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我们采访了十几个人,发现没人想「报复性消费」 >

我们采访了十几个人,发现没人想「报复性消费」

转载时间:2021.10.14(原文发布时间:2020.03.02)
95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95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 方嘉文 冷思真,36氪经授权发布。

我们采访了十几个人,发现没人想「报复性消费」

这个漫长的冬天,似乎终于开始可以看到尽头。

随着疫情逐渐好转,不少企业陆续恢复了工作,钟南山也表示有信心可在 4 月底基本控制好疫情。

也正因如此,部分在家里憋了一个月的群众听到餐厅复业,一下子涌到门店排队,想重获下馆子的快乐。没料到这意料之外的热情,为餐厅带来潜在安全问题,不得不在开门后又临时关门调整。

我们采访了十几个人,发现没人想「报复性消费」

图片来自界面

有人称这些是「报复性消费」,而且认为除了餐饮界,旅游、电影等这段时间没法做的事情都将迎来「报复」情绪带来消费增长。

但真的是这样吗?

「报复性消费」这一说法,其实是由文学学者单正平所创造。在《报复性消费》一文中,单正平并未对词语进行定义,只提供了一些现象给大家感受感受。

他认为,中国八十年代初的「狂吃海喝」现象是一种报复性消费:因为中国人刚从长期饥饿中解放出来,「不摆满一桌子,不浪费个够,就不解馋,不解气,不够朋友」,指代一种非理性的消费心理。

我们采访了十几个人,发现没人想「报复性消费」

图片来自网易

但回望普通消费者的情况,现在并没有出现如此极端的情况,大家更多是乐于拥抱失而复得的平凡快乐。

事实上,消费者内心涌动的消费欲,更像是「补偿性消费」心理。

研究认为,补偿性消费背后有三种心理动机:能力需求、自主需求和归属需求。这三个方面中任一方面出现缺失,都能带来威胁感,激发消费者通过消费来自我补偿。

在自主需求中又包括自由感的缺失,即人对周围的环境没有控制感,不能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研究发现,局限的空间使人感觉失去自由,进而激发补偿性消费需求。这更接近我们所经历的情况。

理论虽然这样说,但经过这一次之后,大家真的都需要补偿性消费吗?

就此,我们采访了十多位来自不同群体的人,尝试了解大家的想法。有趣的是,大部分人并没有那股「疫情结束后我得疯狂买买买」的热情,还是会遵循原有生活计划来进行。

更有趣的是,我们在和大家聊天的时候,发现大家在宅在家的这段时间里,反倒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家庭,甚至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我们采访了十几个人,发现没人想「报复性消费」

图片来自 Ourboyandgirl

以下是我们精选的十个人的故事。

创业者

游戏自媒体

钟钟是游戏自媒体「游戏新知」的创业者,和大多数创业者的焦虑不同,她真的很佛系。疫情结束后,她唯一想逛的就是优衣库,因为那是她平常唯一会去的实体店。尽管想吃的东西有一堆,但对旅游什么都没欲望的她反而觉得在家隔离很舒服。

感触最深的是,我居然不是一个上进的人,觉得整天吃吃喝喝睡也挺惬意的。甚至觉得以前是不是过的太过于辛苦了,没有时间好好生活。

而对于她创业的产物「游戏新知」,疫情给这个号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老板胖了五斤。不过她所在的游戏行业在疫情期间其实是有短期获利的,好几家游戏公司老板收入涨了三四倍,有个老板本来公司快倒闭了,没钱了,结果疫情期间起死回生了。不过正是因为游戏行业利好,她在创作上反而觉得束手束脚,怕写行业好有种发「国难财」的感觉,写不好的话又觉得 2020 年的游戏行业很需要提振信心,需要一些正面的信息。

除此之外,疫情对钟钟所在游戏媒体营收和用户都没什么影响。

我们采访了十几个人,发现没人想「报复性消费」

老王创业中

而对于 46 岁的老王而言,疫情带来的最大冲击还是「世事无常」四个字。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突然发生了,对他和他家人的冲击都很大,他母亲 80 多岁,也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事。

虽然一直在隔离,老王也没有憋久了想要花钱的消费欲望。在他看来,吃的、喝的、玩的对他来说更多是一种生活,他不会说刻意地去做一些调整。

但还是会更注意,因为疫情代表它后续的影响,可能会对经济产生影响,他会更多地留出一些现金,会更注重支出,更有选择性,不会去随意花费了,未来可能会在健康、家庭上投入更多。但对于一些具体的消费,他是没有那么在意的,他认为大多数人可能都没那么在意。

我觉得疫情对消费不会有太大影响。我说更节约的生活,其实也只是一个短期的状态,对我来说生活还是一样过。在疫情的时候我会更注重安全,但它是一个特别事件。过了安全期之后,其实人会放松下来,还是会恢复到以前的。只是你会更注重相对大额的这种投资。比如说可能很多人会愿意去因为这个事情去买保险。

我们采访了十几个人,发现没人想「报复性消费」

图片来自:The Daily Star

被迫网课梁老师

梁老师在去年年底刚买了车,本想今年开年就好好努力,填补花掉的这笔大额消费,没想到就遇上了疫情。

几年前,梁老师开始创业自己做钢琴培训。虽然规模不大,但良好的教学口碑让生意「供不应求」,想上课的学生总多于她们能教的人。

这次疫情对梁老师打击很大。

一是因为疫情,课基本都没法上,收入直接中断,但员工工资和房租的压力都在。这两周,梁老师开始尝试网课,给学生线上教学,但也只有 30% 左右学生能接受:

因为有些学生年纪太小或是集体课,网课的效果会很不好;还有一些学生家里没钢琴,也没法用网课。

我们采访了十几个人,发现没人想「报复性消费」

图片来自 Lectureowl

现在,没法给学生网课的员工,每天还是得「维护客情」,想出一些在线互动小游戏,保持在朋友圈曝光,「尽量不要让家长忘了我们啊」。

其二,梁老师也很担忧疫情过后会有更长远的影响。在刚开始在家宅的几天里,梁老师曾一度陷入非常绝望的状态,甚至还在考虑是否该移民。但随着疫情逐渐好转,她的心情也开始恢复明朗,开始了网课工作。

疫情过后,梁老师还是计划存钱为主,原本准备今年给工作室装修的计划,看情况也可能会取消。不过说起吃,被迫自己做饭的梁老师还是很期待之后能正常下馆子:

云吞面啊,街边小档口啊,反正就是现在没法吃的这些。

疫区人民

想去武汉看看的孝感人民

Owen 是个孝感人,他 22 号坐上空了一半的飞机回家的时候,可能没想到自己 3 月还回不来。

在湖北孝感封城后,他总共闭关了大概 35 天,平均每天微信步数不超过 1000 步。

隔离期间,他感触最深的就是几乎零消费,存钱好容易,花钱好难。想花但却花不出来让他冲动地在游戏里「氪金」,但除此之外的消费就只有话费和微信红包了。他也尝试了在网上买买买,但 2 月 9 日下单的商品,先是显示 19 号送到,然后是 25 号,再是 28 号,现在是 3 月 9 号……送不到疫区的网购没有意义。

但是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的消费观,就是很多消费并非必要,以前的想法是「没必要存这么多,该花就花,开心就好」,现在可能会理性一些,在特殊环境下看到了减少了非必要之处之后的存钱能力,差不多是一线城市的工资,四线城市的消费,所以疫情结束回到一线城市之后,大概还是会减少冲动消费。

如果真能改变消费习惯,他想在回到一线城市后买个房,不求房价下跌,只求平稳。

不过最特别的是 Owen 想去武汉看看,这是疫情带来的全新旅行计划。他虽然在武汉附近长大,但没怎么在这个城市驻留过。如果要说多消费的话,他反而会把消费的机会留在武汉。

刚开始吧,这事出现在武汉,我其实对武汉各方面的反应挺失望的。但是疫情的发展之后,这个城市的人民牺牲非常大,包括我家的一些亲友都感染了,我甚至也可以说是和肺炎擦肩而过。即便如此,武汉的城市基本秩序和人伦还是得到了保持,所以我现在很认同钟南山说的,武汉是英雄的城市。基于此,我就想认真的感受下这个城市。

我们采访了十几个人,发现没人想「报复性消费」

回家不成功梦女士

梦女士家乡在湖北天门,一个离武汉只有大概两小时车程的小城市。今年 1 月 23 日,眼看疫情开始恶化,梦女士还是决定不回家,留在广州过年了。原本,她弟弟准备在今年过年的时候办婚宴,但最后也因疫情延后了。

上周,梦女士工作的游戏公司开始复工,虽然暂无减薪或停薪的通知,但公司却突然开始拖欠工资:

我司一月的薪水至今未发,也不让员工过问。这次疫情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公司并不靠谱,并不会保证员工利益,或者说并不尊重员工,会一再伤害员工权益。

梦女士家人在天门也是做小生意,由于疫情,家里的生意也完全中断了。但她认为,这「也好,重点还是先把疫情控制住」。

也不难理解,梦女士在经历这次疫情后存钱的欲望更强烈了,「要为之后做个防备」。这个不平静的春节,也让梦女士感到世事的无常:

疫情造成了很多家庭的不幸,湖北各地封城举国支援湖北,还有科比的骤然离世,澳大利亚山火和东非蝗灾,感觉今年的开端真的是多灾多难,需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让自己开心点。

疫情过去后,梦女士还想去以前每月都去的佛山,吃上好吃的糖水和美食。

年轻母亲

哄女儿睡觉哄到俩人大哭的芊女士

芊女士在某国企属下的广告公司做策划,这次疫情让所有原本已计划好的线下活动都取消了,而本该在 2 月 10 日举行的一场投标也因此遥遥无期地延后。现在,她已经从太原回到广州,但还没复工。

公司是暂时不会倒闭的,但我对工作没有什么征服欲,就是完成了,别挨骂,不拖别人后腿就行了。

虽然也是在家里「宅」了一个月,但芊女士对疫情结束后的消费并没有什么希冀,而原本就在进行的存钱计划也不受干扰:

想吃的都学会做了,该买的也上网买了。免洗洗手液都可以用到我女儿幼儿园毕业了。

对了,她还有一个三岁的女儿。

这次「全天候式」的宅家体验,让芊女士非常紧密地和父母丈夫以及孩子长时间相处,效果堪称「教你做人」:

在家这个一月里,感触最深有两点:一是得好好调整自己的情绪,二是发现了做家务的快感。因为要花更多时间和父母、爱人和孩子相处,在经历了把妈妈惹生气、哄睡孩子哄到两个人都崩溃大哭之后,明白了要老实做人,好好做一个妈妈。而做家务就是每天重复做同一件事,以前觉得无聊费时的家务也突然轻松了,总比上班好得多。

这个月跟着付费网课学编曲的丈夫成了她近期的快乐源泉:

他的曲子就跟八十年代午休歌曲一样,昨天作的一首歌能把我笑死,这钱花得值!

和女儿第一次度过春节的 Lily

在国有银行工作的 Lily 今年度过了第一个和女儿一起过的春节,日常时间表主要是照顾女儿和上网课组成。

虽然自己和丈夫的公司以及收入都没有受到疫情影响,并且也已经在家宅了 35 天,Lily 也没有积压太多消费欲望。在疫情过去后,她就只想去吃一下家里没法做的海鲜,以及去理发店剪个头发。

当被问及这次经历带来的最大感触,Lily 告诉我:

生命第一,其它都是浮云。

其它

已婚少女

和那些「无数夫妻想在疫情结束后」离婚不一样,结婚还没一年的咯咯在疫情中觉得有老公真好,「有人干家务有人陪着聊天在家办公」。

她也不想买房买车,没什么大额消费的计划。目前最大的愿望适合朋友出去吃芝士炸鸡和一点点。对其他东西没什么特别的欲望,因为现在的电商购物就能满足她的需求了。

快递恢复后我已经天天刷淘宝买东西了。淘宝 26 家店,拼多多 7 家店,京东 4 家店, 每家可能平均 1.3 件商品。

留守澳洲

星崽在澳洲念书,澳洲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本来疫情和她没什么密切的关系。直到她所住的楼层发现了一例确诊,她也需要隔离两周才能出门,出门也就是下楼拿外卖而已。不过她觉得隔离生活完全没什么焦虑感,很舒适,还能不出门见人,她觉得很适合自己。

但疫情对她还是有影响的,出门买东西的时候有人看见她会问「是从中国哪里来的?是武汉吗?」她听说悉尼街头有一个华裔老人心脏病发,但在特殊的时期,没人敢上去做 CPR,老人因此去世。

她原本的出游计划就是从悉尼回国:「这次疫情就是我现在还在悉尼并且一直在悉尼的原因,毕竟回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现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不过比起她早早回国的同学,她已经算幸运了,毕竟这些因封关而无法返回学校的人只能想办法申请延期入学。

隔离两周,她基本只会在线上订外卖,不买化妆品也不喜欢网购服装的她不忘吐槽澳洲效率。

在悉尼这种地方,网购的来了,人都等死了哇。隔离完就可以出门了惹,还有啥要买的。

我们采访了十几个人,发现没人想「报复性消费」

图片来自:US News

看到阳光就想晒的丹老师

在汕尾家里宅了 20 多天的丹老师下周就得开始网课了。她所工作的学校以及自己的收入都没有受到疫情影响,但也表示在疫情过后不会出现补偿性的过度消费。

在放假期间,丹老师想买的东西网购基本都满足了。有天,她在朋友圈看到好几个人晒螺蛳粉,这让在家吃饭口味清淡的她一下就馋了起来,并立刻向朋友要了链接。此外,只带了一套睡衣回家的她,也通过电商及时地买了好些家居服。

当被问及疫情过去后想去消费些什么,丹老师和很多人一样都很想去剪头发。除此以外,她还希望等安全后,能找个自然风光好的户外逛逛,估计还是呆得室内太久的「后遗症」:

现在看到空地就想去走走,看到太阳就想去晒。

我们采访了十几个人,发现没人想「报复性消费」

疫情会过去,生活在继续

我们想用自己或他人的前车之鉴做一个对比,让我们知道未来面对的是什么?。

但这些年的霍乱、H1N1、H7N9、埃博拉等流行病要么是发病区域和中国境况相差太大,要么就是病毒传染性、破坏性和冠状病毒有不小的差距。即便是经常被拿出来做对比「前瞻」的非典,从影响人数、比重上和今天所面对的情况也有很大不同。

我们采访了十几个人,发现没人想「报复性消费」

比如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休闲服务、建筑装饰、传媒等产业受到的冲击最大,但从这次 A 股的涨跌幅来看,传媒、电子、计算机反而颇被看好。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也表示二者相差颇大:「非典影响总人口占比才 18%,这次是 63%。」

但这仍是对我们最有价值的一段数据。

当我们对照 2003 年快销品购买金额同期增速时,我们就会发现非典时期四五月的消费数据出现了小下滑,六月基本恢复正常,8 月则出现了小幅度的反弹。

但这能叫报复性消费吗?

「报复」有报仇的意思,非典时期的消费数据已经告诉了我们,被隔离在家的民众其实也没有突然释放出极强的消费能力,快销品仅小幅反弹就证明了这一点。而今天,在家隔离的人难道会在基础物资供应都更为及时的情况下,更想「报复性消费」吗?

我们采访了十几个人,发现没人想「报复性消费」

图片来自:《蒂凡尼的早餐》

种种数据表明,这次疫情相较非典卷入的人更多,传染性也更强,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人们情绪相较非典时期更稳定。除了特定的疫区外,互联网的线下触角其实伸向了各个角落,定时抢购的口罩,迅速恢复的物流,电商商城里甚至及时上线了因疫情而受灾的蔬果,这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大家的情绪其实一直在释放中,不管是公共社群中多样的话题,还是流媒体丰富的选择,不管是鳞次栉比的商品,还是线上办公软件的到位。当需求都能满足的时候,隔离在家的人其实没那么「难搞」。想买东西可以去挑顺丰发货,想吃美食也能自己下厨房,重新恢复的物流秩序更能做到让大部分人足不出户完成消费。

疫情中隔离的人们也没有随着隔离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崩溃。在各种需求几乎都能满足的社会中,他们的情绪其实一直在释放,他们一直都在消费的过程中。正因如此,恐慌、烦躁感相比十七年的非典都要小的多。

我们采访了十几个人,发现没人想「报复性消费」

至少从我们的采访来看,众多隔离在家的民众其实没什么太大变化,最多想出门和朋友吃火锅,吃炸鸡,喝奶茶,想出门晒一晒太阳,压一压马路,把这种行为称为「报复性消费」多少有些夸张。最多就是憋久了,想出门吃点好的补偿一下在家长久的隔离时光。

从朋友圈的厨艺大赛和对远程办公的诸多分享、吐槽来看,大部分的人都长久的隔离中寻求生活的幸福感。大家的情绪没有那么糟糕,想要的东西也没那么夸张。

当隔离在家需求都能满足,并没那么痛苦时,大部分人其实都没那么想要报复性消费。相比走出家门疯狂消费,大家其实更希望生活秩序恢复正常。

我们采访了十几个人,发现没人想「报复性消费」

想喝奶茶喝奶茶,想晒太阳晒太阳,上班不用担心感染,恢复正常生活就很好。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我们采访了十几个人,发现没人想「报复性消费」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