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音乐产业观察”(ID:takoff),作者:陈一千,36氪经授权发布。
18年前,一位女网友花点钱攒了一套声卡和麦克风,在家里录了些歌,传到网上,然后,她翻唱的歌火了,于是大家都知道了她的网名,香香。
18年后,一位男网友也花了点钱攒了一套声卡和麦克风,在家里录了首歌,传到网上,然而,到现在也没火,于是只有一千知道他的网名,陈百万。
陈百万否认自己听过香香的歌,他说香香火的时候,他在听埃米纳姆。但是,互联网不相信“鄙视链”,互联网只相信“大数据”。
香香版本的《猪之歌》,下载量一天几十万上下,专辑一度登上了iTunes亚军,赚到的钱让她登上2006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100”第40位。而陈百万至今仍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Diaos。
对此,一千有自己的看法,一千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陈百万跟香香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他们都是互联网上的User,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互联网生产内容,都是:
UGC。
什么是UGC?就是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
用户为什么能生产内容?互联网给的。
自从有了互联网,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这种在1970年代被朋克捧红的精神就被发扬光大了。
自己做网站,自己开网店,自己开发软件,自己生产内容。
有人DIY了一个网站让别人来自己的网站上DIY,从此天底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他的名字叫,马云。
有人DIY了一些音乐制作软件,从此天底下没有难做的音乐,这就是DAW,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数字音频工作站。
DAW越来越好用,DIY的音乐人越来越多了,于是就有了一种让大家来发布DIY音乐的平台,过去有163888(分贝网)、5sing、门楼、豆瓣音乐人、虾米音乐人,如今大家用得比较多的是网易音乐人和腾讯音乐人。我们现在统称为:
音乐人服务。
DIY到最后,最郁闷的是唱片公司,大家都DIY,都把歌传网上,听歌的也不买唱片了,歌都在网上听,于是,传统唱片业没落了。
DIY的歌曲,品质普遍不如唱片公司的专业化生产。但架不住,老百姓爱听啊。毕竟,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从来就只有一条路:
下沉。
下沉到哪里?下沉最广大人民群众那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从来就没有买过一张唱片,但因为有了互联网,他们可以用最方便的方式获得精神享受。
多年前,有一篇媒体报道让陈百万记忆犹新:夜幕降临,忙碌的一天的打工人们,有的人倚在车间门口发呆,有的人躺在床上百无聊赖的拨弄着手机,他们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打开手机,听听歌。
听什么歌?可能就是《那一夜》。
而且,我们得承认,听歌更多是感情用事,好不好听并不取决于技术水平,而是取决于个人审美。尽管新仔坚持认为:
有的歌,就是Low。
歌是不是越来越Low,一千说了不算,但这些年来,大家越来越怀念传统唱片业时代是肉眼可见的事实——在网上,隔山差五的有人跳出来发帖追忆2004年那个神仙打架的年代。
然而,2004年既有神仙打架,也是“网络歌曲元年”。
网络歌曲,就是DIY的产物。2003年,一位北京的男大学生创作了一首歌发布到网上,2004年火得不要不要的,这就是《猪之歌》;2004年,一位山东的男大学生在家里录了首歌,向唱片公司毛遂自荐,屡屡吃闭门羹,索性传到网上给大家听,也火得不要不要的,这就是《丁香花》。
不得不提的还有《老鼠爱大米》,虽然这首歌不是杨臣刚原唱,但杨臣刚自己的歌当时在网上也发了有300首。
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两年后,一位安徽的男大学生因为不满被平台欺负,DIY了一首歌曲,取名叫《别咬我》,发到网上,后来,我们都知道了,他叫许嵩。
又过了两年,两位在网上发歌的DIY歌手,被人从网上发掘出来,彩铃卖得满堂彩,歌曲红透QQ音乐,与许嵩一起合称“三巨头”,他俩便是汪苏泷和徐良。
豆瓣er也不甘示弱,邵小毛,以一首自弹自唱的《大年文艺女青年之歌》响彻网络,时间约莫是2009年。
网络歌曲兴起的背后,是如饥似渴的彩铃商。彩铃商们天天蹲在网上淘宝,蹲着蹲着就有了《爱情买卖》。
而且,彩铃的用户群和通路都是既定的,按需喂食就行了,喂的什么食,大家心里也都有数。
2010年之后,微博和微信先后崛起,自媒体当道,个人化的传播越来越便利,DAW越来越普及,DIY的条件更好了,DIY音乐人也越来越多。
曾经想开唱片公司的丁磊也不开唱片公司了,做了个音乐网站,网易云音乐,转眼间,入驻的DIY音乐人就超过20万了。
网易云音乐做的事情,跟早年的分贝网或5sing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给热爱DIY的网友提供一个玩乐(yuè)的平台。只不过,现在的DIY条件比10年前好太多了,“水果”(FL Studio)都发展到第20代了,在网上买一只Beat,裁巴裁巴,就是一首歌,就是DIY。
传播也越来越便捷了,不但有微博、微信,还有抖音和快手,歌曲丢到网上,命好的,火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Anyway,互联网时代,任何新模式、新媒介出现,都会制造新的传播通路,通路的末端,都是愈发庞大的用户群,都把音乐输出到了传统媒介没有办法抵达的庞大人口,最终结果,取决于受众趣味的最大公约数。
而且,随着算法的不断精进,公约数越来越好算,用户投喂也越来越精准。
这不是趋势,是现实。一方面,音乐的生产和传播前所未有的平民化,另一方面,平民的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强。更重要的是,相对于专业化的生产,平民化的生产,天然接地气,是真正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所以,一千认为,UGC对于音乐产业发展的影响,未来只会越来越强。
至于内容质量,一千认为会越来越好。每一代人的素质都在提高,生产力工具也在不断进步,最终会让内容竞争进入一个更激烈的阶段,刺激内容品质不断提高。这需要一个过程。
至少,现在大家也不关心猪的鼻子有几个孔了,改画龙和彩虹了。
前两天,一千偶然看到一个朋友发的朋友圈,他说听了一个98年的年前音乐人编的曲子,不由的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太厉害了。
一千也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很厉害,毫不怀疑他们最终会带给我们带来惊喜。比如一千最近在听的专辑、Ice Paper的《寒木居士》就挺好。而且,你看幕后名单,真·DIY!有网友评价说:
肉见天!(肉眼可见的天赋)
至于陈百万,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他甚至有点担心,自己的不专业又一次拉低了网络歌曲的平均水平,但是,他也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