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Maggie,36氪经授权发布。
每次写工作总结、项目复盘时,我都面临着同样的人生拷问:
明明感觉每天工作生活都忙忙碌碌,怎么一总结就不清楚到底做了什么?
一周前做的case记忆逐渐模糊,一个月前参加的活动只停留在相册合影里,更不要说两三年前遥远的记忆。
但对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来说,这些问题都是小菜一碟:
从26岁开始,他清楚地记录了自己56年来的工作和生活,精确到每分每秒——无论是出差、战争还是亲人离世,都没能阻碍他的记录。
图片来源:《奇特的人生》封面图
“纯工作8个小时、剃胡子读报纸20分钟、小组开会2小时25分……”
28岁确立人生目标的柳比歇夫,用密密麻麻的数字“流水账”,彻底“驯服”了时间:他一生发表了70余部学术著作,各种作品稿件超过1万张。
依靠奇特的“时间统计法”,他如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产”学界大牛。
有人说,真正的职场精英都是“时间控”。成功的“斜杠青年”,也永远是小有心得的时间管理者。
都说时间就是金钱,那么如何高效统计和追踪自己的时间?如何学习柳比歇夫奇特的“时间统计法”,获得高效率的工作和生活?
曾听过一个说法:
按照75岁的平均寿命计算,一个人的一生只有900个月。用30×30的表格表示,很多人30岁感觉事业刚刚开始取得突破时,在纸上我们的旅程已经快接近一半。
时间是最紧缺而又最公平的资源,哪怕是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也容易在滴答的时间流逝中“怀疑人生”。
举个最近的例子:受全球疫情影响,一位在美国知名互联网公司做到了L4的80后学长,最近也开始纠结要不要回国创业,搭建自己的团队。
别人都说他在生涯的黄金时期,他却说自己的最大顾虑是:“我担心我没有时间了。”
面对有限的时间,如何用好每一分钟,提高产出?
“时间控” 柳比歇夫选择记录下每分钟的人生,用记录时间的秩序感管理自己的人生。
他的时间记录精确到分钟,甚至连做时间记录的时间都一一记录在案: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钟;附加工作写信六页:3小时20分;阅读《文学报》:20分钟……”
可尽管如此,柳比歇夫能成为“高产学者”,靠的却不是“996式”工作时间表。
当时很多学者希望能每天拿出十四五个小时在工作上,但他坚持:“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就心满意足了。”
他的工作时间最高纪录是1937年七月,根据他的记录,自己工作了316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七小时。
换言之,“沉迷于”记录的柳比歇夫并不指望通过时间统计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而是成功地凭借这些看似枯燥的记录和追踪,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模式,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
看完《奇特的人生》,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谁做得到啊???
柳比歇夫对数据统计的热忱和“怪物般”的极致自制力,到普通人这里只能换来一句“我太难了”。更不要说上班时真的忙起来,谁还顾得上看表掐时间?
但实际上,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的关键,不是教我们复制他的“流水账”:
传统时间管理要求“向前看”,重视未来计划;而“时间统计法”讲究“向后看”,追踪回顾你的生活,认清自己的水平后更合理高效地重塑人生秩序。
计划一晚做完预算表?时间统计告诉你:你完成上一个总结PPT都得花费一整个周末。一晚上做完预算?时间明显不够!
想发展副业不知如何下手?时间统计给你指路:你在内容领域工作效率最高,可以一试。
《子弹笔记》里说,我们身处有史以来与他人联系最紧密的时期,但我们却在迅速地与自我失联。
而记录“时间日志”恰恰给了我们一个更清晰的第三者视角,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回顾“成本”,为未来做“预算”。
作家Erin Greenawal就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人生追踪”实验:她制作了一份30天的时间规划,然后追踪了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自己实际的生活。
对比之后,她终于能够轻松回答“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问题——她“娱乐”的时间远远超出自己的“预算”,花在开车等生活琐事上的时间更是超出了计划时间的6倍。
追踪时间的记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曾犯的错误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向后看”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走”。
计划
现实
Greenawald总结道:“这些记录是有力量的,看到我浪费的时间记录,我终于明白了我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按优先级安排好它们。”
时间都去哪了?看看你手机的屏幕使用时间吧。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从“新手村”入门,成为高效的“时间统计家”?
门槛大概只有一张纸那么低——准备好一支笔一张纸,从记录这一秒开始。
对于像我一样一分钟恨不得掰成两分钟的用的忙碌“搬砖族”,子弹日记(Bullet Journal,即bujo)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无论国内国外,用bujo记录人生、追踪时间的潮流已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Instagram上子弹日记的热度已经超过了430万。
可以说,从构思初期,bujo的目标就是“快速记录”——用最简单的记录达成最有效率的成果。
从小就诊断出学习障碍的美国设计师Ryder Carroll,用这种框架和简单符号的笔记系统来实现了高效的记录和学习。
虽然后期经过各种“时间统计家”的修饰和更新,有非常多精美细致的bujo出现,但在Ryder的设计中,bujo的核心要素只是一些很简单的小符号。
举例来说,bujo将时间记录中的项目(item)分为三大类:需要完成的任务、重要的记录和未来值得回顾的事件,分别用“●”、“○”、“─”来表示。
而为了方便标识具体项目的类型和优先级,bujo还提供了一套备注符号:“*”表示最紧急的任务和事件,“!”则可以标记突然出现的idea。
此外,待做、舍弃等人物状态标志也可以帮助你实现更加灵活、有重点的时间追踪。最后再搭配上每个月的目录和最终的月份索引——恭喜你,你获得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之书”!
当然,如果你是个自我要求很高的“精致女孩/男孩”,或者在记录上有更多的时间自由,你也可以把你的bujo变成这样:
或者积累几年之后来个这样的大合影:
说不定不出几个月,你不仅成为了“时间追踪家”,连PPT排版审美都提高了!
你知道吗?你简历上的“熟练掌握Excel”,其实也可以成为追踪生活的强大工具。
豆瓣网友@燕拾柒就分享,自己原来是个喜欢做纸质手账的人,奈何搬了一次家后,深感纸质记录对空间的不友好,于是转战办公小帮手excel。
尝试之后,她突然发现:“Excel直观简洁还可以统计数据!每天晚上睡觉前花15-30分钟记录,把记录自我变成一门科学和艺术。”
图源豆瓣网友@燕拾柒
而在简单的表格之外,挖掘Excel的各种功能,甚至可以使你的时间追踪继续“进阶”。
再举个例子,豆瓣网友@MaY°玫的记录中,就巧用数据条功能给自己增添了直观有冲击力的“任务完成百分比”,追踪任务避免拖延不是梦。
图源豆瓣网友@MaY°玫
而这个进度条的实现,也不需要什么复杂精密的“外挂”——Excel的函数功能,了解一下!
创建“已完成任务数/总任务数”函数公式,设置单元格格式改为“百分比”数字呈现,最后再将条件格式改为“数据条”填充,轻松搞定!
记录生活追踪时间,其实远远不止上面两种方式。
就像无论是柳比歇夫的“流水账”,还是精致设计的“艺术品”手账,都可以成为追踪生活的强大武器。
归根结底,做好“时间统计家”的关键,在于把握和管理人生的理念。它帮助我们驾驭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样资源:时间和精力。
《狮子追踪师的生命指南》的作者Boyd Varty是一位南非草原上的动物活动家,他把人生追踪与自己在野外观察追踪动物行为作类比:
“你在向一个目标前进,但同时你也在了解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
Boyd Varty在南非,图源Boydvarty.com
时间统计的关键,在于“保持清醒”——既是对自己工作、生活状态的了解,也是对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的展望和规划。
有人说,“幸福的人是不看表的”,对生活的量化带来了太多的负担和压力。
需要承认的是,过于枯燥繁琐的记录或许确实不是个有价值的过程。
然而,当你学会以自己的适应地方式“正确地看表”时,等待你的会是更高层次的幸福。
因为对生活的追踪让你脚踏实地的同时,更好地仰望星空。
参考资料:
https://boydvarty.com/about/tracking/
https://bulletjournal.com/pages/learn
https://zapier.com/blog/time-tracking-tutorial/
https://www.douban.com/gallery/topic/117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