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银杏财经”(ID:yinxingcj),作者:蓝山,36氪经授权发布。
2010年春,在深圳五洲宾馆举行的IT领袖峰会上,BAT三家的大佬坐而论道。
当谈到云计算这个话题时,李彦宏直言这个东西是新瓶装旧酒,还说15年前Sun公司提出 “网络就是计算机”就是指云计算。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应用基于云计算的模式,但传统软件公司因为存在“左手打右手”的问题,想用云计算赚钱会比较累。
Robin之后,一向低调的Pony补充了几句话,他说“我觉得这个事可能你过几百年、一千年以后,到《阿凡达》那时确实有可能,但现在还是过于早了。”
语带嘲讽。
马云倒是旗帜鲜明地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他认为云计算是大势所趋,是阿里巴巴必须要实施的战略,是客户的需要,如果阿里不做,将来会死掉。
现在来看,大概技术出身的人对云计算这个概念先天不适。12年前,Oracle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甚至有过更为激烈的言论:“我完全搞不懂那帮家伙在说些什么,简直就是一派胡扯。云计算到底是指什么?”
只不过在四年后,腾讯悄悄创立了云平台,在以社交和游戏为重心的业务体系中,腾讯云更像是一个“连接器”,内部每个生态下各有一个云业务负责人。
腾讯云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没有统一的技术高管,也没有组织架构权限,更不可能得到TEG和MIG的全力支持。
成立二十多年的腾讯是同一批互联网公司里最稳定的那一个。
22岁的腾讯,组织架构只有过三次大的调整:
「第一次是在2005年,中国移动要求腾讯把移动QQ与他们的“亲儿子”飞信进行合并,并以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无线增值业务作为谈判筹码;
第二次是在3Q大战之后,企鹅遇到了公司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的舆论危机,一篇《狗日的腾讯》把他们送上了“互联网公敌”的针毡;
第三次是2018年,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用户超过10亿,比CNNIC公布的中国网民数量还要多,在游戏版号审批彻底按下暂停键的Q3,公司的游戏业务首次出现负增长,市值接近“腰斩”。」
于是,在当年9月的最后一天,一封署名“Pony、Martin &全体总办”的邮件送到了腾讯四万多名员工的邮箱。
在此之前的半个月,“总办”们才刚刚开过会,讨论“云到底是不是腾讯必须做的”,定下了重兵投入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路线。
过去二十年是互联网发展的黄金岁月,上网人数的增加、上网时间的增加和网上信息量的增加构成了所谓的“互联网人口红利”。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这是互联网扩张的数量型阶段,BAT都是这一波红利的受益者。
2018年,根据CNNIC公布的数据,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较2017年底提升3.8%,而十年前增长幅度是41.9%。当流量入口越来越固化,“流量变贵”成为一些互联网从业者的共识,以流量为主的平台纷纷进入短兵相接的存量发展阶段。
所以这两年巨头们的生态圈开始相互渗透,业务重合的范围也越来越多。
1997年《哈佛商业评论》的年会上,W. Chan Kim和Mauborgne第一次提出“蓝海理论”。相较于腥风血雨的“红海”,宁静祥和又充满生机的“蓝海”就像商业社会的一股清流,一下子就流进了人们的心坎里。
这一理论的忠实拥趸,大如三星、索尼和微软,小到各种各样的创业项目。
如果有办法躺着赚钱,谁又愿意苦哈哈的和别人拼刺刀呢。
这里要厘清一个观点。关于“消费互联网红利消失殆尽”这个说法,存在以偏概全的嫌疑,事实上,消耗殆尽的只是人口红利。产业数字化进程的红利,压根就还没开始释放,好比消费的数字化程度就很低,食品行业的电商化率只有5%左右。
这和腾讯“总办们”的判断完全一致:进入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To B业务至关重要,而云是产业数字化的基础。
马化腾在《给合作伙伴的一封信》中提到,腾讯将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他说腾讯要“拥抱产业互联网”很好理解,就是要To B,至于“扎根消费互联网”,大概就是他们说自己想做一家“科技+文化”公司。
蓝海就像未经开发的处女地,会涌入大批的拓荒者。然而就像表面平和的大海也会暗藏杀机一样,想要从蓝海市场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创新能力去创造一个新的增长曲线,实现自我生产的低成本和差异化。
2009年,一位年轻的女工程师敲下了“飞天”的第一行代码,“##Created at 2009-02-19 by Apsara.”
往后十一年,这行代码如同滚雪球一般越变越大,最终演变成了阿里云的核心产品。
但在2013年以前,阿里云一直是“集团内部最理想主义的公司”,王坚是公司内网上争议最多的学心理学的“骗子”。
是马云拍了板,才让内部创业不久的阿里小贷抱着“哪怕阿里金融成了炮灰,也要全力以赴支持阿里云”的决心。
5K难题攻克之后,阿里云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不久后,先后负责过“广点通”和腾讯开放平台的陈磊开始搭建腾讯云平台。按照全天候科技的报道,“陈磊着手腾讯云时,马化腾是真的不信的,他的一些提法到了高层更推不下去。他主张先做基础设施,做大规模、占领市场,但是SNG的负责人汤道生却主张利润优先。”
2014年11月,陈磊从腾讯离职,腾讯云交到邱跃鹏手中。
胡晓明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拿来主义盖不起高楼,只有自研的云才能走更远。”此后的发展验证了他的观点,世界上最大的三朵云AWS、Azure和阿里云都是自主研发的,直到今天,阿里云仍是他们中增长最快的那一个。
根据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计算报告,阿里云2015年的市场份额是31%,四年后,他们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达到43%。
这份榜单上,腾讯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2016年。当时腾讯云的市场份额排在中国电信之后,有7.34%,三年过去,他们的市场份额增加了4.86%,将将跨过12%。
在阿里,技术最好的成长路径就是,当一项技术的可行性得到验证之后,会迅速在各个业务部门间复用,并形成生态联动效应。
以淘宝直播背后的S265编码器为例,它可以把该项的成本费用压缩到一半,同样的技术,在钉钉是群直播会议,在阿里巴巴国际站是跨境贸易线上展会,在支付宝是理财直播。
ToC市场更像是丛林里的游击战,所以腾讯的赛马机制在整个互联网上半场无往而不利。ToB市场则不同,它更考验部门间的联合作战能力,从前期研发到中期测试再到后期销售,从前端应用到中层协同再到底层融通,是大规模的系统性作战。
众所周知,腾讯各部门间的“内耗”十分严重。
同样是To B的广告业务,腾讯既有“广点通”,又有“智汇推”,二者在整合之后形成的AWS,依旧没能交出一份让人满意的成绩单。
业内一直有一种声音是,腾讯没有To B基因,他们自己不是很认同这种说法,刘炽平还有过一次非常巧妙的回应,他说进化中的物种,很多基因都是后天演化而来的。
一年前,腾讯的首席战略官詹姆斯·米歇尔在财报会议上说道,过去十年企业主要投资高质量的内容资产,诸如游戏开发商、电视剧制作公司、文学和音乐,未来他们会加大在前沿领域的投资,比如企业软件、金融科技、教育科技和健康等。
腾讯将之称作是“产业生态投资”。
有一点需要说明,我们常说的“生态”,是指统一整体中,各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良性循环状态。在厘清了这个概念之后,再来看腾讯投资,无论是京东、拼多多还是美团,都没能补全它自身在对应业务方面的短板。
ABC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一般是结合在一起来谈的,可即使在腾讯“930变革”之后,新成立的技术委员会和原有的TEG之间如何协调也依然是个问题。
去年,腾讯AI Lab和优图实验室的负责人从腾讯出走。
十一年过去,王坚早已成为阿里云的精神领袖,可腾讯在张志东离开之后,连CTO都没定下来。
“连接一切”是腾讯云推出不久就被重提的准则和目标。
后来可能他们意识到了什么,在2017年的时候把它改成了“智慧连接”,又有了要做行业“数字化助手”和“商业增长伙伴”的提法。
回顾B端发展历程,会发现大洋彼岸T2B2C集中应用于零售行业。仔细研究腾讯的组织架构,会发现他们为了做好To B业务,还是做过功课的,智慧零售就和教育、医疗、安全以及LBS一起,被划归到CISG门下。
腾讯智慧零售的战绩如何自不必多言,今年6月,他们迎来了自己新的负责人,原腾讯影业高级副总裁陈菲,而她的上级是主管AMS(广告营销服务线)的林璟骅。
提到零售,不可避免地要谈一谈阿里。根据他们最新的财报,包括天猫超市、盒马、进口直营和银泰等线下商超在内的新零售业务,在核心零售商业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并保持着80%以上的高速增长;淘宝直播也在红人直播之外,逐渐为商家挖掘新的生意增量。
在整个淘宝直播的大盘里,商家自播带来的GMV占到60%以上。
中国的T2B2C来得比美国要晚一些,却有着烈火燎原般的演进路线。除了零售行业以外,国内金融、交通、医疗等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均有所建树,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移动支付早就传遍了国内的大街小巷,大洋对岸却还在刷信用卡。
既然如此,零售之外,腾讯的To B还应该有戏才是。
《腾讯野战军这一年》中提到过一个细节,“组织架构调整之后,To B业务在(腾讯)内部形成共识,To G又是首当其冲,基层打个招呼就搞定。”
WeCity业务就是最好的证明,腾讯在打造To B标杆的时候,首先是连接广东省政府服务和普通市民的“粤省事”,其次就是和云南人民政府联合打造的“一部手机游云南”。
倒不是说腾讯除了To G没有其他的To B业务,只是比起阿里,他们显得逊色许多。
根据IDC的报告,阿里云在中国的金融云和工业云市场都是第一,他们服务了60%的保险企业、50%的证券公司,以及数百家银行客户。在工业公有云基础设施市场,阿里云的份额达到37.3%。
对阿里来说,To B、To C一直是他们企业发展的双引擎。从2009前开始,他们写下第一行“飞天”代码的初衷就是为了承载双十一流量的峰值,后来有了ET城市大脑和“飞天2.0”,现在又有了“云钉一体”,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降低企业数字化的门槛。
在企业服务端,阿里既有针对电商平台新品牌孵化的“双百计划”,也有往制造业纵深方向延伸的“超级工厂”和“百亿产区”。
而腾讯的To B口号喊得响亮,行动上总差了那么点意思。一个有些讽刺的事情是,在IDC的报告中,中国的数字政府大数据市场,只有阿里的市场份额超过了10%。
钉钉出生半年前,企业微信就面世了。
克制可能是写进微信基因里的东西。企业微信一开始只能支持企业通讯录和公费电话这样的沟通功能,管理功能也只有最基础的公告和考勤,就连“客户群”这样功能,一开始也只微信企业号的管理员才能用。
可IM工具和OA系统是完全不同的两套逻辑。
To B的重点是以数据的高速流动性提升企业效率,在实现业务增值的同时,提高平台自身的能力,如果没有则证伪。21年来,阿里巴巴搭建了包括交易、支付、物流、金融等在内的商业基础设施,并基于此形成一套服务于企业数字化的商业操作系统。
2015年,阿里提出“中台”战略。通过中台建设,整个阿里成为循环良好的生态系统,如今,这种能力正在一步步转化为连接C端和B端的优势。
在这之后,“中台”几乎成为所有To B企业都绕不开的关键词,只是提法各有不同。
目前来看,似乎还是阿里离腾讯的产业互联网梦想,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