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评论有李。我是李洋。
本期讲讲最惨烈的国庆档。
有新闻形容今年国庆档最惨烈:
原因之一是因为拥挤,不是排片拥挤——今年只有6部,2014年时曾高达14部——说的是明星阵容最集中,刘德华、甄子丹、李晨、范冰冰、吴秀波、成龙、演过007的皮尔斯·布鲁斯南,古力娜扎等等吧;
原因之二是震荡,其实原本明星阵容更厉害,还有邓超、刘诗诗、阮经天什么的,他们主演的这部叫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后来因为特殊原因被撤档了,同时撤的还有冯小刚的新电影芳华。
今年电影市场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特征:电影多得排不下了,演员都得求着院线,各种大明星到处做品宣,跟项目路演似的。据说,在9月底一个全国电影推介会上,60多个制片方轮番向院线老大们敬酒、抽奖、发红包。
去年情况还不是这样。去年的国庆档不是惨烈,而是惨败。国庆档10年出现首次下滑,导致整年电影市场的增速只有2%,还是在年底集中排进好多进口批片拉起来的。
电影也分大小年,所以出现明星扎堆也没啥稀奇。但据说今年整体电影市场到目前为止还可以,虽然仍没有回到前几年那种夸张的增速,但应该会比去年好。
我觉得可以从几方面思考一下对这条新闻:
1.为什么会出现档期扎堆?
一年当中,最厉害的档期就三个:春节、暑期、国庆。其实本来还有个贺岁档,但在中国的放量没那么大。
今年国庆特殊之处在于跟中秋节合在一起了,虽然只多了1天,但没有前置干扰因素了。去年就是因为两个假期离太近,导致一些票房受到了分流。
我曾跟我们一个记者聊天,他谈到决定一部电影票房的,除了排片,排片还是排片。
也就是说,一部电影的票房会怎样,跟它获得了哪个档期、多少场次的排片有最直接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今年中秋连着国庆这个大档期竞争激烈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中国影业收入构成来看,跟好莱坞非常不同。中国90%依赖于票房,美国大概只有30%靠票房,大头比方说50%来源于DVD和衍生品收入,还有20%的收入来源于付费电视等等。
我们常说拍电影就是个大赌博。因为票房决定一切。尤其现在电影业的趋势是重投入、拍大片,历史上有很多因为一部片子而倒闭的电影公司,小公司就不说了,最典型的可能就是1970年代的米高梅,拍一部巨片叫《天堂之门》,后来倒闭了,好莱坞就从8大变7大了。现在是6大。
上半年在中国上映的几部好莱坞大片比如加勒比海盗等,平均投入都在2.5亿美元左右,中国也在向这个趋势靠拢,当然还没这么贵,比如冯小刚的芳华制作成本在1.3亿元人民币,这算很高了。待会我在另一点里讲一下分账的事。对于中国制片方来说,因为你票房收入就是一切啊,所以赌的成分更大。
既然票房决定生死,制片方扎堆国庆档这种高流量的区间来发片,也就不难理解了,8天国庆档是个降低风险的最佳选择。
电影都想挤进大档期,也说明了电影本身号召力不足。作品假如像诺兰那么有号召力,我感觉什么时候发,那个时间点就会是个节日。
2.制片方的话语权为什么这么差?
我从国庆档这事上,看到了内容产业面临的普遍现实,就是渠道为大。在中国尤其如此。
这主要表现为俩特征:a 做内容的不如做平台的;b 渠道最后一定会做内容。
我这不完全是拿中国举例,从好莱坞历史上就能做出判断。
做内容的不如做平台的太明显了,你比方我所在的传媒行业,现在自己采写新闻,就不如做平台把大家内容都汇聚过来挣得多。今日头条今年的收入预期过百亿,但有几个媒体能过1亿收入呢?
自己生产内容是个风险极高的农耕型生意,好莱坞形成了电影工业,但它的核心还是人,编剧、导演,只要以人为核心的通常复制及扩大规模的难度就要很大。你拍一个镜头,都要好多人耗在那,反复试光线,角度,过好多条。举例说,像二更这种内容创业产品,做得很好的公司了,但也属于创意产业,你每新增一定规模的收入,你的人力成本就要随之一定比例上升,并不能实现互联网那种指数型增长,缺乏杠杆。
所以说,通常制片方都会向产业链下游去走,反过来说也是如此。
电影的产业链分成这三个环节:
电影制作、电影发行、院线/影院。
你从好莱坞的历史上来看,假如不加控制,最终产业链一定会出现融合,因为垄断利润才能最大化嘛,即一个大集团统一制作、发行和院线。1930年,在美国政府的法律限制下,将大电影集团强行拆分。但后来到了里根时代又放开了。
中国目前的情况也是如此。几个大的制片方:万达、华谊、光线和博纳,它们都同时拥有发行和院线业务。这在朝着好莱坞那个方向发展。
说起中国的院线,在政策和资本的作用下,实在有点产能过剩——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银幕数,加起来比北美总和还多,有的县城方圆几公里内就有两三家院线。所以曾经一度出现片源不足,没有电影可放的情况。
但好在中国观影人次按照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还没充分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存在上升潜力。尤其对大院线比如万达这样的来说,它作为渠道的话语权还是产业链最强。
你从分账方式就看出来了。中国制片方最终可获得净票房约30%的分成,渠道分走57%。在美国,通常是不固定分账,要看你首周表现,基本上制片方可以获得40%到60%之间,看跟影院的协议。
我说一定会融合,渠道也会做内容,从万达身上就看出来了。还有明显的例子就是视频网站,它们早先也是不做内容的,后来统统参与了内容制作。那一直说自己没有价值观的今日头条以后会做内容吗?暂时可能还没有动力,因为媒体内容没有多贵,自媒体又这么多。
3.大明星为什么不好使了?
年初时,36氪就对电影行业做了个预测,谈到了IP的式微。
在 IP 盛行的时代,一部电影只要有了“大 IP+流量明星”这两个特征,便有资格冲击 10 亿票房。
但现在不是了。范冰冰也不好使了。十一票房从预购情况来看,最受欢迎的是《羞羞的铁拳》,它差不多占据了1/3排片,可谓独占鳌头。
这部电影背后也有开心麻花这个IP,但它受到欢迎主要是因为之前的两部电影《夏洛特烦恼》、《驴得水》口碑不错。
在我看来,这是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观众的审美水平在以惊人的速度提升。
就像36氪之前总结的,过于依赖明星和IP并不符合电影工业规律。购买 IP 和明星片酬已经占去了电影大部分成本,其他环节成本缩减,最终电影质量越来越差。2016年票房差跟烂片太多直接相关——当一个市场过于好赚,所有的人都不想费力做精品。
排片排的是什么呀?就是你的时间。就算小镇青年现在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浪费了,在线的娱乐抢去了他们太多时间。
制片方们总是动不动就赖观众/读者素质不行,说小镇青年如何如何,一些片子就是拍给他们看的。
绝对不要低估小镇青年的实力,创作出三体的刘慈欣、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都是小镇青年,却比一线青年有才华得多,后者往往被繁华所扰。就像高晓松他的节目说的:那些伟大的人来自小镇。
诺兰的每部作品在中国票房都很好,中国人既不缺乏智商也不缺审美。
好了。这期节目到这里结束。祝你节日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