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之琰
编辑丨洪鹄
5月18日下午,辰海资本首次CEO峰会在上海举行。会上,40余家辰海资本被投公司的创始人和行业合作伙伴齐聚,以圆桌论坛的形式,分享了潮流文化、内容平台、文娱产业链跨界合作等热门议题。
“2018年是平台上市的大年,2019年将会是内容制作公司上市的大年。”辰海资本合伙人陈悦天在主旨演讲中提出,内容产业的价值投资逻辑为“持续性+规模化”,而内容提供商实现持续、规模有三种路径:形成内容品牌,集聚用户并构成社群、社区,发展成有足够优质内容的平台。
峰会结束后,辰海资本将向被投企业发起成立“辰海联盟”,加深文娱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合作。
辰海资本合伙人从左至右分别为:陈尘、王维玮、陈悦天
“共生环境下,内容与平台的竞争与博弈”圆桌讨论
辰海资本成立于2015年8月,由来自景林资产、华映资本和创新工场的陈尘、王维玮和陈悦天共同创办。2017年6月,辰海资本与猫眼电影宣布成立妙基金(辰海二期),专注文泛娱消费领域投资,已投项目包括熊猫TV、创客星球、时间海、麦锐娱乐、亭东影业、原际画、微念科技、三感、岩脉、淘粉吧、人人视频等近四十个项目。
专注文娱、消费领域投资的辰海资本将投资逻辑具体为“内容、平台和消费”三个部分。陈尘告诉36氪记者,三者之间并不割裂,而是存在以文娱内容为核心的递进逻辑:
投内容,尤其是指能够工业化产出的内容,包括能持续产生IP、艺人、文学、动漫、影视等内容的文娱企业;进而,投资呈现不同类型内容的“泛文娱”垂直细分平台;再进一步,则是在“泛文娱”之上,“寻找更高的天花板”,投资能利用好万亿级别的内容市场和高质量用户的新消费项目。
峰会前,辰海资本创始合伙人陈尘接受了36氪的专访,谈及此次成立“辰海联盟”的原因,以及对于未来文娱投资新趋势的判断。
要点包括:
成立“辰海联盟”是希望探索少数股权投资人来影响整个生态构成的可能性,改变以往中心化的产业生态。
互联网公司未来的攻城略地会进一步加剧,战斗力不够的公司就会死。
不会再有纯粹的传媒集团,只会有传媒互联网集团,或者就是互联网集团。
对于股权投资人来说,纯粹的单个综艺、电视剧、电影纯内容企业的吸引力会越来越下降,必须纵向或者横向衍生。没有纯粹的内容,也没有纯粹的平台。
创立新基金最关键的是存活,是不能踏错赛道。
以下为对话——
36氪:此次CEO峰会后还成立的“辰海联盟”,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陈尘:新的基金有新的文化。从短期来看,辰海想要去创新的这种文化,是注重投后公司间的协同。但在以前,这种协同更多是由占股权比较大的股东、投资人来掌控的。但我们希望探索一种,小股东来影响整个行业合作的可能性,作为少数股权投资人来影响整个行业生态的构成。
36氪:要形成一个生态,辰海资本的声量足够大吗?
陈尘:第一,要挑到适合合作,有同样理念的企业;第二,这些人都是基于理性考虑的,有了小范围的成功合作,就会带来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的合作。作为投资人,我们只是作为发起方和催化剂,最后企业间能不能产生化学反应,就要看他们互相之间具体做法了。
36氪:目前被投公司间合作较为成功案例是哪一个?
陈尘:前段时间我们投资的人人视频上美剧《天赋异禀》的“北极星小姐姐”火了。对于人人视频而言,他们在平台上播放了美剧的花絮,并找到“北极星小姐姐”做了个访谈,也就差不多了。但正好被我们另一家被投公司看到了,他们是好莱坞回国的团队,做新兴网剧和跨境艺人经纪。“北极星小姐姐”在国外也不算特别红,这个团队就顺势把她签了下来。但要继续让她红下去,需要社会化媒体的支持,就又找了我们另一家被投微念科技。他们是通过短视频孵化KOL,并延伸到消费品牌的MCN(Multi-Channel Network)公司。现在“北极星小姐姐”在中国的活动都是由我们这两家被投合作在做。后来她拍网剧,不管是服装赞助,还是需要艺人,也是在我们被投公司中能找到合适的资源,三五家公司一起来合作的。
36氪:但相比PE的产业链整合能力,辰海还是比较聚焦早期,能把这件事做好吗?
陈尘:虽然因为基金的阶段和规模限制,我们投资的项目主要集中在A轮前后,但在这个轮次我们在文娱行业各个细分领域的横向布局我们是很广的,纵向来说,我们从内容、平台到消费都投,也很深。我相信,未来也不会存在纯粹的只投狭义文娱行业的基金。
另一方面,原本这个协同合作的诉求也是从被投企业最先诞生的,这一次CEO峰会是我们强化被投企业间协同的一个信号,也是一个真正的开始。
36氪:成立这些年,辰海资本形成了独特的文娱投资方法论了吗?
陈尘:其实,无所谓文娱、消费,或者互联网、B2B,所有的投资都是看到本质和终局。
相对其他领域,投资文娱行业的壁垒是,要求投资人对内容产品有特别深的洞见。这个东西反而不是靠系统理论知识能达到的,也是无法在短期内习得的。文娱真的就是要你长期对某些细分文娱领域有热爱,做长期的用户研究,甚至作为圈内人长期和从业者互动。
也有其他知名的投资机构也有文娱类投资,但他们切入项目的阶段往往会比我们晚一些。我们几个合伙人对文娱内容产品有持续的深度研究和行业核心资源,可以做到提早切入。
36氪:举个例子。
陈尘:比如我们去年底投资了机器人竞技格斗综艺《铁甲雄心》的制作团队创客星球。之前也有机器人格斗类的赛事或者传统中国武术类格斗的综艺节目拿到投资,但都不是我们最理想中的标的。我们对于竞技类项目的理解是:既要有公平性对抗性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时要满足国内政策上监管的要求。显然,机器人格斗是合适的竞技类内容,也是全新的赛事IP。
《铁甲雄心》如果由一个纯综艺不懂线下相关竞技赛事的人来做不行,由纯赛事的人来做,不懂综艺呈现也不行。我认识创客星球创始人茹晨已经有超过5年了,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在央视和一财做财经、科技类的节目。几年前见他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研究国外的机器人格斗赛事。直到有一天,他说他要做《铁甲雄心》了,综艺制作和线下赛事的平衡点就有了。同时,他们把商业模式升级成“科技类竞技赛事+综艺节目+衍生品”,我们觉得,这个想象空间也很大,国内没有一个比他们更适合的团队了。
36氪:比别人更早发现有潜力的文娱项目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陈尘:没有方法,但凡有方法就有规律,一有规律我会别人也会。如果一定要说一种方法,就是付出时间,十年如一日地对某种产品、某个内容的热爱。团队如果都是如此,就会产生肌肉记忆,在看到一些项目的时候,自然就会知道是好的。
当然,有部分判断是根据数据来的,这个我们也会有。但数据是后验的,不是先验的。先验的东西真的只能靠经验和know how。
36氪:经验的失败率不会更高吗?
陈尘:这需要投资人去判断,容错率和未来的回报是否可匹配。经验和数据以及逻辑不是排斥,是加成作用。
36氪:文娱公司拿到辰海的钱,与拿别家机构钱,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陈尘:坦率地讲,很多时候钱的价值是一样的,不能忽悠别人拿到我们钱就怎样怎样。但有一点好处,我们三个合伙人和整个团队都比较年轻,对于年轻创业者来说,他们的逻辑、文化、创业观、价值观我们是感同身受的。我们更能感知、沟通起来也更加方便。
另一方面是基于产业链的投资逻辑,我们也想通过这次的CEO峰会传达辰海看重产业上下游合作的理念。下半年,我们会把被投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再去加强,拿到辰海的钱,会是一种协同的共赢。
36氪:辰海资本二期是与猫眼影业进行合作,主要的合作形式是怎样的?
陈尘:首先,猫眼与辰海之间的合作即开放又有深度,没有墙,没有必须的独占和合作。有一部分我们会联合一起投,大部分泛文娱项目由辰海主投,猫眼参与决策与投后增值服务。其次,猫眼的的产业资源也能与辰海已投资项目提供增值服务,实现双赢。
36氪:产业与资本结合会是未来新基金成立的一种趋势吗?
陈尘:不一定,要真能一加一大于二。比如迪士尼并购漫威,这不仅让漫威重生,也续写了迪士尼后20-30年的辉煌。这就是双赢。但也有些并购是毁灭价值的,把你并了,你就销声匿迹,这是为了垄断而并购。但就文娱行业来说,行业之间的并购整合一定会是一个很大的趋势。对于新的资本来说,逻辑也是一样的,要互相创造价值。
36氪:文娱行业投资未来的趋势会是怎样的?
陈尘:我觉得,原本没有纯粹的内容,也没有纯粹的平台。对于股权投资人来说,纯粹的单个综艺、电视剧、电影的吸引力会越来越下降。股权类投资最不看好的就是项目制的公司,不确定性太强了。
再以《铁甲雄心》团队举例,他们已经开始了纵向和横向的双重扩张。纵向,在综艺本身之外,还基本全部拿下了赛事资源,并开始制作机器人相关的各类衍生品;横向,他们已经开始在国内做国外最火的无人机大赛,以及其他与科技相关的竞技比赛,把科技这一内容来源的大类纳入团队视野。那《铁甲雄心》这个团队就不再是纯粹的综艺内容创造者,而变成了一个与客机相关的“内容+比赛+衍生品+科技类文化”的文化消费公司。
36氪:文娱创业的边界在不断扩大,是吗?
陈尘:对,从大环境上来说也是如此。
以前,像迪士尼这样的传媒集团有明确的“从头部内容制作到线下销售衍生品”的格局。但现在,传媒集团已经不是单纯的传媒集团,而是传媒互联网集团,或者就是互联网集团。
国外,亚马逊是做线上零售渠道的,现在开始切线下网络,切文娱内容;Netflix原来是个影视内容的分发平台,现在反向切制作、切IP投资。在国内,对于腾讯、阿里这样的巨头而言,文娱内容只是他们其中的一个CP(注:内容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这些做平台的互联网巨头在向两边延伸,一边是在不断购买、制作文娱内容,另一边拓展商品品牌、线下销售渠道,这些最终会形成协同。
36氪:如果这些公司都在向外延伸,尽早攻城略地就变得很重要了。
陈尘:没错,未来不能打的互联网公司就会死。美团做出行就是一个例子,因为晚一年这个机会可能就没有了,拓宽边界的机会就会消失。
倒推到文娱行业,我认为,内容公司的投资价值在慢慢变低,内容产品的制作公司必须在一个生态环境里面生存。另一边,也不会再有单纯的平台公司。单纯的平台公司会管道化,利润变得巨薄。只有做到既有内容黏住用户,又有平台大规模地做分发,才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就像腾讯从纯社交工具的QQ,到有订阅号、朋友圈、小程序的微信生态圈。所以,未来不会有纯粹的平台和产品,在这两个层面上一定会有进一步的发展与融合。
36氪:文娱投资未来的挑战是什么?
陈尘:资本与行业的不对称发展。从行业本身发展来看,已经到一个井喷口了。最近与文娱相关的上市与拟上市的独角兽项目有十几个,没有上市的快手、今日头条也都到了可以上市体量。机会特别多,今年很明显的是互联网上的内容远比电视上的有影响力,比如中国有嘻哈、创造101、铁甲雄心都引爆了很多的话题。但在舆论和部分资本层面,对于文娱行业并没有那么友好,市场上资本运作和监管有一定限制,尤其是A股比较严格。现在肯定不是最好的时候,但对于这个行业的投资人来讲,反而是进场的最佳时机。
36氪:你最近看好的文娱新机会是什么?
陈尘:潮流文化会很有机会。我们可能是最专业的文娱基金之一,但一定是当下研究潮流文化和消费的最专业的基金,没有之一。
比如,我们去观察嘻哈和街舞在美国和中国是如何流行开的,以及宅文化在日本是如何从亚文化走向主流文化的。我们发现,亚文化向潮流文化转变,首先需要经过主流媒介传播,以前是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体,现在则是互联网;其次要重塑亚文化的价值观,不管是美国漫威漫画的价值观,还是日本AKB小众剧场里的价值观,都经历过过主流化的修正,贴合最主流人群的价值观;最后需要沉淀一段时间积累规模化,并由一个具体事件引爆,日本宅文化的引爆事件就是电车男的走红。
近期,我们已经从潮流文化的内容,比如街舞、说唱、机甲、音乐,到相关的消费品牌、渠道平台在做全产业链布局。并且,已经锁定了这个行业里面很多核心的企业和创业者,未来一两年将会让市场和行业看到辰海的成果。
36氪:对比创立辰海资本时的目标,你觉得做得如何?
陈尘:2015年刚出来做基金,存活是第一要务的。
36氪:仅仅是存活吗?
陈尘:对。因为我们几个合伙人在FA,VC、PE,二级市场,企业都有过相关从业经验,真有机会延伸和规模化,我反而不担心,因为我知道如何去做。但对我来说,从2015年开始的2-3年,自己的第一个小目标是存活下来,让辰海的团队、LP资源、投资业绩都稳定下来,只有建立了自身的根据地才能有长远的发展
36氪:你算是2014年左右兴起的VC2.0浪潮里的一个。新基金持续建立对整个行业有怎样的改变?
陈尘:新生代基金好好做事还行,对行业会是注入新鲜血液的、正向的影响。但是你去看基金从业协会披露的数量,超过万家,好好做事的新生代基金可能连个零头都算不上。我只能知道其中的几十到一百家的情况,但剩下的大几千家,我就真的不知道什么情况了。
36氪:他们会对辰海的投资产生影响吗?
陈尘:会。第一,就是稀释了资金,资金肯定希望能在最好的投资人手上,基金多了分流了资金和资源。第二,是估值的虚高。好的项目估值高也就认了,比如一个估值一亿的项目融了两亿,这是收益率高低的问题。但现在,一个赛道里,A项目很好,B项目没那么好,甚至很差,但因为在同一跑道上,B项目的估值也很高,A项目就会寻求更高的估值。这就超出自身价值了,整个行业乱掉了。这种现象很普遍。
36氪:也会影响到募资吗?
陈尘:募资对于大多数新生代基金都是一个挑战。整个团队从一个大机构出来成立新基金是最好募资的,对于LP来说,对于团队的稳定性会有很大的信心。而像我们这样后期组建,LP需要一段时间来观察团队运做情况。总的来说,我们募资不算一帆风顺,但也没出过太多的问题。
36氪:从一个纯粹的投资人到机构管理者,角色变了,你改变最大的是什么?
陈尘:以前会就投资项目考虑很多,现在考虑更多基金的战略,细节会少一些。以前像是打仗时候的先锋,而现在有点像元帅。考虑的事情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最后要赢,有时候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所以现在会更多地从大格局考虑,单个项目投不投不是关键,关键是不能踏错赛道。
36氪:什么是会踏空的赛道?
陈尘:比如消费是我们投资的一个重要链条,但对于新零售我们就在战略上放弃了,有好的项目,技术改造品牌的,会关注,重资本、渠道扩张的新零售项目,不是我们的重点。过去两年,共享单车、无人便利店、自动货架的企业都是重资产模式的公司,资本对企业起了决定性的左右,并且普遍投资回报率都不高且成功概率低,不适合我们这种规模较小的中早期基金做战略布局式的下注。
36氪:辰海资本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陈尘:产业加投资。产业层面,我们更加关注年轻人的文化和消费。文娱也好,互联网也好,消费也好,怎么定义都可以,因为后BAT时代,流量红利枯竭,文娱内容是流量的载体,to C互联网即文娱互联网,其中很多理念是共通的,文娱只是辰海众多标签中的一个,而辰海的边界远不止于此。此外,还会在产业内部做更加深入的探索跟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