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联商超市家”(ID:chaoshirenzhijia),作者周勇(联商高级顾问团主任)。36氪经授权转载。
日本人会把便利店当做早餐首选店,但中国人不会。中国人的传统早餐地域差异很大,都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消费习惯。如上海人喜欢吃泡饭,那是因为上班赶时间,用开水泡冷饭,这样的早餐特别快捷。如果有闲暇时间,就会去买大饼油条豆浆。
如今消费升级了,城市消费者越来越能够适应:面包+牛奶,或煎饼+豆奶的快捷早餐。只有部分上班族会在上班途中在便利店购买早餐,一般消费者很少会把便利店当做早餐的首选店铺。这与便利店餐食品种少、味道不佳有关,更与路边餐饮店多、餐饮习惯有关。如果便利店能成为早餐首选,业绩就会有大幅度提升。
便利店的自有品牌商品主要集中在即食品,中国便利店所销售的即食品大部分由供应商提供,商品缺乏差异化。日本从1970年引进7-11便利店开始,就致力于研发即食品,建立了自己的盒饭工厂,后来又去收购整合供应链,便利店成了“自制型零售业”。
我国80%的便利公司自由品牌占比还不到10%,但日本便利店自有品牌单品占比达到30-40%。差距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研发;二是经营规模不大,不利于开发自有品牌。
罗森中国董事副总裁、上海罗森董事总经理张晟对我说:“自有品牌是味精,品牌商品是盐,盐和味精的比例错了就不是菜了。罗森自有品牌占比是35%,包括盒饭、甜品等等。”这是体现便利店差异化的重要手段。
日本便利店的服务项目之多,去过日本的人都深有感触。日本老年化十分严重,65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还多,很多零售公司都建立了独身老人问候联系制度。有些便利店还在店铺内设立了可以让老人聚会的专区。为了方便老年人生活,便利店被允许开进公寓群里面,为老人提供打扫房间、维修家电等服务。
日本便利店中甚至还增添了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如证件办理、公正等。我国便利店的服务项目仍然以传统项目为主,这些项目很大部分都受到了电商冲击,但新的服务项目因各种政策限制与城管限制,未能做起来。
如老年人叫车服务、便利店安置除颤器等。便利店是一个跨界经营的零售业态,随着新的服务项目的增加,尤其是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便利店的传统服务项目在分流,新增服务项目才能将便利店转型为社区生活服务站。便利店未来将变为“服务站”,为多种服务项目“背书”。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2018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日本7-11、全家、罗森三家便利公司的加盟店占比都超过了95%,中国便利店的加盟店占比仅为40%强,在样本企业中,加盟占比超过50%与没有发展加盟的企业占比大致都是三成。
实际上,很多企业一开始致力于发展直营店铺,规模稍大的时候做委托加盟或特许加盟,出现不可控现象以后又回到了直营连锁。连锁模式的变化也导致经营规模的波动。经营便利店,靠总部一个积极性肯定没有希望,便利店的根本出路是要通过加盟发挥总部与门店的两个积极性,但总部不是“警察局”,更不是“税务局”,应该是提供服务的机构,只有让加盟店赚钱,总部才能赚钱。特许加盟占比较低也反映了中国便利店在经营模式与标准化营运管理方面还有待提高。
我国有三个外部环境制约了便利店经营业绩的提升:
一是餐饮店多,加上各种零售业态都在增加“堂吃与外卖”的业务,这对以“即食品中食”为特征的便利店而言是很大的分流;
二是网购销售额仍保持较快增长,对便利店也构成分流,2018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5.4%,占社零总额的比重达到18.4%,较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
三是夫妻店是便利店的60倍,全国连锁便利店仅10万多家,而小型的夫妻杂货店有600多万家。很多小店看起来有点“杂乱”,但居民喜欢,用工少,开支少,反倒是盈利的。
日本过去也有很多小店,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利店快速成长,不仅夫妻店转为品牌便利店的加盟店,就连便利店的供应商也开始加盟品牌便利店。中国台湾,原来也有30多万家夫妻店,但后来由于品牌便利店的发展,小夫妻店大部分都消失了。中国大陆可能也会出现这种状况,但变化是渐进的,速度是缓慢的。
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经营模式的多样化,现在国内甚至把社区生鲜店也归之于便利店,各地发展便利店的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国际上最典型便利店就两种:加油站便利店与城市型便利店,分别属于石油系与杂货店系。日本便利店应该是属于城市型便利店。
二是加盟模式,一般分为单店的直接加盟与区域授权两种模式,如罗森在武汉、北京、南京等地就分别实施了区域授权模式。中国地域辽阔,便利店潜在市场很大,区域授权模式以后会越来越成为主流模式。
三是规模扩张模式,日本三家便利店公司不仅完成了横向整合,纵向供应链整合也基本完成。我国便利店仍然处于“区域割据”的格局,未来形成主导的全国品牌便利公司,可能会更多地实施收购兼并的方式。
我国便利店按照10万家门店、年销售额1900亿元计算,每家店日均销售额仅为5200多元,与日本相比,单店业绩差距4到5倍。便利店销售的社零占比仅为0.52%。便利店较为发达的上海市,便利店销售额的社零占比也仅为1%强。在日本,2008年便利店销售额已经超过了百货公司全行业销售额。如果按照2000人一家便利店计算(日本标准),我国便利店的预期总规模为70万家。
但从现状来看,即使在便利店比较发达的上海,目前约6000人一家便利店。根据这两个数据,我国便利店无论业绩提升还是规模扩张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业界也有不少人并不看好便利店,这包括盒马鲜生的侯毅、生鲜传奇的王卫。
阿里巴巴盒马事业群总裁侯毅说:“本人一直不看好便利店,现在是钱多人傻的时代,出售是最好的选择;未来,利用新技术和新的餐饮设备,中央工厂能力,一定会创造出很好体验的早餐解决方案。”如果超市或到家服务能创造出很好的早餐解决方案,便利店也许就更难做了。
从量上来说,我国未来有几十万家便利店的发展空间,但由于早餐、快餐、外卖的分流以及政府对便利店餐饮供应的管制比较严格,便利店中食发展存在很多局限性。我国便利店的发展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生鲜型与社区型便利店值得关注,无人便利店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我国便利店品牌集中度不够,未来将通过整合出现全国性的便利公司,通过区域特许或收购兼并的方式,发挥总部与门店两个积极性。
随着老龄化加剧,便利店的社会功能需要重新定义,如便利店+药店,便利店+美妆等。从便利店经营业绩的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便利店业绩提升还有很大空间。像风一样快速发展起来火极一时的便利店,2018年下半年至今,不断传出关店、倒闭、转让的消息,这让人再次认识到:便利店并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