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两年来,垂直于旅游的创业公司方兴未艾,仅在36氪就报道过
七维网、
咕噜鱼、
途客圈、
城市活攻略等国内的创业公司和项目。而在从Web到App的大趋势下,在线旅游社区类网站也逐渐将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移动端,重视在这一新市场的布局。国内旅游攻略社区
蚂蜂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现在有一个矩阵的App:
旅游攻略
,是书,指导你去旅游,是工具性应用;
旅行翻译官
,工具+娱乐,可以在国外帮到你一些简单的交流,也可以娱乐娱乐我们国内的方言;
旅行家游记
,阅读类应用,是我们网站最核心的UGC。作为旅游的“大众点评”的
旅游点评则能全面解决旅游吃住行玩的问题。所有的App都是为旅游的人服务的,跟网站是一种移植、互补的关系。
除此之外,蚂蜂窝还推出了一款面对旅行人群的社交应用“
嗡嗡”(新上线了iPhone的v2.2版本),希望能帮你打破矜持,在旅途中找到一同结伴的人。
蚂蜂窝的联合创始人吕刚告诉我,嗡嗡是他们寄予厚望的一款应用,希望能通过它实现“在手机上重塑一个蚂蜂窝”的目标。GPS化、图形化、以及Push化 是他在设计嗡嗡时奉行的三个原则。
GPS化
上图左一可以看到,嗡嗡的主界面也参考了Path 的时间轴设计,在图、文和标签之外,用户还可以喜欢、收藏、评论,以及分享到新浪微博和微信。吕刚所称的“GPS化”最主要体现在图/文上方的坐标上面。作为一款在手机端的旅行应用,位置信息几乎天生就应该出现——旅行和位置密不可分,而智能手机标配的GPS模块则让嗡嗡强调“GPS化”变得顺利成章。
图形化(解读目的地)
用户但凡点击任何一个坐标,即可进入一个标注了具体嗡嗡位置的地图(嗡嗡就是用户发布的内容),如右图,用户可以通过查看发布在同一区域的嗡嗡了解到其他用户在目的地的见闻感受。尽管和蚂蜂窝的核心产品“
蚂蜂窝旅行攻略”相比要零散许多,但由于绝大多数嗡嗡都配有图片,应用嗡嗡便也不失为系统攻略的生动补充,和立体了解目的地的有效办法。
Push化
GPS化还带来了一个有趣的Push化。嗡嗡试图要解决的是在旅行中的结伴问题,但由于国人普遍羞涩内敛,不容易打破与陌生人之间的沉默,基于位置的消息推送(Push化)就可以帮驴友一把了——假如A和B同在一家餐馆吃饭,A有意想和B说话但却不好意思开口,这时,如果B发布一条带位置信息的嗡嗡,A就能收到推送消息,并趁机找到话题顺利结识对方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嗡嗡上线时间不长(第一个版本在6月18日上线),目前数据量有限,这个“Push化”的功能恐怕还不能被充分利用起来——在用户密度不够的情况下,给的推送距离越远,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自然就越差了。
在我和吕刚聊天的过程中,他也一直在提一个“资产”的概念。所谓“资产”就是个人页面中的“足迹”,也就是他口中的“家底”。在他看来,在像陌陌这样的社交产品上,人们可以随便包装甚至是伪装自己,只凭漂亮或帅气的照片就能吸引到别人(真假难辨),真实性大打折扣。但是在嗡嗡上面,每个人都有带地理位置信息的“足迹”(不易作假),别人可以通过你的真实“资产”了解到你在各地的见闻感受,进而与你分享交流,或者结伴旅行。
“足迹”在设计上也花了不少心思。如顶图右一,“足迹”既可以以时间线的形式展现,又可以直接把照片放到地图上呈现。此外,用户还可以额外“添加足迹”,把过往的、带有位置信息的照片也添加进来,充实自己的“资产”。
嗡嗡在新上线的v2.2版本当中还新加入了目的地“宝藏”的功能,由用户贡献的活攻略会按食、玩、摄、买、夜、睡等分类展示,向往目的地的用户很快就能看到想看的内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宝藏”也才刚刚上线,数据量仍然有限,有些城市并不出现“宝藏”的按钮。蚂蜂窝团队表示会在以后逐渐丰富这个功能。
另外,嗡嗡这次也升级了“窗外”——让你可以随便看看外面的世界的一个功能(顶图左二),把美食、骑行、自驾、摄影、真人兽等标签随机地插入到网格显示的各地照片中间,每回刷新,窗外这几个标签都会有变化,用户也能从中获得发现的小惊喜。
我在报道蚂蜂窝的另一款产品“
旅游点评”时曾
说过,“毕竟手机和网页是两个非常不同的载体,要想在手机端实现网页端那样丰满的内容和效果也不是易事。” 在我一个多星期的试用后,我觉得嗡嗡这款产品做到了。在从Web到App这个大趋势下,实现“在手机上重塑一个蚂蜂窝”的目标更显得意义非凡。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
试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