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吊车尾的同事,得到了领导的垂青

猎聘
+ 关注
2022-04-06 19:07
450次阅读

前段时间,话题#职场中什么样的人会被领导偏爱#上了热搜,关于这个话题,一众网友贡献了自己的答案: 

“不同的领导性格不同,人生道路上领导无数,琢磨每个人的喜好是很难的,但是,业绩好的人走到哪都吃香谁见了都爱。” 

“张开嘴,迈开腿。张开嘴是嘴上功夫,精通汇报沟通;迈开腿是办事能力,踏实肯干靠谱,两者缺一不可。” 

“职场上想要被偏爱,归根结底就一种能力——成事能力。” 

在这些回复中,能够看出领导识人、赏人、提拔人的一个核心就是“靠谱”,它不是能力最强、最努力的那拨人的专属,相反它是每一个普通人被领导看见的必要素养。 

在职场中,具备这三种特质的员工,才最得领导心。

那个吊车尾的同事,得到了领导的垂青

职场上有个概念叫“心理契约”,它是指雇主和雇员之间一种未成文的相互期待和预期。 

当领导给你安排工作任务的时候,他会凭借你过往工作的表现,对你定预期,基于这种预期就会形成一个默认的“心理契约”。 

说简单点,这个“心理契约”其实就是领导和你之间凭借互相理解、互相对工作的结果认识和评估,而生发出来的期望,这种期望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 

显性的比如说合同,白纸黑字把各自的权责都界定得明明白白,但是隐性的期待,却缺乏明确的界定和内容,所以对工作结果的清晰辨认,并且做到结果“不违约”是一个员工能否在领导面前创造存在感的关键。 

很多员工,在接收到上级的指令后,盲目开干不顾结果,应付了事,把一个领导期待你干成80分的事,做成了“差不多”的60分。 

工作结果“不违约”,不是让你每一次都必须百分之百达到上级对你的预期值,而是懂得在什么时候下力气,什么时候有舍弃,做好关键事项,在非关键事项中适当的卸力,把重要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我的一位朋友,就很会管控领导对他工作结果的预期,每次领导给他安排工作,他总会下意识地去想这工作,做没做过,如果做过,领导对他所应交付的结果会呈现出一个怎样的高期待值,如果没做过,自己有没有可能去完成,自己是否了解领导对这项工作所期待完成的一个状态。 

如果不了解,这位朋友就会找领导沟通,让领导谈一下对他的期望,这样在畅聊一番后,朋友就会对领导期望的结果有了一个大概的雏形,便会为了达到这种结果去付出。 

那个吊车尾的同事,得到了领导的垂青

很多职场人士搞错了顺序,不是努力加班的过程让领导记住你,而是你努力工作、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后所呈现的结果,让领导记住了你。 

我们不是用上班来交换工资的,上班的结果才可以交换工资。 我 们可 以忙,但是在忙于工作时,要懂得一个基本的底层观念: 对工作结果负责,尽可能让自己的结果“不违约”,也是对我们忙碌的价值负责。

职场上,常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全力投入工作中,忙得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当有人走近他,问他具体在忙些什么的时候,他却说不出一个具体来,只会说自己忙死了。 

这样的人,其实工作过程是“盲视”的,做事毫无条理,看不出轻重缓急,也把握不住自己做事过程中的节奏和步调,一旦遇到领导要求汇报工作进度的时候,就会陷入不知道如何表述的局面。 

人在职场,当领导需要知晓“可视化”的工作进度时,而你恰好没办法有效地汇报出工作的进展,那么,毫无疑问,你势必会在领导心里落下一个不放心、不靠谱的印象。 

海尔集团有一个著名的OEC管理法,也称为日清日高管理法,就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意思。这个管理法有三个系统:目标系统、控制系统和激励系统。 

其中控制系统,就是既要论结果,也要去看过程,所有的工作都要在被控制当中走向成功。

那个吊车尾的同事,得到了领导的垂青

作家徐大维曾说过,他刚晋升为营业部经理那会,部门因刚刚成立,需要他去筹备,一开始都是一些比较琐碎的小事,比如座位安排、发应聘广告和新员工谈话等,有一天早上,领导很严肃地把他叫到办公室,把他给训了一顿,说他上任一周什么事都没做。 

他马上解释说,自己干的都是一些琐事,没有什么可汇报的。结果领导火更大了,说他连个邮件都懒得发吗?当时的他特别委屈。 

后来徐大维明白了,所有的领导要的都是控制感,也正因为如此,能在领导面前呈现出来的工作才能算是有效的工作。 

聪明的员工,把每一项工作都当做一个小项目,做之前他会告诉领导这样做的目的和目标,也会让领导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他的进度,最后还会做一个复盘和检视,这个工作成果和当时定的目标的差距在哪里。 

这便是一个让工作进度清晰可见“可视化”的过程,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投领导所好,让领导感受到一切都在可控中进行。 

在职场上,领导需要的永远是可量化的工作成果和可看见的工作进程。

职场上那些混得好的人,在拿到一项工作的时候,总会先入为主地进行思考,站在更高级别的职位上去看待工作,梳理思路,在头脑里形成工作脉络和关键工作节点路径,让自己对整个工作有一个强把控感,降低了“中间事项”发生对工作进度的影响。 

我有一位朋友在一家大型国企,做财务,深受部门领导的喜欢,领导出差都会带着他,有次我很好奇地问了一下,他的学历在部门里只能说是吊车尾,职称也才中级,部门里好几个注册会计师,为啥领导唯独偏爱他? 

他笑着说出了缘由,原来之前领导建议他“工作前先站在更高一个层级去思考,再去关注执行细节。”他之后就不断地践行和领会这个建议,并且持续地干出了成果。 

平时对于手上的工作,不会局限于眼下的细节,而会以更高的视野去剖析,他会将工作内容进行分类,一类是“事务型”,一类是“思考型”,事务型的工作,不需要他多动脑筋,完全按照事前制定好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就行,但“思考型”的工作,他不会在接手的时候,就立即开始。 

而是先去思考,针对工作目标建立大方向的部署和计划,然后反向拆解和分析,从而策划好每一个工作环节和进程,再去下手执行。 

你会看到,这样的工作方式,就是在工作前先建立“高维视野”,站在了一定的高度去审视工作、然后通过工作完成时的状态,去回溯到工作计划,制定更好的实现路径和方法。 

除了在工作前锤炼自己的视野意识,还需要在工作完成后及时地做出反馈和经验总结,以达到迭代使用加成的目的。

那个吊车尾的同事,得到了领导的垂青

吴军老师曾说过:“在职场上,大部分人做不到的,是提高事情的量级。”所谓的量级,就是芝麻、橘子、西瓜、大象、地球、太阳、银河系的差别。 

提高量级,并不是简单地让老板安排几个重要的任务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不断学习,转变自己的角色,使得自己有高于自身岗位的认识和远见,而且要充分利用每一次工作后的收获,去为下一次的工作叠加效率和效能。 

美国职业生涯咨询师拉瑟尔·瓦尔德在《上司的游戏》一书中写道:“像老黄牛一样只知道埋头苦干已经不能对你升职、加薪有所帮助了。你必须让上司知道你的存在,你的价值,要不然你就会被遗忘。” 

能力强+工作卖力,并不能让你在职场上得到一个好结果,只有在工作中做到跟领导对你的期望保持一致,做到工作过程可掌控,工作前有高视野,工作后能及时复盘吸收,让每一次的工作展示都能最大化你的价值贡献才可以。 

这样的员工,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吸引领导的关注和垂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猎聘”(ID:liepinwang),作者:五月海子,36氪经授权发布。

资深作者猎聘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