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石筱玉
编辑| 傅博
提到“智能手表”你会想到什么产品?Apple Watch、三星Galaxy Gear、索尼SmartWatch,还是曾几何时很火的“高颜值”选手,最终黯然被Fitbit收购的Pebble?
智能手表推出很多年,目前依然牢牢占据着可穿戴市场的第二位。在日本Yano Research Institute Ltd.的统计中,目前智能手环的市场占比最大,达到65.2%左右;紧随其后的是智能手表,市场占比约31.2%。这两项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大大超过可穿戴设备中的其他产品,例如智能眼镜、头戴式显示器、智能戒指等。
不过,经过几年的发展,智能手表市场中也出现了几个问题。由于智能手表屏幕太小、续航太短等难以跨越的“痛点”,即使是用户忠诚度极高的苹果手表Apple Watch,也没有在销售中获得很大成功。
智能手表的时代真的过去了吗?用户们是不是真的不再愿意在手腕上戴着几厘米见方的小屏幕,从中获得消息提醒、阅读天气指南了?
对于智能手表发展中的迷茫,theverge.com评论员Chaim Gartenberg就提出了一个智能手表的新思路:未来智能手表的发展方向可能不再会是更大的屏幕,而是功能更多的智能表带。
Gartenberg在文章中称,他的这个想法来自于一类“混合智能手表”(hybrid smartwatches)。这类手表中包括瑞士名表康斯登(Frederique Constant)制作的Horological手表,来自丹麦、风格简约的Skagen Hagen手表,还有被美国时尚品牌Fossil收购的初创公司Misfit设计的Phase手表。
Frederique Constant Horological Smartwatch
这些手表都有一个特点:它们没有亮闪闪的触摸屏,看起来就像一块正常的、富有设计感的传统手表。不过,这些手表也的确有一些“隐藏功能”:康斯登的Horological手表能检测用户的运动与睡眠,Misfit Phase能计步,也能提供闹钟及来电提醒等。
这些智能手表的“技能点”都被隐藏在传统手表的外观下。不过,它们的功能大体上也和运动手环比较接近。这样的设计似乎并没有展示出智能手表“拥有屏幕”的特点,但是在Gartenberg眼里,这却是未来智能手表的发展趋势。
Gartenberg对带有触摸屏的手表给出了这样的批评:
“那些厚重、续航短的触屏智能手表失去了手表最基本的功能——恒定显示时间。”
因此,Gartenberg认为,未来的智能手表应该在做好“显示时间”这一本职工作后再进行功能升级。他建议智能手表厂商们把目光转向一个时常被行业遗忘的领域:智能表带。
如果我们仔细想象的话,这一建议背后的理由其实非常充分。在普通表盘下方增加智能设备必然会颠覆腕表内部的结构设计。如果将这些与智能手表功能相关的设备移至表带上,那么表盘本身的运转就不会受到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高端品牌还是平价品牌的腕表制造商都能够沿用其一直以来的表盘系统。对于传统手表生产商来说,即使他们有进军智能手表的计划 ,他们也不用急于转型,并大规模地对手表结构设计进行颠覆。
对于用户来说,这样的一个设备就能够代替智能手环和普通手表的功能,因此能够让他们减少在可穿戴设备上的投资。同时,这些表带也没有一般的智能手表所拥有的续航短、发热等问题。以Misfit Phase这样的“混合智能手表”为例,官网介绍中它的续航时间是六个月。
事实上,如果手表生产商愿意,他们也可以和设计智能表带的公司进行合作。以万宝龙为例,在今年3月,它就和Google Android Wear可穿戴设备系列推出了一款智能手表。说不定,日后Google这样的公司能够为腕表生产商设计更多专业的智能表带。
万宝龙和Google合作的智能手表。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万宝龙就曾经设计出了e-Strap,一个带有小屏幕的皮质表带,能够作为“智能表带”装在万宝龙的某些产品上。在Gartenberg眼中,e-Strap是他这一设想的先驱。
万宝龙的e-Strap表带。
“智能表带”的设计既能够保留传统腕表本身机芯、表盘设计的特点,也能将智能化的功能带入手表中。在Garenberg看来,这一取传统、智能腕表之长的设计,其市场是非常大的:
“瑞士钟表行业联合会(Fédération de l'industrie horlogère suisse)估计,去年(传统)钟表销售的总量是12亿只。它的潜在市场比智能手表大多了,在2016年,智能手表仅售出 2110万只左右。”
当然了,“智能表带”的问题在于它们能够显示的信息非常有限,可能不会像Apple Watch一样让你读信息,甚至玩游戏。有的用户也不一定会接受分别购买表盘、表带这一新兴的消费行为。
“智能表带”将会是智能手表的突破口吗?目前,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不确定的。不过,在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的夹击下,传统钟表行业并没有变得不景气(12亿的销售量可以证明),它们反而让购买者体会到了“工匠精神”与其对设计之美的追求,从而不仅生存了下来,甚至还过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