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维小维生素”(ID:Weixiaowei6),36氪经授权转载。
最近在茶水间听到一个女孩说:我刚买了个Prada,才2万,好值啊!
惊奇得我虎躯一震,赶紧回头看看是谁。原来,是个刚刚入职的年轻小妹,目测月薪大概4k。
因为她这句话,我想起和一个老同事喝茶谈过一个奇怪的现象。
每次出国,总是中国人在挤奢侈品专卖店。仿佛不要钱似的,排队选品,排队付款,排队拍照发朋友圈……
而现场几乎没有几个当地人。
而更神奇的是,这群人买回家里,大部分都是搭配优衣库,挤地铁,甚至去买菜。那个包的价值,失去了应有的搭配场景。
我问老同事,什么才是“应有的搭配场景”?
她说,至少要配Vera Wang的裙子,Jimmy Choo的鞋子,开部宝马车,还买什么菜啊,家里应该有几个保姆。
我笑喷了,跟她说:
我身边靠自己买车买房财务自由的朋友,不背香奈儿,不穿Vera Wang,开大众、穿快时尚。不买菜倒是真的,因为他们经常在吃外卖。
的确,这个现象很特别。
全世界都知道扎克伯格开一部飞度车,而中国人,哪怕是个小富即安的暴发户,也要开一部保时捷,仿佛高贵的身份不在他的身体里,而是在那台车的车标上。
越是富有的人,越“吝啬”在奢侈品上;越是刚刚够得着的屌丝,越喜欢在身上贴个logo。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记得有一次,我跟一个投行的合伙人一起在上海谈项目。
说是合伙人,不过也是个信息倒卖方。全程还是要对对方上市公司的老总唯唯诺诺,恭敬顺从。
谈完已经是下午5点半,正是上海的晚高峰,而我们准备要从浦东开到浦西去吃一顿饭。
那个合伙人没有开车,也没有拎包,直接就喊我们打了一台网约车走。
当时在浦东过浦西的隧道里,昏暗的光线下,我只看到他的名牌手表闪闪发亮,让那个车厢里拥挤的小空间突然有了一种质感。
我问他,为什么你不买贵价车,不买贵价包,偏偏买十几万的贵价手表。
他神秘一笑,做我们这一行的关键要“低调奢华”,因为我们接触的老总们都很朴素,只能在手表上一抬手之间体现一下,表示自己跟他们是一伙的。
这个说法让我哑然失笑:
真的富人不强求奢侈;
反而是想被富人认同在一个圈子里的人,需要靠一个标志物显露身份。
这个标志物是车,是手表,或是包包。
然而这个名牌的logo,恰恰代表着那个戴着的人,对混进上流圈子有多么地渴求。
这个世界哪里都有鄙视链。
我们这些普罗百姓之间有,老板和土豪之间也有。一个靠知识挣扎到金融行业上层的中产,说到底,轻易成不了老总圈里被认可的贵族。
他们能,也只能靠一点奢侈品,买回来一点点高贵的自尊。
所谓攀比、虚荣、炫耀都是装逼的门面词儿,最核心的诉求,其实是优越感。
在香车华服的包围里,人很容易会有一种错觉:我付得起高级的东西,我是个有价值的人。
然而大部分人都忽略了:
一个人能被看得起的原因,不是穿着什么、开着什么、背着什么,而是你是谁——你的能力、你的业绩、你的社会影响。
你可能想不到,身价919亿美元的巴菲特,重仓投资了苹果公司,却用翻盖手机用了20年;多年来穿的西服,是中国服装品牌创始人李桂莲送给他的。
这都算了,老爷子去香港的时候,还在众目睽睽之下,掏出几张优惠券买麦当劳。
说个近一点的。
《奇葩说》时,高晓松总是将“很普通”的内搭穿在外套底下。
有一次,他当众脱了外套,大家才看到,原来他里面穿的是纪梵希。他幽默地解释了一下:“我通常是把贵的衣服穿在里面,而外套是剧组花30块钱给我做的!穿在里面,比较低调……”
你看,真正的有钱人,都不追求门面。简洁、内敛,甚至“有一点抠门”。
有一次,从杭州到义乌的高铁上,有网友拍到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坐的居然是二等座,而且还有小朋友去问他拿AD钙奶喝。
而72岁的华为任正非,本来以为他出门至少有奔驰接送的,结果被人拍到夜里亲自在虹桥机场等出租车。
我认为,无非是因为,这一群人笃信的信念是:价值不在徒有其表的东西上面。
说回巴菲特吧,他之所以抠门,是因为他从来都认为:钱应该花在能增值的资产上面。
所以他从来不给老婆买黄金买钻石,因为他认为这些东西没有投资增值的可能。
而高晓松就看得更透了,他有一句名言:
很多人分不清理想和欲望。理想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快乐的;
欲望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痛苦的!
早就超脱了显摆的欲望,自然没什么兴趣为了炫富把纪梵希穿在外面。
反观我们自己呢?
根据《中国奢侈品报告》的统计,2016年有760万户中国家庭购买了奢侈品,中国的奢侈品年支出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的全球市场。
而2017年,中国的人均GDP排名世界74位,只有5.8万元。
两个数据,剧烈的反差。
最直观的的结论就是:我们当中很多人,都是打肿了脸充胖子,把自己埋葬在一种虚无的奢侈追求里面。
焦虑,也因此泛滥。求求你们别再说是我们自媒体贩卖给大家的了。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为什么美国中产认为,花800美元买一件衣服是脑子有问题?》。
作者说,美国人啊,不喜欢攀比,也不爱花钱买名过其实的奢侈品。
他们的消费都是怎样的呢?
“在美国沃尔玛等大超市或百货店里,服装鞋子大多在10-30美元之间,款式质量都不错。
女婿在谷歌做码农,年收入28万元美元,女儿在美国公司任会计,年收入8万美元。”
我估计,在中国就算是年收入28万人民币的人,也不太乐意穿10-30块钱的衣服鞋子了。
在这点上,美国人民的确是“有一点抠门”。但是人家的人均GDP排名世界第8,明摆着就是个比我们有钱得多的土豪。
只能说明,美国大部分人更在乎的,不是面子,而是花钱的性价比。
白手起家的富豪Steve Siebold,花了26年研究了全球不同富豪之后给了一个结论:
决定一个人平庸还是富有的,并不是赚钱能力,而是他对钱本身的认知水平。
富人往往把钱看成投资的“资源”,它只是为了升值存在的东西。如果钱不能带来更多的钱,那么花每一分都不应该。
直白地说,真正的有钱人,都爱聚焦在性价比上——节省一点,那是聚沙成塔,留着将来抄底用。
不买名牌的有钱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富人思维”:花钱,但要花在刀刃上。比如,投资,买资产。
他们不怕别人小瞧自己,毕竟有了资产,还怕什么面子问题,谁会在意隔壁老王用嫉妒的眼光看着我抠门呢。
而我们这些普通人,绝大多数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投资途径,有了钱就来个月光,存钱不过是为了凑个奢侈品。却根本没有意识到:
为面子而消费的东西,更多时候,只是一场短暂的光鲜。
所以,用得起奢侈品并不代表你很了不起。
现代式炫富,靠的都是实力,而不是你身上的,某个金光灿灿的logo。
作者:维小维,前世界500强管理层,混迹创投圈的智慧女子,有料的职场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