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本就没有规定说必须如何去做什么事。但久而久之,看似约定俗成的事物会沉淀在你我脑海。
好比我们心目中,摩天大楼更多是办公、居住的承载,或宏伟庄严得方正,或活泼轻快得俏皮,或现代得时尚。这种背景下,类似半截别针又细又弯高楼才会让我们惊诧。
但其实“别针”的潜台词是:城市楼群太拥挤,我也只能见缝插针。
那么为何非要在地面建座高楼呢?
纽约 Clouds Architecture Office 就想彻底颠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印象。他们提出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 Analemma Tower ,它是从天而降的,像这样悬浮在半空中。
但有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有重力作用,建筑不可能实现自然漂浮。
这家建筑工作室的做法是,在距离海平面 50000 千米的大气层,用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做支撑点,向下用高强度电缆吊起建筑物。
这只来自纽约的团队,意欲将打造这座“高大上”建筑的任务交给迪拜。当然,迪拜建造了 828 米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高楼建筑方面也很专业,更重要的是,相比纽约建造,迪拜建造只需后者五分之一的成本。
且传统建筑没法比的是,“天空之城”理论上能在任意地方建造,并运送到你想要的目的地。
仔细分析,想要在空中建高楼有两点必须考虑:可行性及安全性。
按照云端建筑工作室的预想,“空中之城”将由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相对传统光伏设备,这种更有效率;另外,你能直接享受经净化过的雨水和云层中的水汽。
整座设备会置于偏心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如此便能“畅游于”南北半球间,周而复始。
从地面轨迹来看,摆钟塔的行进路径是一个“ 8 ”字,当摇摆到数字 8 上下两头弯转处时,该塔的移动速度最慢。比如这座空中之城位于纽约上空,轨道能经由相应校准,使得纽约市恰落在塔移动速度最慢的部分。
这为塔内居住者提出在空中生活的可能性。类似机器人手臂的转运站起连接作用,它能将人员和货物在地面和轨道塔间来回转移。
如此看来,计划仅告知中间如何传递人和货物,至于具体怎么“上车”暂未可知;“下车”部分从公布的图片来看,空中之城的居住者或会借助于降落伞。
可行性还有个关键点,即小行星,它直接掌握着空中城市的人之死生。这部分,尽管前有如欧洲航天局发射 Rosetta 彗星探测器,完成彗星着陆与汇合,美国航空航天局也将小行星检索任务提上 2021 年的议程,意图证明捕获和搬迁小行星的可行性,但现在一切都是未知数。
“空中之城”若真想实现,可能得先解决小行星的来源问题,是要捕获搬迁?还是人造小行星?究竟定位在哪个小行星上,预计就得支出大笔开销。
安全性方面,空中与地面不可同日而语,急迫需解决包括压力、温差等问题。
整座塔被划分为各个层级,较低楼层将作为商用,你可在这办公;还有分散在 A、B、D 三地的祈祷活动室;居住地约处于高楼三分之二处,位置比较合适,若再往高处走,如塔的最高处,那里海拔 32000 米,- 40 摄氏度,近乎真空,估计你得用太空服加身。
有意思的是,为解决压力和温差问题,每层级窗户的大小和形状都有差别。
上述表明,至少人有可能在所谓“空中城市”存活。
但未“脚踏实地”的庞然大物也是“脆弱”的。
麻省理工学院可信城市实验室主任 Carlo Ratti 和一位为未来思维设计的建筑师,就将这个空中之塔项目称为“有趣大型乌托邦”试验。
别的不提,哪里能找到足够坚挺,以确保建筑物和小行星间连接安全的缆绳呢?
还有让人担心的两个问题:其一,会否与原有空中飞行物起冲突。公开数据来看,商用飞机通常在约 12 千米高度飞行,普通民航客机最高飞行高度不及 12.6 千米。
其二,一旦发生事故,空中端用户或能凭借降落伞“跳脱”牢笼,但地面恐怕难以承担这“生命之重”,后果不堪设想。
无论如何,“空中垂下的城市”至少能提醒或许已“沉淀”的你我,一切都有可能,但首先你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