。

延伸阅读

36氪首发 |「碧利医疗」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要实现本土显微手术器械智能制造的“零突破”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36氪首发 | 自主研发显微手术器械,「碧利医疗」获亿元B轮融资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图像影音设计相关的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限时免费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