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椒的湘菜》
文/ 甘敏求
《傲椒的湘菜》,今年在湖南卫视播出后,刮起了一股湘菜风。
而文和友在深圳开店引发的热潮,也让湖南餐饮品牌看到了走出去的市场潜力。
不过,对比遍地开花的川菜,湘菜在外地的地位有点尴尬。近年来,部分在本地站稳脚跟的湘菜品牌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力图有所改变。
只是出湘之后,是否还能“傲椒”起来?
2005年,一家风靡全国的湖南报纸《体坛周报》,整个采编团队搬到了北京崇文区的东花市,连同他们的厨师。习惯了长沙生活的编辑们,继续在报社食堂里享受熟悉的湘味道。
那时,北京有名的湘菜馆不多。体坛的老记们要想吃高端一点的正宗湘味,去得最多的还是位于慧忠北里的湘菜王——旁边就是长沙驻京办。
在走出各自地域面向全国推广这方面,湘菜确实远逊于川菜。
从数据上来看,即便到了2020年,湘菜仍差了一大截。
据《餐观大数据》,截至2020年Q4,全国川菜门店总数近29万家,而且在全国分布极为广泛,发源地四川的门店数占比为13%,而同期全国湘菜门店近8.3万家,湖南门店占比超30%,湘菜门店除了湖南、广东(460万湖南人在广东,占湖南人外出人口一半)之外,其他地域分布极少。说白了,只有在湖南人扎堆的地方,才有湘菜馆生存的土壤。
以门店超过1000家为条件,全国有67个城市川菜门店数均在1000家以上。但是湘菜达标城市仅有17个。
无论从分布城市数量以及城市门店数量上,湘菜明显处于劣势。
原因有很多。
湘菜重辣,这与湖湘地理气候有关。湿热湿冷的环境,辣椒能帮人袪除湿气。辣椒的无孔不入,让许多湘菜厨师离不开辣椒,走出湖南开店也保持香辣本味,这在以往限制了湘菜的推广。不像川菜,会根据当地口味进行改良与调整,所以遍地开花。
无辣不欢的湘菜
湘菜比较依赖厨师的个人技能,注重现炒和食材的新鲜度,很难中央厨房化。这种特性也导致湘菜的供应链很难跟上。而一旦走上连锁化品牌经营的道路,势必又会弱化对厨师的技术依赖,走标准化、料包化、工业化的操作流程——这又会牺牲口味上的独特性。
不过,如果从未来趋势来看,湘菜正在迎头赶上。
近期在长沙举行的湘菜出湘食尚发布会上,华宝大餐饮管理合伙人、广东嘉豪首席产品官倪浩拿出一份《川湘菜发展轨迹对比以及趋势洞察展望》,向36氪展示了一些数据。从发展速度来看,尤其是疫情后期,“湘菜明显在加快发展,而川菜正面临退烧期。湘菜如今在外地的扩张,相当于川菜10年前扩张的格局。”
湘菜出湘遇到了此前所不具备的时代条件。
近些年来长沙经济迅猛发展,充满了活力,而美食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是软实力的象征。湖南的传媒业近些年对湖南美食的大力推广,也大大提升了市场知名度和接受度。
再者,消费者对麻辣产生就餐疲惫,湘菜的香辣和酸辣更符合当下消费者喜爱的味型;加上如今的湘菜餐厅也更加注重体验和消费者互动,从食材到烹饪手法、都给人以新鲜感,更易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也加深了湘菜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
95后甚至00后,在未来五年将逐步成为餐饮市场消费主力群体;注重体验感和自我品牌属性定位的Z世代,更喜好主食场景。湘菜天然带饭的属性,也深得年轻群体的认可和喜爱。
川菜10年发展图
再回到与川菜的对比,湘菜的前景其实充满了想象空间。
打开川菜10年发展图,从2010到2020,川菜经历了黄金十年。从正餐、大单品到小吃快餐,各个品类都涌现出了许多知名品牌。2010至2015,中低端大众川菜、中高端川菜都迎来迅猛发展,俏江南、陶然居、大蓉和等川菜头部品牌加速扩张。2015至2018年,川菜单品店进入爆发增长期。2018至2020年,钵钵鸡、肥肠粉、重庆小面以及各种快时尚川菜等小吃全面开花,而在这个领域,湘菜还是块空白。
无论是从口味趋势、企业认知、发展前景等方面来看,湘菜出湘都有着广阔的可能性。
川菜出川,会根据当地的习惯进行调整和改良,这是川菜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湘菜出湘,是否会向当地消费者的味蕾作出妥协?
这也是湘菜推广面临的永恒话题。
其实,湘菜的做法并不是一成不变。湘菜作为八大菜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本身也在不断改进。
就拿湘菜重油重辣的特点来说,湘菜大师王墨泉介绍,“湘菜原来有8成是不辣的。在原材料、烹调方法、调料等方面都在变化。就像调料,以前就十来种,现在多到三四十种。我们也要引进、吸纳其他菜系的特点。”
湖南餐饮行业协会会长刘国初提到,近几年来湘菜发展势头迅猛,体现在湖湘文化“敢为人先”,能把外菜系中的精华尽快融入湘菜的体系中去,同时坚守传统,保证湘菜味型及底蕴的基础上融合各菜系不同的优势,却又做到创新不忘本,包容性极强。
改良湘菜的做法越来越普遍。位于长沙城北的鲤隐台,其行政总厨贺俊贤就尝试着将最传统的湘菜与最新的烹饪技法结合。他用擅长的粤菜、西餐、日料,加入了以先进科技烹饪技术著称的分子厨艺,极大丰富了湘菜的视觉呈现,发展出符合时代的新湘菜。
比如在广东,湖南人在外群体最多的地方,这里的湘菜就明显融合了粤菜的调性。减盐、减辣,形成了外地人所能接受的新派湘菜味道。
湘菜像极了湖南人的性格,有变通的一面,也有执拗的一面。
近年来,湖南湘菜行业也在不断地完善湘菜的标准,重塑品牌,同时,向传统湘菜文化中寻求新的活力,一改“土菜馆”“苍蝇馆子”的刻板印象。随着湘菜人眼界的打开,湘菜的菜品越做越精致,越来越有文化内涵。2013年,《中国湘菜标准》发布;2018年,湘菜走进联合国。
在湘菜品牌形象打造上,湖南发达的传媒业功不可没。湖南的综艺节目里,经常可以看到湘菜品牌的身影。如炊烟小炒黄牛肉,就在《王牌对王牌》《天天向上》《中餐厅》等多档热门综艺节目里现身,并成为湖南卫视春晚年夜饭指定湘菜。
多方的合力,使消费者对什么才是湘菜味道有了一定的认知。
炊烟集团创始人戴宗
今年五一准备在上海开店的湖南湘菜企业炊烟集团,马上面临出湘后的一道大考。其创始人戴宗表示,“炊烟到了上海,会确保原材料都从湖南运输过去,长沙炊烟是什么口味,上海炊烟就会是什么口味。”
戴宗的自信源自其炊烟品牌23年成长史,以及多年来对目标顾客群的深度洞察,对湘菜如今的品牌定位充满了信心。
倪浩十分赞同戴宗“不妥协”的主张,他告诉36氪,“如今市场成熟,信息沟通没有障碍,与十多年前川菜出川的时代条件完全不同了。消费者对湘菜应有的味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湘菜在口味上完全可以保持原有风味,不必迁就于市场。”
在湘菜出湘食尚发布会上,王墨泉先生谈到湘菜的变革,同时也强调了一句,“湘菜出湘的关键,就是要把自己传统风味传播出去,要积极引导消费。”
时代变了,湘菜有了不变的底气。
湖南餐饮协会成立三十多年来,湘菜产业有了极大发展。
政府在大力支持。2010年11月,湖南省政府明确提出“打造湘菜千亿工程,扩大和提升餐饮消费”,并出台《支持湘菜产业发展的若干财税政策措施》,由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设立湘菜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对湘菜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给予适当贴息、减免税费等19条举措,支持湘菜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但受制于湘菜本身的特点以及供应链的短板,湘菜缺乏大型优质原材料种植供应基地,也缺乏大型特色辅料、调料、设备等稳定成熟的供应商。在湖南,要把一家人均消费80元的湘菜品牌,做到七八十家直营店,连成熟、稳定的供应商都难找到,很多都要靠自己去重建标准化的供应链体系。这导致湘菜企业多但规模普遍偏小,以大众消费中小型餐厅为主,市场集中度低,产值过亿的企业屈指可数,自然也缺乏上市企业。
同时,部分湘菜企业创始人多由厨师出身,缺乏资本运作的视野。没有大的资本进入,使得湘菜企业也难以快速扩张。
华宝大餐饮管理合伙人、广东嘉豪首席产品官倪浩
一些新的运作模式开始在湘菜产业中出现。
4月19日在长沙举行的湘菜出湘食尚发布会,调味品企业广东嘉豪与湘菜品牌炊烟达成了战略合作。嘉豪集团负责人介绍,他们将为炊烟搭建一个全方位的赋能平台,从品牌打造、菜品升级、资本注入等多维度赋能。“我们今年会正式启动华宝产业基金项目,目前项目已经立项,我们希望基金专注于餐饮供应链的投资,希望能够得到资本的助力,来帮助湘菜在供应链端得到质的提升。”
一家上游调味品企业和一家餐饮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这在餐饮业界尚属首次,开启了湘菜餐饮企业与供应链企业的合作新模式。
倪浩在现场分享时还透露,2021年广东嘉豪计划在全国举办1000场厨师和餐饮的终端活动,通过菜品研发、厨艺交流、烹饪比拼等方式,丰富湘菜小炒产品、打造湘菜名店、名厨、名菜,预计将覆盖数万家中式正餐及连锁企业,持续为推动湘菜出湘发力。
省外企业联手本土品牌,本身也说明了湘菜出湘的市场潜力。
从历史上来看,自新中国成立时北京开出的首家湖南风味馆子曲园开始,湖南人在“湘菜出湘”的道路上就已经迈出步伐,亦从未停止过探索;湘菜在广东、贵州、上海等地落地生根,也孕育出一批连锁品牌和企业,体现着其强劲的生命力。
如今湘菜品牌开始加快出湘步伐,能否复制川菜的黄金十年?
至少这次外地企业与湘菜本土品牌的联姻,给湘菜出湘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效果究竟如何,很快就能得到检验。
10天后的五一小长假,炊烟将在上海环球港亮相。戴宗说,“是否成功,十天后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