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锐公司”(ID:shangjiezz),作者 周慧娴 戴熙春,编辑 谭亚,36氪经授权发布。
出乎意料,“逛超市”如今成了一件忧心事。
今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一场蔓延全国的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生活的脚步。形势严峻,足不出户就是对抗疫情最好的办法,于是,“宅”经济应运而生。
各大商圈纷纷闭户关门,仅留下超市等少量零售渠道供应人们的生活物资。随着消费者一拥而上地进行囤货、线上下单,各大超市面临采购备货、配送供给以及线下防护等多重考验。在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时,怎样才能接得住且接得稳?
一场艰难的超市保卫战随即打响。
一声令下,军用卡车纷纷出动,为疫情重灾区武汉居民延续日常生活的“命脉”。
2月2日,驻鄂部队为抗击疫情,出动50台军用卡车将200余吨生活物资从武汉市各大配送中心调运至武汉三镇,供应各大超市,保障武汉市民生活。
其实,早在前一日,运力支援队便已开始集结,共动用130辆军用卡车、260余名官兵,为武汉市民的生命保障战役打响热闹的一章。
众志成城,在这场战役下,一些传统超市也丝毫不敢懈怠:梳理每个环节,严抠每个细节。
近几天,《商界》记者在一些超市现场了解到,工作人员全都穿戴好了整套防护装备,严控超市大门,他们隔着防护面具,用测温枪为每位到场消费的市民测体温,并督促每位进场的消费者佩戴口罩。受困疫情,大多数人必须宅在家里,超市人流量远远不如从前,但民生类生活物资的货架上,吞吐量和平日相当。
一位超市工作人员告诉《商界》记者,在疫情期间,人们有了减少外出的意识,因此消费者购买量要比平时多些,但没有出现抢购的现象。目前市民选购比较多的商品有方便面、蔬菜、米、面粉、水、速冻食品、消毒用品等,超市已在这些品类上加强补订货和配送量。
《商界》记者调查了解到,大型超市自建有一套完整的生鲜供应链以及产地配销体系,因此大型超市是可以通过周期性的稳定订单解决供应问题的,同时能确保多数生鲜蔬果供价稳定。
为保障民生用品,部分大型商超的一线采购人员停止休假,返回产地及批发市场启动全面寻货模式,甚至有采购人员前往国外,订购安全货源。多管齐下,某连锁超市的蔬果供应量达到了平日里的10倍量,补货频率由每天2次增加到5次。
但对于一些小型商超,这个春节却没有一丝暖意。
和大型商超不同,多数小型商超再一次无情地败在了现金流和配套设施上,其生鲜摊位多为转租或联营,再加上供应链在疫情下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为确保成本,这些商超大都采用了涨价的方式希望能够平稳度过此次寒冬。
受多重因素影响,《商界》记者了解到,不少小型商超选择暂停营业,在疫情下的这场供应大考中,他们退出了艰难的厮杀。
有人说,2003年的非典疫情成就了阿里巴巴、京东等一批电商平台。17年后的今天,同样面临严峻疫情,飞速发展的新商业让人们在“毫无选择”下拥有更方便更省心的选择。
当下,不少消费者选择在手机上下单,通过线上平台来采购每天所需的生活物品,以此减少人与人接触的频次。下单后,快递小哥会将商品配送至小区门卫处,消费者只需下个楼走到指定地点自行提取。
一位外卖小哥在接受采访时说,大概从一周前开始,他从超市接到的日均订单量达到了40单,这一数字是以往的5倍之多。
来自苏宁易购的一组数据显示,其平台流量在春节期间同比增长超过50%,线上超市业务也呈现翻倍增长。其中推客销售额在春节期间同比增长迅猛,且超过1/3的下单客人是新用户。
技术和模式的升级为疫情下零售业大考提供了参考答案,但突如其来的考验却把更多毫无准备的传统超市考住了。
由于这场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没有足够人员调度,大量订单即便有货,也无法交付,平台往往显示“配送员已约满”。哪怕推迟到第二天,依然无配送人员。
这时,不少人开始憧憬“无人配送”服务:人在家中坐,“货”从天上来。我们趁势不禁要问,在类似肺炎疫情突发造成的困境之下,新零售业态酝酿多年的无人配送服务,会迎来大显身手的机会吗?
归根结底,一场新型肺炎疫情暴露了物流配送末端所存在的问题:诸如自动存取系统、自动拣货货架、自动化输送设备已经在仓储物流体系中广泛应用。但在“最后一公里”依然无法摆脱对人力的依赖,尽管智能快递柜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快递员的部分工作,可最后三百米的末梢环节还是技术尚未覆盖的空白地带。
17年前的非典爆发之时,被病毒围困的人们根本没有新零售这道选项。然而今天,当每个人的生活或多或少被全新消费方式改造和染指后,方兴未艾的平台们却在最后环节掉了链子。
一场真刀真枪的实战大考来了,它们是供应链协调、骑手配送,到商品价格控制,以及售后服务。此时,问题越突出,机遇也越大。
借用苏宁金融研究院的预测,新型肺炎可能是无人配送加速发展的契机。
潮水汹涌的时候,没一个人是孤岛。尤其是在当前的疫情之下,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行业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各行各业被迫形成一个风险共担的集合体。
零售业更是如此,它的产业链条繁杂,上下游延伸环节众多,分工明细,业内对协同要求比其他行业更高。因而面临疫情突发之势,与其说是对每个企业的考验,更是对一个行业求生、自救能力的综合测评。
一般来说,春节期间各大商超“年货大街”的商品属于热销,利润率相对民生类用品来说要高一些。但受疫情影响,超市面临清货压力——这部分商品能拆则拆,能促则促,不仅要与供应商紧密对接,做好商品的退换工作,还要和合作商们共同来制定新的促销计划。超市以此来降低库存占压,加快资金回笼。
在今年的特殊情况下,民生类的商品需求陡增,各大超市突然面临备货和调配压力。比较突出的是生鲜等品类的正常供应和配送。
记者采访了了解到,包括大润发、沃尔玛等多家大型连锁商超,均对商品结构进行紧急统筹调整,同时根据超市所在地周边的社区的不同消费喜好,有针对性地进行适配供给,“以生鲜民生类商品的营收来拉动弥补年货类商品的亏损。”某超市采购部相关人士接受采访时称,这非常考验超市运营管理层的应急处理能力。
此外,一些连锁超市针对今年的特殊情况,及时地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通过组织疫情监督小组等措施,确保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人员调度工作的顺利推进。
“越在关键时刻越要以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一位连锁商超的相关负责人告诉《商界》记者。今年春节,受疫情影响,年味儿硬生生地被病毒吞噬了,但总有逆行者为我们捍卫所剩无几的年味,奋斗在一线的超市工作者便是这样的存在。
一位工作在大润发超市的一线员工告诉记者,他们的营业时间为上午9点至晚上10点,基本和疫情前无太大变化。“超市每天管3顿饭,防护措施做得好,我愿意在一线坚守岗位,这不算什么。”
超市工作者冒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每天接触大量顾客,其中不乏潜在的病毒携带者;超市工作者在克服困难,尽全力保障商品供应,平抑物价,稳定市场。他们所有的努力坚守,都是保障市民民生需求、生活供给的细节。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相信零售业春天的脚步正在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