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我们发布了一篇文章,率先将
微信开放自定义接口的消息分享给大家,某位我个人很喜欢的媒体前辈看过之后表示对微信的未来很担忧。
他说:“接入了各种第三方商户信息甚至支付工具的微信,总有一天会像一个浑身插满了管子的病人。也许,通过创建另一个与微信关系密切的独立工具或工具群,倒是可行的。”他同时举出了Evernot和携程一中一外两个案例来说明在移动端用户更喜欢用App只做一件事,而要多加功能最好拆分成“彼此独立又互有关联的”多个应用。
我必须说私下里我颇喜欢这位前辈,他说过的一些话被我奉为圭臬(比如所有的文章都没必要超过3000字之类的,原话我不记不太清楚了),但是这次却并不同意他的看法。
为什么Evernote和携程不能跟微信做类比?
在我看来,他所举的两个例子,不论是Evernote还是携程都不适合跟微信做类比。前者是功能属性的产品,而微信是社交属性的,两者的用户特点非常不同。社交产品用户粘性更大,可扩展性更好,当一个社交产品用户足够多时,就自然具备了平台型产品的特质,这也是为什么工具性产品在聚集足够多的用户后会希望转型成为社交产品的原因。
以PC端的携程和QQ为例:不论携程有多少用户量,大多数情况下,用户选择携程的原因是需要它的功能,而不是有个朋友在用它,我们也不会因为在携程订机票方便,进而喜欢在携程上看新闻、听音乐或者写日记。但是QQ却不一样,QQ用户之间的社交联系,让QQ可以变成一个玩游戏、听乐音和写日记的地方。如果有人能提供比携程更好的订票服务,携程的用户很容易转向新产品,但QQ用户转向新产品的门槛却要高得多。社交产品和功能性产品不可比较,还体现在它们的估值上,用户数量级相同的社交产品比工具产品贵多了。
所以携程和Evernote通过拆分新app扩展功能覆盖的做法,不会适合微信。对携程来说,把网站功能拆分可以使它单个应用体验更好,多个应用之间又能形成推广的助力。
携程的工具属性,让它可以接受做一个新产品用户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这对它来说损失不大,新应用还能享受到携程品牌等资源优势。
但对微信来说,把功能集成过来和单独再做一个产品的差别太大了,因为
微信的用户和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并成为微信的价值所在。
订机票和订酒店对携程来说可能是相对独立的两块业务,但微信向第三方开放接口也好,模仿path的朋友圈也要,都基于微信已有海量用户群。也许有多少用户使用朋友圈并不那么重要,当微信用户需要这个功能时,微信也有就好了。
至于是否能成为一个商户服务平台,微信通过强功能圈到足够多的用户后,它已经具备了平台的潜力。不用看将来,就现在,对第三方开放自定义接口之后的微信就是一个商户服务平台,我不需要借助“O2O"或“闭环”之类的概念来证明它的平台属性(我不太喜欢这些概念,也不太愿意花精力搞清楚它们的意义和界限),因为它已经是了。
微信是平台了,然后呢?
微信给商家和用户一个点对点沟通的可能,这个说到底还是要符合微信的通讯和社交属性的,微信为商家提供的是双向沟通的各种可能。商家通过公共账号推送信息或者更多的互动,只有关注它的人才会收到,这比PC端没选择机会的弹出广告高明多了,如果用户觉得复杂,完全可以不去关注那些公共账号。
当一个领域发展到一定阶段,总会有一些公司冒出来成为“平台”,进而向着垄断一路狂奔,压迫更多想分一杯羹的创业公司。
作为个人,我觉得所有媒体都应该天然对这些巨大的“平台”怀有质疑和那么一点点不喜欢,但创业者却似乎只有先接受现实,才能找到新机会。
微信已经是一个商家服务平台了,这个平台拥有巨大的用户群和商家提供服务所需要的地理位置,它会吃掉一部分创业公司的市场机会,但这离世界末日还远得很啊。就像在PC领域,QQ不能阻止支付宝、携程、去哪儿、大众点评或智联招聘等的崛起一样,微信的核心是通信和社交,它不会替代更深层次的商务应用,可能也不会是唯一一家商家服务平台吧,最起码我觉得,未来我的手机里肯定不会只有微信一个图标。
最后
,感谢一下那位鞭策我们进步的媒体前辈,36氪是一个年轻的团队,我们尽力快点成长,努力为读者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我们更希望读者通过36氪提供的信息能发现自己的创业或投资机会,其次是满足消遣阅读需求。对这个话题有话要说或者相关行业创业的朋友,欢迎来信。
关于微信我们还报道过:
《
微信车队的思考:分布式社会协作的开始》
《
微信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