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危险源于未知,但乐趣也缘于未知。张浩则痴迷于这种未知。早早财务自由,在教育领域有10年经验,还有与生俱来口吐莲花的本事。张浩的故事告诉我们,创业路上“同一起跑线”的说法,也许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精瘦,个子不高,语速极快,待人彬彬有礼。但话题一开始,谦和收起,张浩很快显出自己“疯狂”和凌厉的一面。
和许多天天动辄必言焦虑的创业者不同,张浩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很满意:对于自己和将要做的事情,他“想得清楚,看得明白”。
这个“事情”,说的是自己的O2O创业项目“疯狂老师”。在厮杀激烈的互联网教育领域,张浩提交的成绩单算是漂亮,自2014年12月底上线,半年多完成5次融资,估计从最开始的1000万美元一跃升至2亿美元。平台课耗金额在8月份突破亿元大关,老师月平均收入27956元,前30%的教师平均收入75423元(不包含平台补贴)。目前月课耗金额维持在亿元左右,远超同类产品。
不过对于张浩来说这只是个开始,“不要几年,疯狂老师肯定能做到百亿美金,吹过的牛逼,我负责到底。”
一
张浩很乐于向外界展示自己“爱折腾”的标签,他将人生至此的四个阶段总结为四次有意“失控”。
一是大学时期的跨专业考研,2001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读大三的张浩选修了企业管理的课,这意外的一课让张浩觉得自己和化学元素周期表缘分已尽,他“主动放弃保研机会,选择跨专业考研”。
张浩尽力让自己的叙述显出一份悲壮感,当时他所在的班级是基地班,六七成的同学可以自动保研,每天睡到自然醒,和同学踢踢球打打游戏,“像猪一样开心”。
张浩满脑子都是企业管理,以及未来成就一番大事业的自己。所以开始起早贪黑泡图书馆,开始自学完全不相干的课程,”像狗一样狼狈。“
结果头一年考研,失败了。厦门大学有个小湖,张浩在那儿呆坐了一下午,做企业就是自己的梦想,继续考。
第二年终于如愿,但是到了研二,他又呆不住了。在否定了毕业后进入名企当职员的人生模式后,他选择了创业。
这是他的第二次“失控”。
出身教育世家,又有长期做家教的经历,张浩把自己的创业方向定在教育领域。十年过去,他一手建立的“快乐学习”是东南地区最大的K12课外补习机构,没怎么费力,他轻轻松松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10万,100万,1000万。
但生活一旦可控,张浩又呆不住了。
二
2009年,张浩决定前往上海开拓业务。他老家安徽,厦门也是相对安逸的城市,将人生第三站选在上海,因为“未知才让我兴奋”。
财富积累的很快,很快到了他“hold不住”的地步。他在静安区买了豪宅,请了保姆,开上了保时捷Panamera,结识了一群富二代官二代的朋友。
他把自己当时的办公室打造的近乎“奢靡”,尽可能地活成一幅成功人士的样子。
故事到这里有了转折,物极必反、万事皆顺遂之后,张浩自言掉进了人生的黑洞。
灯红酒绿、听起来让人羡慕异常的日子并没有让他获得持续的快乐。
很快,那种“别人看不起自己,自己也看不起别人”的日子让他感到了茫然。“什么都有了,生活的意义却没了”。
找不到生活的乐趣,自我否定随之而来。张浩说,2012年,持续低落的情绪进入了崩溃边缘,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不想说话,不想见人,几乎切断了一切社交活动。
上海的房子在32楼,被失眠折磨得痛不欲生的夜晚,他就在窗户边徘徊,想象着把自己融化进夜色一了百了。
之后,张浩去了一次南极。折腾得实在无处可去了,他暂停了上海的事务,回到老家合肥。
事业起步的时候,张浩一直在“快乐学习”的讲台上给孩子们上课。阔别几年,他重新回到讲台。
也是奇怪,之前糟糕的情绪随着和孩子、家长们的沟通渐渐消解。彼时移动互联正热,互联网+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对每天琢磨人生意义也琢磨不明白的张浩来说,那时愈发热烈互联网创业的浪潮让他新世界的光。
三
来到正题。
铺垫良久,用张浩的话说,选择创业是截至目前最狠的一次“失控”。深耕十年,他创办的快乐学习已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旗下全职老师1200多人,2014年净利润4000万。
开始只想小打小闹:在团队里找几个人,给他们1000万,三年后能成就成不成拉倒。
一次跟酷六创始人李善友聊天,李否定了他的想法,“简直扯淡,必死无疑”。李善友的建议是净身出户,放手创业,“只有这条路才能活下来”。
做了十年传统培训机构,张浩非常理解其中的门道,他的自信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教育业的了解。
在课外培训领域,新东方、快乐学习都像一个巨人一样矗立在家长和老师之间,这个机构扮演着组织者,是个黑盒子,经过机构,价值分配就从100块变成老师手上的30块。
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透明和去中介,“Uber和滴滴做到了,我为什么不能?”2013年,张浩去了次硅谷,有天躺在宾馆床上看《浪潮之巅》,里面说“对于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来说,最幸运的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赶上一波大潮。”
张浩坚信O2O模式是教育的未来,由机构垄断和盘剥教师的旧时代必将结束。
2014年,张浩对快乐学习宣布,将自己70%的股份送给团队,他要去创立一个新品牌,叫疯狂老师,“疯狂老师的任务就是干死快乐学习”。
四
关于市场和商业价值,张浩脑海中的画面是,将“疯狂老师”打造成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有一百万老师,他们在上面经营自品牌,另外一端有四千万家庭,和这一百万老师自由连接。
四千万家庭是什么概念?
• 中国大概2亿中小学生,也就是占到中国中小学家长的20%。
• 如果一个家庭花五千块钱,这个平台一年能产生两千亿交易额
• 而这个交易额只占到整个用户群体的20%的市场份额。
今年5月28号,张浩把自己脑海中的这幅画面讲给了马化腾听,6月11号,“疯狂老师”对外宣布获得腾讯2000万美元投资。腾讯曾在决定注资时评价疯狂老师,只有疯狂老师真正想透了教育O2O是什么,该怎么干。
仅一个多月之后,再完成2400万美元B+轮融资。仅用了半年多一点的时间,“疯狂老师”获得五轮融资,估值从最初的一千万人民币涨到2亿美元。
在教育行业里摸爬,除了谈商业价值,张浩也分外喜欢分享几杯有关情怀的鸡汤。
本质上,张浩是互联网行业的门外汉,通过自己在传统行业的积累加上互联网的东西,张浩断言此路不通。他需要的是真正懂得互联网行业的人,然后以之为底层逻辑,外延自己对传统行业的认知。
他找到了PPTV的创始人姚欣,跟他谈情怀:
当下中国有这么多的教育问题,我不知道怎么解决,但是我会做一件事情,让最优秀的人当老师。因为教育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最优秀的人不愿意当老师。薪资的结构可以改变人才结构。这就是我们为中国教育所做的最大贡献。
姚欣和张浩都有两个孩子,张浩对姚欣说,“说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最终的受益者是我们的孩子,这样的事情你不做你还是人吗?”
没有意外,姚欣成了张浩的合作拍档。对于创业者难寻合伙人,张浩的总结是,用巨大的梦想和巨大的利益,你可以撬动地球上任何一个人。
五
张浩深知在创业圈子眼球效应意味着什么,得意于天生的演讲能力给他带来的便利,他能驾轻就熟地从过往的人生经历中提炼出些金句来,“你拥有的正在束缚你”、“一旦生活变得平稳,就意味着你个人的成长变的缓慢甚至停止了“、如果你一眼就能看到你十年后的生活你不感觉悲哀么?”
“疯狂老师”将自己的商业核心定位为老师,而且是30%的好老师,在张浩的设计里,好老师就等同于生源,好老师强强组合,就等同于源源不断的生源。
传统培训机构开拓市场,需要开分校,培养师资队伍,要有很长的时间培育市场。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
到了某一城市,张浩通常会亲力亲为做宣讲,没有人比他更合适做这个工作。对目标所有培训机构喊话,各位老师,抱歉我们来晚了,你们解放了,不用再受机构的盘剥,你们劳动力换来100块钱只拿30的时代过去了。
高薪是“疯狂老师”的第一张牌。因为免去了机构这个黑盒子,“疯狂老师”号称平台老师的平均收入至少比机构老师多三倍。同时鼓励老师成立工作室和合作社模式,月入几十万的神话也不断被爆出。
家族里有十几位老师,张浩很反感拿奉献精神给老师群体道德绑架,老师为什么不能高薪?什么时代了还说什么春蚕到死丝方尽?高收入是对老师最基本的尊重。
他还组织平台上的老师去了一次硅谷,明年还计划带领优秀老师去欧洲游学。张浩有商人天生精明的一面,这种方式既赚足眼球,也开阔了老师们的眼界,在O2O领域大打补贴牌的同时,此举还节约了不少成本。
教师的圈子非常封闭,一系列组合拳后,消息很快传开了。张浩手机上经常收到老师们满怀崇拜的信息,在长沙宣讲时,当地一位老师发微信给他,“我感觉老师这个群体的大时代真的到来了。”
教育部早有规定,禁止公立学校教师有偿补课,不少公立学校的老师碍于身份,咨询怎么加入疯狂老师。目前的处理方式是,在平台上会隐去老师的具体姓名和任职学校,暗渡陈仓。
11月6号,曾因“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走红的教师顾少强入驻“疯狂老师”,也让舆论一时哗然。
正是这些暗流涌动,让张浩嗅到了风雨欲来的味道,张浩很有信心,在与传统培训机构甚至是公立学校争夺老师的过程中,自己一定是最终的胜利者。
六
然而O2O教育领域向来纷争不断。
首先是质疑最多的“看上去很美”,在好老师成为全行业短板的情况下,理想模式大家都懂,但市场的养成却需要时间。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攻城略地的同时,“疯狂老师”伴随着不少争议。
先是有新闻爆出“疯狂老师”中有招不到学生的老师上街发传单,再之后“疯狂老师“取消底薪也引发不少担忧,更有评论者指出,教育商品化、教师商品化,必然导致教师费劲心思营销自己而忽视教学工作,长远看来,损伤的是教育根基。
针对外界疑虑,“疯狂老师”也陆续推出了应对之策。
成立由特级老师组成的评级专家委员会,确保入驻平台的老师质量。
与老师签订诚信协议,一旦刷单取消所有补贴和课程费。同时成立纪律委员会,专查刷单行为。
但是种种举措并未打消人们的疑虑,O2O教育未来前景如何,在结局到来之前,各种争论也不会平息。
张浩将网上的质疑定义为“黑稿”,还开玩笑说作为记者千万不能被这些观点拐跑。说到激动处,干脆从椅子上站起,拿出一身讲台范儿。
• 互联网行业想改造沉疴痼疾的传统行业,特别是教育业,肯定要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有不同声音很正常。
• 现在教育都什么样子了,我一个做教育的给自己的孩子找老师都困难异常,我们朝好的方向努力,总不该比现在更差吧。
• 至于教师和教育的商品化,更是伪命题。如今已是互联网时代,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全面的、能够最先接触时代变化的,所以我肯定给他选评价高口碑好的老师。如果在网络时代老师们还把自己的视野困在讲台,我只能说他不是那30%,不是我们要找的老师。
因为之前抑郁症的关系,张浩觉得是创业让自己又活了一次。他乐于分享自己第一次创业的经历,小有成绩后有记者问他问什么选择创业,他的回答是“做好自己,影响他人”,而“影响他人”这事儿,没有比教育更合适的了。
张浩有自己的基因论:阿里的基因是电商,腾讯的基因是社交,所以谁也弄不死谁。而自己的基因是教育,“所以笑到最后的必须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