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功?这篇文章讲透了

管理的常识
+ 关注
2022-03-07 10:51
422次阅读

每年7月,大批青年学子离开青青校园走入职场,开启了人生的另外一段旅程。职场与校园的巨大差异,可能会让一些人不适应,到处碰壁、事事不顺心……而有些人却能踏上“光明大道”、工作与事业越来越顺利。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作为职场新人,如何让自己的人生与事业“开挂”?

管理的常识内容合伙人邱昭良老师认为,要搞清楚这些问题,你需要利用系统思考的原理与方法,探寻成功或失败背后的机理——他称之为“成功的循环”。

以下,Enjoy:

一个人怎么才能够成功?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叫“成功”,也就是成功的定义。

虽然这是一个基本问题,人人也都希望能够“成功”,但对于什么叫“成功”,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

有人认为,很有钱就是成功;有的则认为,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才叫成功……事实上,每个人在心目中都有自己所谓“成功”的定义,尽管有的清晰,有的模糊。

从字面意思来解读,成功就是成就功业、达成或实现某种价值,获得预期的结果。因此,成功是对个人某个结果或状态的评价,它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成”,就是实现、达成(是个人想要的);

二是“功”(也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结果)。

它既和个人的标准、期许紧密相关,是高度个人化的,也有一定的社会标准或认可度。

因此,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并把它做成了,而且对于这个结果,你感觉有意义、有价值,那就是成功。

当然,我们也不能据此把成功定义为一个完全个人化的评判词。试想一下,如果你想去杀人放火,你即便真的做成了,别人也不会认为你是成功的。

因为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除了个人的价值、意义之外,还应遵守社会普遍认可的一些规范。

事实上,对于某个人的状态,他人也会基于他们自己的标准和对那个人状态的了解(可能不准确、不全面),给出成功或失败的评价。

虽然我们个人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评价,但不能忽略自己认可的价值能否符合社会规范。

违背社会规范的结果,不被社会接受或认可的事情,即便符合个人预期,也不会给当事人带来持久或稳定的成就感、满足感,因而不应被定义为成功。

根据成功的定义,概括而言,要想成功,需要具备如下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人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这一目标不仅对个人有意义,也应符合普适性的社会价值观。

需要强调的是,我在这里说的是“明确的目标”,不是笼统的期望,比如“赚很多钱”“干出一番事业”……这些都是一些模糊的描述,并不是明确的目标。

因为即便你想要的真的是“赚钱”(事实可能并非如此),那么,赚多少钱才能令你满意也需要明确。

如果不明确,挣到了100万,就想着去挣200万……最后可能连自己都迷失了,总觉得自己赚的钱还不够多。

同样,“干出一番事业”也很模糊、不具体,没有回答你到底要干什么事业、想干到什么程度这些很实质性的问题。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很可能会左右摇摆,今天看到一个机会就去做这件事,明天有另一个机会,似乎比前一个机会更好,就又去做另外一个方向上的事。结果,同样是迷失在歧路中,一事无成。

因此,只有目标明确、具体,才能衡量和评价是否成功。

同时,个人的目标越高远、实现难度越大,达成目标所需的时间可能更长,而实现目标之后所获得的满足感(或“成就感”)就越大;此外,个人目标的实现所创造出来的集体利益越大,社会对你的成功的认可度和评价就越高。

第二,通过个人努力,实现你想要的目标。

这是一个艰难而现实的过程,需要你具备相应的能力、付出艰苦的努力,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并且具备一定的条件甚至运气。这一过程或易或难、或快或慢,甚至有时候可遇而不可求。

但是,只要你认准一个目标,坚持不懈,终究会有成功的一天。

就像荀子在《修身》篇中所说: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

意思是说:

良马一天能跑一千里,劣马跑十天也可以达到。

但是,要是用有限的气力去追求无穷的事物,那不是没有尽头吗?即使良马跑断了骨头,走断了脚筋,一辈子也赶不上啊!

如果有个终点或目标,千里的路程虽然遥远,也不过是快点、慢点、早点、晚点而已,怎么不能到达目的地呢?

明白了成功的条件之后,要想成功,你需要启动“成功的循环”,靠它帮助你一步步迈向成功。那么,什么是“成功的循环”呢?简言之,成功或失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在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相互作用,正是这些相互作用与反馈导致一个人是走在越来越成功的光明大道上,还是陷入曲曲折折、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之中。

因此,明白了背后的机理,并且找到启动“成功的循环”的关键要素,就能实现人生和事业的开挂。

对于刚刚走入职场的青年学子而言,既要树立一个值得你长期追求的远大目标,也要将其分解为具体的、实现难度更小的目标。这样可以启动一个“成功的循环”(如下图所示),从一个成功走向另外一个成功,最终实现自己期望的远大成功。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功?这篇文章讲透了

图 成功的循环

在上图中,共有7个反馈回路,它们构成了对成功的各种影响力量。

1.目标和现状之间的差距会激励我们采取行动、改变现状,逐步减少二者的差距。若目标得以实现,就会获得成功(如图中B1所示)。因此,目标会带来成功。

但是,按照这一机理,现状越靠近目标,差距就越小,相应的努力程度就会降低。因此,如果没有远大的目标,即便能成功,也不是持续的成功,很可能只是“小富即安”。

这是影响持续成功的一个障碍因素——“胸无大志”。

2.当然,如果现状与目标的差距过大,也有可能产生降低目标的压力,甚至放弃的想法。这样,就会降低人们努力的程度,这是阻碍成功的另外一个因素——“情绪性张力”(如图中B2所示)。

3.尽管存在上面两种障碍因素,但事实上,成功也会激发人们的热情,使人们不断挑高自己的目标或追求,从而拉大现状与目标的差距,激发人们产生更大的努力,带来更多的成功(如图中R1所示)。

因此,要想取得持续的成功,必须有远大的目标和追求,这来自你想做一番事业的“企图心”。你的企图心越大,目标越高远、坚定,由此带来的改变现状的努力就越大,成功也就越多。所以说,企图心会带来持续的成功。

4.同样,成功越多,个人的自信心就越强,个人就会越努力,相应地,成功也就越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如图中R2所示)

当然,如果没有远大的目标和谦逊的品格,成功也有可能导致一个人骄傲自满,从而不再奋发努力。这也是成功的障碍因素,因为它在本质上和“小富即安”类似,所以,在上图中没有特意标注出来。

5.同时,成功越多,个人越自信、越努力,相应地,能力就会越强,就会有更多的成功。这是另外一个良性循环(如图中R3所示)。

6.虽然能力的建立主要靠的是个人努力,但有时候也离不开锻炼机会和相应资源。事实上,成功越多,机会越多,能力就会越强,也越容易成功(如图中R4所示)。

7.除了能力与努力,成功也离不开机会。但是,就像俗话所说: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你的能力越强、绩效表现越好,更容易获得机会,从而让你成功越多(如图中R5所示)。

当然,严格说来,上述R1-R5这五个反馈回路都是增强回路,它们并不总是“良性循环”,也有可能是“厄运之轮”。

因此,要想成功,我们需要把握一些关键要素,使得它们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运转,才能让时间成为我们的朋友,让一个成功带来更多的成功,积累众多的小成功成就伟大的成功。

要想启动“成功的循环”,起初可能需要一些机缘,但是,关键要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 最重要的是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企图心”、找到自己的使命与愿景,因为从根本上讲,企图心是每个人取得远大而持续成功的源动力。

2.在厘清了自己的使命、愿景与目标之后,需要结合自己当前的实际情况,将其细化,制定出明确、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策略。

3.根据实现阶段性目标的策略与计划,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付出努力,把计划推进到位,取得初步的成功。

根据本文所述的“成功的循环”,初期取得的成功会带来更多的成功。相反,若初期开局不利,没有成功,就可能会挫伤自信心、影响能力的养成,也很可能没有更多的机会,使得“成功的循环”难以启动。所以,精心准备,让自己开始取得初期的成功,不容小觑。

4.取得初期的成功之后,需要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因为说到底,个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能力。

事实上,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呢?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应该看这个人能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有效的行动,从而取得良好的绩效表现。因此,能力和绩效是紧密相关的。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影响绩效的因素很多,有时候,即便你能力不高,靠着运气或已有资源,也有可能取得较好的绩效表现。但是,这些绩效表现只是暂时的,因为你不可能永远拥有好运气,如果没有能力,资源也会用尽、枯竭。

因此,要想取得持续的成功,还是需要依靠自身过硬的能力,就像俗话所讲: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启动“成功的循环”的核心环节。

5.审慎并积极地把握机会

如上所述,成功也离不开机遇,所以,我们要善于把握机遇。面对机会,态度要积极,但是,也应“审慎”,因为机会无所不在,要想成功,我们必须认准自己的目标,判断机会是否符合自己的方向,是否有助于自己目标的实现。如果不加甄别,最后只能随波逐流。

虽然取得小的成功并不困难,但要想持续成功、获得巨大的成功,并不容易。

希望你能把握上述关键因素,启动“成功的循环”,迈上持续成功之路。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功?这篇文章讲透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作者:邱昭良,36氪经授权发布。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