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软件公司长不大,真是因为“没有互联网思维”吗?

互联网怪盗团
+ 关注
2022-03-04 14:16
526次阅读

怪盗团团长按:本文作于2017年,当时我刚刚从软件行业分析师转为互联网行业分析师;按照投资行业的黑话,就是“从To B行业转向To C行业”。消费互联网公司的规模和增速让我吃惊,那些苦心经营了一二十年的企业软件公司完全赶不上!当时我感到困惑,试图解释这一事实,就写下了这篇文章。四年转眼就过去了,大家觉得我当时的观点有道理吗?

以下为正文:

三个多月前,怪盗团团长为老东家(某外资投行,名字就不点了)组织了一次中国软件行业的联合调研活动,参加的投资者大多来自香港、新加坡、台湾甚至美国。在调研过程中,不止一个投资者向我提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软件公司普遍长不大?到底是什么在阻止软件行业诞生BAT这个量级的企业?

从资本市场的层面说,中国的软件公司好像不太小,很多都有几百亿市值,在牛市期间也出现过千亿市值的软件股。但是在经营层面,软件公司就显得很小了:BAT每一个都拥有千亿以上的收入和几百亿的净利润,而中国的软件公司几乎没有收入过百亿的(不计华为、国电南瑞这种以硬件为主的公司),利润更是低下;BAT的净利润几乎相当于中国所有上市软件公司的净利润之和。

中国的软件公司长不大,真是因为“没有互联网思维”吗?

为什么?很多软件公司的经营历史并不比BAT短,就连上市时间都比BAT长。不但在A股上市的软件公司没有长成巨头,在港股、美股上市的中国软件公司也没有。十几年前,投资者会把软件龙头公司与互联网龙头公司做对比;如今,就算最大、最受投资者关注的软件公司,大概也只能与中游互联网公司对标了。在2014-15年的A股牛市中,很多人希望软件公司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概念实现“弯道超车”,可是如今的情形很明确:软件公司作为一个整体仍然远远落后于互联网公司,未来的差距会不会进一步拉大,都不太好说。

对“中国的软件公司为什么长不大”这个问题,最粗暴省力的答案是“软件公司没有互联网思维,无法分享互联网红利”。然而,从来没有人解释清楚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以及软件公司为什么缺少“互联网思维”。很多软件公司都希望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计算实现“互联网转型”,甚至不惜缩小对软件主业的投入;还有些软件公司干脆接受了BAT的战略投资、让BAT的人进入董事会。这一切都改变不了软件公司慢半拍的局面:收入已经逼近2000亿大关的腾讯仍然在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收入20亿的软件公司却普遍在15-20%的增速上挣扎。中国经济减速好像对大型互联网公司没什么影响,却严重影响了软件行业的利润水平。在如今的软件行业,要找到内生增长稳定在30%以上的公司真是难上加难。

中国的软件公司长不大,真是因为“没有互联网思维”吗?

我自己的答案很简单:中国的软件公司主要面向企业客户,它们长不大是因为中小企业的需求严重不足。让我们看看中国企业界的软件开支状况: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统计,中国共有2000多万家注册企业,加上个体户和合作社则超过3000万家。作为中国最大的财务软件公司,用友与金蝶加起来只拥有不到400万客户;其他财务软件供应商加起来大约有几十万客户。鉴于财务软件几乎是最基础的企业软件需求,我们完全可以假设,不使用财务软件的企业也不太可能在别的软件上花大钱(预装的Windows和盗版Office除外)。也就是说,中国大约有70-90%的企业基本不在软件上花钱。它们有可能依赖盗版软件,有可能只是偶尔购置软件,也有可能根本不依赖任何软件——至今还没有实现电子化办公的民营企业有很多,更不要说个体户了。

在2010年代以前,绝大部分软件公司都依靠着大企业和国有企业,这不到20%的客户贡献了企业应用软件领域的绝大部分收入。然而,大企业的订单有很大一部分去了外企那里:IBM、微软、Oracle和SAP在高端市场的地位不可动摇,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虽然不断提升,毕竟不能独霸。可能只有用友、金蝶、广联达等极少数软件公司是依靠中小企业而生存壮大的。理论上,中小企业只要每家安排很少的预算,就能创造一个巨大的软件市场;实践中,它们能不花钱就不花钱。

中国的软件公司长不大,真是因为“没有互联网思维”吗?

2010年以后的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浪潮,让软件公司找到了新希望:PaaS和SaaS模式可以让中小企业以很低廉的成本用上管理软件和专业软件,而且灵活性很强,可以按月付费,在各种设备上登录使用。美国的Salesforce和ServiceNow已经证明面向中小企业的云服务是可以创造巨大收入并实现盈利的。假如中国有10-20%的中小企业采用了PaaS和SaaS,平均每家每月花费100元,就可以形成一个几十亿人民币的庞大市场,相当于最大的A股软件上市公司的收入水平。在2014-15年的牛市中,很多软件公司确实是这样讲故事的,投资者也这么采信了。

结果呢?几年过去了,不要说盈利,能通过PaaS和SaaS获得大量客户和收入的软件公司数量都不多。作为云服务市场的先行者,金蝶在2016年剥离了严重亏损的云之家业务,才实现了云业务的盈利;用友则至今还承受着云业务的严重亏损,刚刚看到收入大幅度上升的曙光。2014-15年,很多SaaS公司在新三板上市,可是迄今无一转到主板,原因就是SaaS业务无法实现盈利。确实有一些SaaS企业长得很快,但是它们的成长速度慢于美国同行在创业期的速度。BAT倒是赞同软件公司的云服务理念,对软件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投资,不过好像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中国的软件公司长不大,真是因为“没有互联网思维”吗?

相比PaaS和SaaS的雷声大、雨点小,消费者互联网领域在同期提出的新概念早已一飞冲天:O2O、直播、短视频、移动电竞、内容创业、移动支付、跨境电商、共享单车……就连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也被BAT抢占先机。依赖消费者的互联网公司强者恒强,手越伸越长;依赖企业客户的软件公司虽然维持了一定的成长速度,却在体量和布局上被越扔越远。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就算SaaS最后开花结果,吃到胜利果实的恐怕也不是软件公司。以BATJ的技术实力和财务资源,就算要亲自披挂上阵去占领这个全新的市场,也不是难事。

请不要误会:软件行业绝不会消失,软件公司也不会全部被武装到牙齿的互联网公司打垮。问题在于,几十年来笼罩着软件行业的一贯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中小企业的需求持续不足,在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的今天,更不可能有爆发性的增长。这个问题不解决,软件行业要达到互联网行业的高度,是绝无希望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软件行业不能产生优秀的个体公司。投资者应该更谨慎、更有选择性,而不是延续2016年以前的思维。对于这个问题,怪盗团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阐发。

中国的软件公司长不大,真是因为“没有互联网思维”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怪盗团”(ID:TMTphantom),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36氪经授权发布。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