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沙拉已经成为一种风尚?米有沙拉创始人王令凯在2014年最早提出了“主食沙拉”的概念,当时的沙拉市场还处于相对空白的阶段,大家对于沙拉的认知还停留在前菜和配菜,把沙拉当做正餐吃的习惯尚未形成。但近两年沙拉品牌层出不穷,吃沙拉似乎也从少数人的“时尚”变成了为更多人接受的“风尚”。
当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一方面意味着市场会被分薄,王令凯表示,原本每年可以递增30%到40%,受到摊薄的影响,可能只能增加5%到10%。但好处在于,大家在共同教育这个市场。尽管沙拉品牌变得更多,但都还处于B轮前的早期阶段,如何在沙拉大军中做出差异化,如何打造品牌辨识度,如何在单量上形成规模效应,是各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米有沙拉在发展路径上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线下到线上;从1.0阶段的主食沙拉,到2.0阶段的“戏剧性”沙拉。
米有沙拉在2014年7月在上海开了第一家门店,目前上海有8家门店,其他城市8家,计划年底在上海增开4家门店。之所以从线下做起,王令凯认为品牌必须要有线下店来承载,在梳理好营运体系后,开始增加线上的比例,增加营业额。起初线上处于散养的状态,比例在10%左右,王令凯表示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增加到50%,除了和三大外卖平台的合作,10月底会在微信端开通线上订餐。
当“主食沙拉”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米有沙拉想要做一份“戏剧性”的沙拉,通过输出“米有什么不可以”价值观,打造品牌的辨识度。米有什么脑洞不能开、米有什么不能寻找、米有什么不能勾搭……王令凯表示,米有的就餐环境其实更针对于个人而不是家庭,当寻找一个人的就餐地点时,能够想到米有沙拉。
米有沙拉的SKU从40多款精简到了12款,每个月进行一次更新。一方面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量,另一方面便于复制和标准化。客单价从45-48元,调低到40元,净利润仍然保持在40%左右。根据米有沙拉提供的数据,线下店的面积并不大,都未超过60坪,月流水在35万到40万左右。
在供应链上,米有和有机农场合作,同时又自己的净菜加工厂。对于一些产品质量、价格浮动很大的品类,比如西红柿、胡萝卜、土豆等,会去当地农户进行源头直采。此外,在标准化方面,从采购的标准(根茎不能超过多长)、净菜操作的标准(切多细、煮几分熟)、门店的加工(如何烤、如何煎制)以及门店的配菜(菜多少克、玉米粒加多少粒)等等,有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方法。
36氪曾经报道过的沙拉品牌还有好色派、甜心摇滚沙拉、大开沙界、瘦沙拉等等。好色派和甜心摇滚沙拉都是从线上做起,大开沙界和米有沙拉则相反,从线下延展到线上。各家在口味、包装形式、品牌调性上各有不同,这就要看谁能在单量上实现规模效应、迅速抢占消费者心智。
尽管主食沙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市场已经非常拥挤,用户需求究竟有多大?王令凯表示,市场的增量一定是大于商家的增速,足够容纳当下的这些沙拉品牌。
团队方面,创始人王令凯网名“小令君”,北大和港大双学位金融学硕士,著有《出发吧在最好的时光》、《拼了命,尽了兴》;营运总监Sky Yang曾任永和大王华东区总经理,大娘水饺华东区营运经理,必胜客副总经理;研发总监Giovanni为台湾资深西餐师,曾任Green&safe产品总监,有13年西餐从业经验和研发经验。担任过多家米其林三星餐厅行政总厨。
米有沙拉于2015年6月获真格基金投资的600万Pre-A轮融资。目前正在进行A轮融资。
插播招聘广告一条:如果你不想错过当下互联网浪潮,想离互联网及其相关行业更近, 想站在最佳的俯瞰点上观察即将发生的改变,那么36氪是最好的选择。 36氪已入驻上海,如果你也想成为魔都创业生态最敏锐的观察者,欢迎将简历发送 至:congjia@36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