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机器纪元中自由职业者的逆袭 >

机器纪元中自由职业者的逆袭

转载时间:2021.08.06(原文发布时间:2016.02.18)
234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34次

机器纪元中自由职业者的逆袭

1. 西方经济的病躯 

让我们从美国和欧洲的经济聊起吧。

1.1 失业

如今,法国的失业率已经飙升至 10%,破纪录新高。

欧洲其他国家的日子也不好过,你可以从下面的这张欧盟失业率图表中读出来更多不详的气息:

机器纪元中自由职业者的逆袭

(图注:上个月失业人数比例。蓝色代表着 25 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 红色条代表总体失业率。)

所以现实情况就是这样:工作机会不多,人们也不怎么愿意消费。所以每个国家都在选择下调利率,但是这样也不怎么管用。人们仍然不愿意花钱,这让整个社会都走进了「负利率时代」。德国如今已经在按照负利率开始出售他们的债券了!

如今的经济进入到了一个极为复杂棘手的僵局中,唯一与其能够相提并论的只有日本经济过去那悲惨的 20 年。

现在,让我们再转向美国,据官方宣称,失业率正在不断下滑。其实不是这样的。

整体失业率这个指标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在这个指标下面,将近 100 万,25 岁以下正在处于寻找工作状态的年轻人是没有计入的。如果将他们全部算入的话,美国年轻人的失业率将接近 16.2%。在过去的整整一年时间里,失业的美国年轻人的数量多了将近 40 万人,到达了 1410 万!(上述数据来自于《卫报》的这篇文章: 美国达到了自 2008 年以来的失业率最低点,但是年轻人仍然找不到工作 )

这才是真相,某些官方统计上的花招掩盖了下面的事实:美国和欧洲的经济仍然是拖着病躯前行。

1.2. 只有低技能的工作回来了

工作是否真的找回来了一些呢?确实是的,但并不是人们希望的那样。

《华盛顿邮报》撰写文章「 美国经济增长引擎完全摆错了地方。」

机器纪元中自由职业者的逆袭

上面的图表显示:目前新增的工作机会大部分都是低报酬,低技能的工作岗位,说白了就是体力劳动者干的活儿。但这就是问题所在!好景不长,这些工作岗位将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很快被机器所取代,他们是机器大军轻而易举就能拿下的一块阵地。

来让我们掰开了看看下面的四大领域吧:

交通运输领域有「无人自驾驶汽车」、公司行政职能领域有「SaaS(软件即服务)类型公司」、食品服务行业有「无人自动化餐厅」,零售业当然早已经被层出不穷的「线上商店」所统治。

1.3 软件正在啃蚀中等收入人群

那么中等收入人群呢?他们擅长的都是高门槛技能的工作。他们在远期会不会免遭失业风险的侵袭,远离即将汹涌而来的「机器大军」呢?

经济学教授 William Lazonick 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这么写道:「我们如今拥有商业上的利润,却无行业上的繁荣。公司利润很高,股市表现从没这么好过,但是绝大多数的美国人并没有享受到收益。公司不愿意投资,更愿意借钱,它们更倾向于压低工资,也不愿意为了扩张而雇佣人手。」

从上述评论中我们意识到:公司宁愿坐在钱堆上也不愿意承担雇佣人手的风险。好吧,也许你会说这只是暂时的情况。一旦公司开始对国家经济有信心,一切都会好转的,他们肯定会把目光投向中等收入人群的。

令人遗憾的是,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Computer world 撰写了一篇文章 《到 2025 年,三分之一的工作将被软件所取代》。

那么让我们再看中等收入人群的工作岗位。下面列举了一些年薪在 26,000-50,000 美金这个范畴内的工作岗位:

10、销售

9、公司后勤

8、零售店销售员

7、客服

6、经理

5、护理人员

4、销售监管人员

3、卡车司机

2、学校老师

1、行政秘书

上面有几项工作其实非常显眼,大家一看就知道它们的岗位岌岌可危:行政秘书、经理、销售人员。除此之外其他岗位很快也会遭到企业级软件的挤占,不久实现自动化。大中型公司购买企业级软件,使其公司的运行更加具有效率。它可不仅仅是你爸爸妈妈在工作时用的 SAP,或者 Sharepoint,它更包括一些初创公司人员才会选择的时髦工具 Basecamp 以及 Trello。这些软件能让工作本身大幅度地提升效率,相应的工作也就不需要原来那么多人参与其中了。

就想一想项目管理软件能够减少多少经理吧,而在未来的十年时间里,还会有更多更优秀、更加智能的软件即将破土而出。

软件在认知领域上的能力大幅提升,将快速蔓延到其他领域,其中包括了金融分析、医疗诊断、数据分析等等。Sondergaard 表示:「Gartner 曾经预测三分之一的工作即将在 2025 年被软件、机器人以及智能机器所取代。新数字经济所参与的人力将更少,在一切跟数据打交道的工作中,机器将全方位地碾压人脑。」

所以,大部分的中等收入人群也将被科技浪潮扫地出局。

1.4. 劳动者索要更多权利

索要权利的声音开始越来越响,尤其是在欧洲(这也是笔者居住地)。年轻人觉得自己都学了一个领域的知识,都觉得理所应当要获得某个工作。

就笔者所知,目前有无数 28 岁左右的年轻人就为了得到一个博士学位,跟父母住在一起长大四年的时间,就为了等毕业的那一天来临。但是如今博士学位所提供的资助资金已经捉襟见肘,博士学位的名额也在大幅缩水。

机器纪元中自由职业者的逆袭

更糟糕的是,就算他们拿到了博士学位证书,也许未来也不会有一个像样的工作在前方等着他们。正如 Times 所写的这篇报道:《太多的博士后,太少的研究工作》

这种情形固然让人心生懊恼,但是更有趣的是年轻人根本不听人劝,觉得自己必须要干自己专业以内的工作,超出这个圈子之外的工作一概不考虑。 这种将职场规划牢牢锁死在高等教育专业上的心态让他们寸步难行,形象点儿说其实已经成为了背在他们身上的一块巨石。 整个经济环境也因为这样的心态而变得更加糟糕。 对于他们而言,更好的出路是自我学习,培养横跨多个领域的「技能组合」。但是这样的观念可不是人人都能接受适应的,尤其对于「婴儿潮」的下一代而言,他们个个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要这个要那个,他们觉得自己没有理由变得如此被动啊!

笔者曾经去过很多发展中国家,在那里,人们都充满着对成功的极度渴望,他们贪婪地学习着一切实现理想人生的必要知识,一旦捕捉到新的科技动向,立刻跳转到上面。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很多发展中市场都刚刚脱贫,在这里,那些渴望走向人生巅峰的年轻人实在太多了,而且很多人本身就没有什么可以再失去的了,所以每个人都拼了命地寻找各种创造财富的契机。而西方国家在 20 世纪所取得的财富与荣耀,如今已经成为了拖累它们前行的负担。它让西方人都变得骄傲自满,并且懒惰不堪。

如果这一切都没有互联网的存在那还好,大洋将一个世界,两个地方的年轻人隔开来了。而如今有了互联网,世界瞬间平面化了,这些在东方跃跃欲试,对成功充满渴望的年轻人瞬间走到了西方年轻人的眼前,他们要拿走一切西方年轻人并不擅长的工作!

来让我们看看自由职业者网站 Odesk。一个美国的网站程序员将无时无刻不面对来自中国程序员、又或者是乌克兰程序员的挑战。 那么工作质量呢?现实点儿来说,发展中国家的人才从技术层面正在飞速迎头赶上。

机器纪元中自由职业者的逆袭

2. 基础设施 vs 创意

基础设施永远跟成本有关,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大规模制造,并没有什么特殊。正如「街道」、「电网」、「城市用下水管道」、它们无论在哪个地方都看起来一模一样。

而如今的基础设施搭建在哪里?答:在互联网。那这些基础设施都是什么?答:服务器、App Store、支付服务等等。任何帮助你线上生活的工具和系统。

你的智能手机的照片存在哪个「云端」其实不重要,又或者你的网站的主机服务商是在哪个国家也不重要。正如上述的基础设施一样,这些东西所达到的功能完全一样,你只需要寻找到一个价格最便宜的就好。

怎样能让自己的成本下压到最低呢?答案很简单:实现规模经济 。这意味着你只要以规模化的方式来生产运营,你就会在采购上面获得无与伦比的优势,有了强有力的议价能力,你就能让商品的采购价变得更便宜。

所以科技大公司往往都会以惊人的投入来打造举行数据中心。就在前不久,Apple 刚刚花了差不多 20 亿美金打造它最新的数据中心。

那么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2.1. 基础设施

这意味着科技大公司知道现在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时机,抓住它,意味着打造属于未来的基础设施。 现在创业热,初创公司往往都想通过打造某种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应用 / 服务 / 产品 / 来成为某个市场中的霸主。可是它们胜出的概率又有多少呢?能比当年淘金热中找到金子的概率高上那么一点点吗? 你知道在历史上「淘金热」中赚钱最多的人是谁吗?不是淘金者,而是那些出售锄头给淘金者的商人们! 这「基础设施」就是类似于锄头一样的存在,它正如我们平日里无法离开的电网、自来水公司一样,是坐地吸金的。

机器纪元中自由职业者的逆袭

如果你是为数不多的某个掌控「底层架构」的大公司(也称之为「寡头垄断」),那么你应该非常明白「天上掉钞票」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1. 硬件

不仅仅是服务器,请看看你的智能手机。它有可能出自 Apple、Google、又或者是小米(阿里巴巴已经对其投资 5 亿美金),它们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

机器纪元中自由职业者的逆袭

所以它们也成为了某种系统底层,这意味着它们有可能在这上面不赚一分钱利润,但是为什么科技大公司还愿意制造手机呢。那是因为手机也成为了「基础设施」,它们可以成为某种向你收取费用的平台!

2.1.b. 银行业

这些公司马上就要接管支付系统,接下来就是银行系统。Apple 有 Apple Pay,Google 发布了它的 Google Wallet,阿里巴巴有 Alipay,紧跟其后的还有无数类似的服务,腾讯的微信支付、Naver 的 Line Pay。

支付系统争夺底层架构的战争结束之后,立刻你就会看到科技公司进军银行业的举动。银行将大面积的关门,它们甚至会被收购, 其原因就是目前的银行业务已经不是曾经它们擅长的传统业务了。它们整个运营结构,盈利模型都跟以互联网科技为底层的商业环境不匹配。想想你是多么痛恨你的银行在互联网上搭建的网站以及 App 吧?笔者能确保你不是个例!

机器纪元中自由职业者的逆袭

当银行被科技公司所取代的时候,裁员潮就会出现。笔者虽然没有混投资银行圈,但是确实知道在那里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裁员。 就在三天前,苏格兰皇家银行对外宣布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裁员 19,000 名员工 。请相信,软件自动化是最大的动因。但是它们是提都不会提的。

2.1.c. 交通

那么交通呢?Uber 刚刚才宣布自己正在搭建一个机器化工厂,用以生产无人自驾驶汽车来取代目前为它效劳的司机,在未来几年时间里,司机的数量会越来越少,无人汽车的数量会越来越多。Google 就是 Uber 的投资人之一,而 Google 所开发的无人自驾驶汽车便是 Uber 的有力竞争对手。与此同时,Apple 也在开发自己的无人自驾驶汽车。

所以理所当然的,在公共交通、出租车行业以及旅游观光巴士等行业,也会看到大面积的裁员潮。

机器纪元中自由职业者的逆袭

2.1.d 谁会通过「基础设施」来赚钱呢?

那些拥有「基础设施」的人们,他们通过征收使用费来赚钱。

还记得刚才谈到的「寡头垄断」吗?寡头垄断就是一个由少数几个卖家主宰的市场或者行业。寡头垄断可以通过合谋来降低竞争,向消费者收取高价来实现。

当科技大厂能够在这些基础设施上面拥有主宰权的时候,它们根本不需要靠降价来展开竞争,它们只需要收取使用费即可。它们也不会跟多少厂商一起竞争,它们想怎么收费就怎么收费。

就拿 iCloud 订购服务来说,这款服务能让用户的照片存储在 iCloud 这个云端,再比如每一笔在 App Store 里产生的交易,又或者是下载的 App 内置的购买服务,每发生这样一笔交易,Apple 就能拿走 30% 的提成。Apple Pay 还可以在每次你支付的交易中提出一定比例的费用。

一旦大公司将这些系统打造的日趋成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它们真的是坐在地上,什么都不用干就看着钞票如流水一样涌进来。

在 上一章节 ,我们谈到了机器纪元中资本家赚钱将会变得无比轻松,机器将取代很多人的工作岗位,也许有人会反驳道,科技界也是存在着市场竞争的吧?科技巨头也不能永远长生不衰,它注定会被年轻新生力量赶超的!

事实上你压根看不见竞争。Google 是 1998 年创办的,它早应该被某个年轻的公司所取代了吧?如今这都 2015 年了,十几年时间过去了,Google 越发壮大了。Facebook 呢?2004 年创办的,如今都 11 年了!

2.1.e. 全新的基础设施以及它对就业带来的影响

上述所提到的各种「基础设施」「底层系统」,都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社会、经济以及劳动力市场。它会将部分就业岗位彻底消灭,而让绝大多数的工作都变得不再那么有意义。

2.1.f. 那么关于教育呢?

科技公司所带来显著影响之一便是对教育产业的改变。 教育当然会转移到线上,线下自然也会留着一些私人学习小组,以聘请专门私人导师的形式。你大部分的课程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都是在线上。这种教育模式覆盖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阶段。

一个老师再也不会教 30 个学生了。届时老师们的待遇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这可是长达几十年理应享有更高工资待遇的工作群体啊!

2.1.g 那么公共领域的工作岗位呢?比如大学里的工作?

你肯定会想到学者、教授、研究人员等等岗位了是吧?从历史上来看,他们都是通过公共财政进行补助。那么接下来就迎来了另外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政府都没钱了。在欧洲,大笔砍掉大学研究经费是非常普遍的事。从全球来看,政府也在公共领域的支出上也在不断缩减。

而大学现在开始采取某些更加极端的措施:比如阿姆斯特丹大学在上个月刚刚卖掉了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房产,而学生们对此意见也是蛮大,激烈的发起抗议活动。 钱正在从公共财政流向私人企业家的手中。

而有关创意型的工作将让拥有一技之长者成为新的富人阶级。

2.2. 创意与人文关怀

唯一能够躲在自己的「堡垒」中不遭到机器大军侵袭的便是创意从业者了。

机器制造的东西永远无法和人力制作出来的东西相提并论, 如果后者还带有一些灵光乍现的创意,又或者是人性化的内涵时,这里面的附加价值会让商品的价格非常高,而且还有很多人会买  在某些奢侈的酒店,一个训练有素的服务生所提供的服务品质,那种人与人之间才能感受到的温暖和关怀,这是机器无法达到的。 但是如果我每天晚餐下的馆子,我只在乎它是否便宜,才不去管里面服务我的是真人还是机器人呢。

所以需要传递某种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的服务型行业,需要某些创意火花才能点亮商品的设计创意行业,他们的饭碗会非常稳地攥在手里。

很多身处即将自动化的行业中的人们都会这么辩解道:「机器人绝不会干我目前所做的这份差事!」但是请不要小瞧了人们是多么愿意去主动迎合便宜的产品和服务。他们才不会去管跟他打交道的是机器还是人呢!当肉摊被超级市场取代的时候,那些屠夫也会在电视上这么说:「超级市场肯定无法给消费者带来我们所能给予的体验!只有我们才知道消费者想要的是哪块肉!」而如今谁被淘汰一目了然。

2.2a 身处自由职业行当的创意人员

在笔者的未来中,创意人员将高达几十亿,他们负责开发应用、设计软件/网站、为 App 制作音乐,创意人员跟软件紧密相连。

也许在今天你会觉得这是个笑话,没有人能够通过制作 App 而赚得大钱,但是他们目前已经做到了,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复制赚钱的剧本。他们的制作团队人数不多,但是却能赚的盆满钵满。Flappy Bird 就是来自越南的一个小伙儿开发出来的,每天的收入是 5 万美金,一个月下来是 150 万美金。

还有一些 SaaS 应用,就比如 Baremetrics,它就是由很多「一个人的工作室」协同开发完成的,这些工作室往往都没有风投的支持,仅仅就是一个男孩儿或者女孩儿,坐在某个休闲的场所里,膝盖上面放着他们的笔记本,在 5 个月的时间里就能提供一款优秀的线上服务,每个月赚得 5000 美金,一年之后每个月赚得 25,000 美金!

2.2.b. 个体将赚得越来越多的钱

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他们的团队都没有几个人,甚至往往就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这个时候很多人会下意识的的问,在产生非常好的合作效果之后,为什么这些公司不直接招聘他们呢?原因是:将这个人雇佣过来,后续的成本实在太高了。(尤其是在欧洲)。

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都是选择独立的合同承包商,将某些工作内容分包出去。之前所提到的那个 Baremetrics,如果选择了雇佣员工来开发的话,很可能在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被其他竞争者打败。这个竞争者有可能是非洲的某个孩子,又或者是世界其他偏远角落里的年轻人,他们腿上放着一台笔记本,一切都被改写了……

这样的场景也许很难想象,也许十个读者九个都不太相信这个判断,但是从笔者周边发生地一切来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笔者也是其中的一员,单枪匹马作战的自由职业者!

2.2.c. 自动化将让利润分配呈现两极化态势。

如果我开发了一个网站,或者是移动应用软件,它反响特别好,那么我就不再是每个月赚 3000 美金的苦逼白领了!如果在互联网上搭建起来一套盈利模型,你很容易就实现每个月 2 万 5 千美金的收入,然后收入就会滚雪球一样地不断放大下去了!

这就引来了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财富的累积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

如果我每个月赚了 25,000 美金,我知道自己很可能在接下里的一个月或者两个月里被世界另外一个角落的小屁孩儿干掉,那么我会非常小心对待赚到的收入,雇佣一个人的成本实在太高,这样会拖慢我在市场上的行动速度,出于这种考虑,我更倾向于再去找其他独立的合同承包商。

让我们非常诚实地面对招聘这件事吧!你得费尽心思地在茫茫人海中浏览无数份简历,人才不合适公司需要的时候你还得对他们进行培训,如果他们犯错了,或者工作表现不佳的时候你得负责替他们擦屁股,这是作为程序员的创业者最容易碰到的剧本。但那是如果我写了 PHP 脚本,然后将其挂在「时钟守护作业」(cron job)上,我甚至都不需要一个人来打理后续的一切工作!

2.2.d. 那么,还剩下什么工作让我们挑呢?

刚才已经谈到了,那些会编程的人,那些可以从无到有地搞创作的人,他们在面对智能机器和软件的崛起时可以高枕无忧。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一直不断在强调创意本身,这其中包括了企业家、程序员、设计师,如果用一个更加笼统的词汇总结的话那就是「创造者」:一种能够从无到有制作出独一无二产品的人。机器人对此无能为力。

那么服务业呢?

服务业中仍然留有人力存在的餐厅、酒店必定都是豪华奢侈型的。人们不在乎价钱,只为享受到更加贴近人心的优质服务。 前面说到了超级市场开始出售肉类、鱼、蔬菜。这些货品的店主们在这十年发展历程中逐渐消失。原因很简单,因为超级市场卖的更加便宜。而如今肉摊或者小食品店又开始兴起,这一次它们有了更加明确的侧重点,就是「品质」。它们拥有有机肉品,以及非常优秀的服务,正是基于此点,人们才愿意为此支付更多钱。和刚才说到的服务生背后的道理一模一样。

3. 那么未来呢?它是两极分化的。

这将是一个两极分化的世界。世界的一端,大公司大企业主宰着一切,我们在一天中所使用的任何服务都离开不了它们;而在世界的另外一端,成千上万的个体转型成为自由职业者,独立承包商,在大公司所提供的系统之上出售自己制造的商品。

Apple 正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价值 1 万亿美金的公司,如今坐拥将近 2000 亿美金的现金。

一方面是巨型的公司,凭借着规模经济和寡头垄断主宰着一切(主要还是通过「基础设施」来达到);一方面是无数拥有一技之长的个体,他们的腾挪闪躲,如小鱼一般在深海中自由穿梭,与前者那些「大鲨鱼」一起共舞。

大中型的公司(大型而非巨型)它们既没有足够的速度实现创意,跟科技巨型公司相比又太小了,在规模经济上面完全占不得优势,结局好一点儿的也就是被它们吞并。

4. 不要射杀「送信者」

谈论这些的时候读者肯定在不断做着自我评估,自己是否是即将被淘汰的那一个人。写这篇文章肯定会招来很多反驳,甚至是骂声。这很容易理解,毕竟本文所展现的逻辑判断威胁了很多人职场上存在着的意义。所以他们生气在所难免。笔者只是想借由此文,让更多的人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提早做准备。请别射杀「送信者」。

4.1 你是下一个吗?

现在平心静气地面对自己,好好打量一下自己目前从事的工作,评估一下自己的技能组合是否够用。它们是否很容易就被机器取而代之?

如果你的工作是行政类、无任何创新思维、重复式机械性劳动,那么你就危险了;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还在为销售疲于奔命,拜访各种公司,参加各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公司会议,跟着其他人人云亦云追捧当下的某个流行概念术语,那么估计你离出局的那一天也不远了。

如果你没有「天之骄子」的错觉,也没有因为此文而生气,那么试着去主动迎接这个改变。那么该怎么做呢?

4.2 打造你的技能组合包!

再也不要被从小被灌输的那些陈旧观念束缚住了手脚!学生和白领之间的界限真的那么清楚吗?工作和生活真的要分得开吗?学习一定是要在阶梯教室,身边有老师和同学才能完成吗?得了吧!不要再畏首畏尾了!

一个真正勇于追求自由,主动寻求安全感的人,必定能够大踏步走出「舒适区」,这样的人永远会活在机器的阴影覆盖不到的地方!

而如今,公司极度地需要程序员,游戏开放人员需要各种角色设计师,初创公司需要艺术家、让自己拥有一直独一无二的技能,它能够适应未来的需要,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创作型工作,它有可能是写作、绘画、作曲、所有人类精神生活需要的东西。软件的本质是枯燥的,机器也需要人性光芒的温暖和照耀。

本文来源:Medium 译文创见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机器纪元中自由职业者的逆袭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