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过去了,祛魅后的人工智能变得更加重要

品玩
+ 关注
2022-03-07 15:33
426次阅读
十年过去了,祛魅后的人工智能变得更加重要
作者 洪雨晗邮箱 hongyuhan@pingwest.com
从2011至今,人工智能企业旷视科技从初创到今天不知不觉中已走过了十年。
十年是一个很微妙的时间节点,从整个中国互联网,再聚焦至我国的人工智能行业,在这十年间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AlphaGo的一战成名,到2016、2017年间热钱涌动的融资浪潮,再到后两年的AI资本寒冬,走过一路风风雨雨,经过数年的沉淀之后,这些AI企业们究竟如何了?大雾弥漫,不可否认的是,外界对人工智能公司始终是充满着好奇与审视的。
抛开市场中种种论调,其实从最基础的数据上来看,人工智能仍是一个在迅猛发展的行业。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仍在持续增长。随着相关政策加速落地,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为554亿元,预计到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将达2364亿元,2017至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6.68%。
在人工智能商业落地较为成熟的计算机视觉领域,盘子也在不断扩大。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中国有高达42%的企业应用计算机视觉相关技术,2019年中国计算机视觉行业市场规模达450亿元。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日趋成熟,计算机视觉在泛金融、消费电子、互联网娱乐、医疗影像等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深入,预计到2021年中国计算机视觉的市场规模可达1120亿元,2017至2021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1.45%。
在一个仍在快速发展的市场,技术、算法在迅速迭代的行业,困扰外界多年的问题是,AI到底要如何落地产生实际价值?未来AI公司们将何去何从?
这些问题确实让人难以回答,谁也不敢说自己就知道正确答案,不过,从近日旷视对外界放出的信息上,或许可以一窥人工智能公司们对这些问题的真实想法。
在上周,旷视科技在成立十年之际举办了其首次技术开放日活动,旷视首席科学家、旷视研究院院长孙剑及各研究员总结了过去十年中国AI技术价值的发展历程。AI有没有用?AI在哪里用?AI易不易用?这是AI行业的“灵魂”三问,它既是所有AI企业需要回答的问题,也包含着外界对国内人工智能公司的种种疑问。
孙剑认为,最近十年的中国AI价值进阶之路,大概可以划分为:基础科研 - 行业落地 - 基础设施三大阶段。三个阶段分别回应了AI有没有用?AI在哪里用?AI易不易用?三个阶段不是分段接替,而是并行前进,共同推动中国AI价值进阶。
十年过去了,祛魅后的人工智能变得更加重要
图:旷视首席科学家、旷视研究院院长孙剑在旷视技术开放日上的分享
孙剑认为,AI有没有用归根到底是看AI基础科研有没有突破。基础科研是AI创新突破的基石,需要长期主义的坚持。对旷视来说,要构建科学价值和产业价值统一的基础科研体系。十年来,旷视在学术上发表85篇顶级会议论文,在竞赛上斩获40项冠军,在实用上研发了包括ShuffleNets系列在内的众多基础模型,已经广泛应用在手机等智能设备上,推动软硬协同发展。
AI在哪里用?旷视的选择是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三大场景。AI是核心能力,IoT是落地场景,在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的智能化时代,AI算法正在为产品带来更多的价值提升。从明星产品神行面板机系列,到超越人眼的暗光拍照和暗光视频,再到突破物理限制的屏下AI光学指纹和屏下摄像,以及追求全局最优解的河图系统和机器人设备。
十年过去了,祛魅后的人工智能变得更加重要
图:旷视单目黑光Demo
算法生产能力决定算法价值上限,也决定AI是不是真的更易用。当前,大量算法生产过程还是非标准化的,因为非标准化所以算法生产过程充满不确定性。 旷视认为,落地实用是检验算法的最高标准之一,而生产落地实用算法的过程只有先标准化才能自动化,才能更进一步实现规模化的普惠易用。
用算法的角度来简单解读就是,基础科研的关键点是突破单点算法,让AI率先在互联网等数字化程度高等领域应用落地,变得真正可用;行业落地的关键点是拓展算法边界,让AI在越来越大行业场景实现规模化的商业落地;基础设施的关键点是降低算法门槛,让AI生产变得更加容易,从非标准化生产到标准化量产。
从旷视的分享或许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即便经历了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整个人工智能行业仍处于蓄势阶段,以旷视为首的人工智能公司们把AI、算法作为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来进行研究、投资,它们不仅是在为行业蓄能,更是为未来智能社会的到来造势。
就像公有云、数据中心等现阶段互联网的底层基础设施,虽然是前期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但随着个人、企业、政府乃至整个社会对云、比特、数据需求的剧增,在未来,互联网的底层基础设施生意不仅是一门好生意,更是有门槛的生意,无形之中会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一种话语权。由此可知,旷视科技现阶段把AI及算法看作人工智能时代基础设施,近年来的种种措施都是在为未来布局。
在这些预见性的判断思路指导下,旷视科技近年来的不少动作也显得有迹可循。
对旷视科技来说,算法是“根”。在未来,算法无疑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底层基础设施之一,因此,旷视认为算法不再只是“软件物料”,而是“核心组件”。在过去,算法是产品软件的附属品,如今,算法是产品的核心组件,到了智能化时代,算法融入系统,开始重新定义软硬件。
旷视科技将算法、算力和数据能力融为一体,打造了人工智能生产力平台Brain++,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完整的AIoT产品体系,包括AIoT操作系统、AI重新定义的硬件和行业应用。从2012年的消费物联网、2015年的城市物联网再到2017年的供应链物联网,可以明显看出旷视的软硬件一体化连接结合得更加紧密。

十年过去了,祛魅后的人工智能变得更加重要

未来虽然美好,但因理念过于超前而死掉的公司也不在少数,如何在未来到来以前保持企业的经营能力,对旷视科技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旷视则从AI落地的场景抓起,在不同的场景配有不同的IoT设备,配备不同的AI算法,通过软硬结合的落地方式,把算法、软件和硬件的各要素能力集成固化成终端可交付产品,以此定价交付,实现商业化、规模化落地。
十年过去了,或许人工智能行业没有了过去外界投来的灼热的目光,但人工智能仍在潜移默化中改造着我们的社会,相较于十年前更加有力而不可阻挡——基于深度学习的科研创新在持续拓宽人工智能边界;人工智能融入行业越来越深,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
对旷视科技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公司来说,现在的人工智能还远未到成熟阶段,它们只会觉得现阶段人工智能的有效供给还远远不足,不仅社会需要AI来提高生产效率,人工智能公司们自己也需要下大力气来提升AI的生产效率,从而加速未来的到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品玩”(ID:pinwancool),作者:洪雨晗,36氪经授权发布。

资深作者品玩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