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高端服饰品牌在中国市场被快时尚挤压到贱卖、关店、滞销时,来自香港的服饰品牌I.T却意外获得了利润的快速增长。在其最新发布的年度报告中,2016财年公司营业额增加了6.1%,纯利润增加50.2%。虽然在香港本土市场中总收入下跌,但是依旧不影响它在中国内地市场表现亮眼,在总收入和营业面积上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不错的业绩表现与其产业形态有关。相比于那些在中国市场上表现不佳的单一品牌店,I.T走的是复合式品牌集合店的路线。成立于1988年的I.T由创始人沈嘉伟开在香港铜锣湾的Green Peace发展而来。早在创办之初,它就是做品牌代理的生意:通过引进欧美和日本的服饰品牌,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潮流聚集地,并且一度引领了香港青年人的时尚风向。
截止到今年,I.T旗下已经网罗了将近300个品牌。其中包括自创品牌IZZUE,b+ab,:CHOCOLATE,5cm,还有许多代理的欧美日本小众潮牌。在瞬息万变的时尚消费趋势中,I.T通过品牌风格的差异化经营分散了部分经营风险。
即使品牌众多,我们可以观察到I.T的经营也并不是以“大而全”取胜。在自创品牌和代理品牌的整体风格上,基本上保持了“别出心裁的时尚”的特征。与同样是做快时尚服饰零售的ZARA、H&M、优衣库相比,I.T的整体风格明显与前者不太一样。ZARA、H&M定位休闲度假的欧美风,优衣库、无印良品定位性冷淡风。似乎在快时尚的领域,人们只有这两种选择。
此时,图案夸张、设计独特,颜色也更为丰富的I.T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不错的“第三种选择”。虽然I.T旗下的服饰价格更高,但是人们也开始愿意为这种“偶尔为之”的不一样的消费买单。
正如I.T副总裁,IZZUE的创始人郑静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快时尚因为价格优势和上新优势,固然客流量会非常大。但是快时尚就像快餐一样,人们不可能每一顿都吃快餐。当人们想要寻求更优质一点的时尚的时候,IZZUE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保持住自身“别出心裁的更优质的时尚”的同时,I.T在财报中也提到,盈利的原因与新增了店铺面积和适当的减少了营销手段有关。在过去一年中,I.T在内地的总销售面积增加了18.2%,一些新增的二三线城市,例如南宁、长春和昆明成为新的增长点。
购物中心里的I.T开的越来越大了,因此,品牌的组合也变得至关重要。我们看到,即使I.T旗下的品牌已经相当庞杂了,但是在过去的一年中,集团依旧在对旗下的品牌进行更新:根据销售情况,增加店铺内的展位,或者淘汰一些表现逊色的品牌,尽量让店内的品牌组合做到最优。
因为对代理品牌的产品控制上不太好把握,I.T加大了对自创品牌的研发。因此,原先充满着日本原宿风格的店里,近年来也会根据内地年轻人的喜爱,添加了许多韩流风格的服饰。同时I.T还会利用渠道优势,联合代理的潮牌发布联名款,例如前几年大火的OFF-WHITE系列,以及和鹿晗推出IZZUE&LuHan系列。财报中显示,自创品牌的收入已经占集团总收入的59.5%,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同时门店模式也更加多元化,截止到目前,I.T集团已经在内地市场开设了超过400家门店,其中除了品牌集合店,还有旗下各类自创单品牌门店,从而形成一种聚合效应。
现在年轻人的口味越来越难以琢磨,许多红极一时的品牌说倒下就倒下了。在早期的消费市场,新的外来品牌可以打着“引领时尚”、“引领消费”的旗号教育和收割一批追随者,例如主打性感裸男营销的A&F,还有代表着中产风格的Esprit。但是在面对自由且多元的新消费一代时,如果还在固守所谓“引领者”身份,最后的境况大多惨淡。
I.T的生存之道也许可以给很多岌岌可危的品牌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