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碳中和?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首席商业评论
+ 关注
2022-03-08 15:58
748次阅读

01

减碳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必然选择

 

对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近百年来全球气温上升明显,如放任变暖到2100年左右全球将上升3.7%,全球人均GDP损失达7.2%。有数据统计工业革命时期,地球表面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280ppm(百万分比浓度);而现在浓度已超过400ppm,上升了近50%。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生存。

全球变暖以来极端气候频发,给不少国家带来经济和环境的巨大损失。2021年全球至少已经历189场极端天气了。尤其是最近河南等地区,出现极端强降雨受灾人数多损失大让人揪心。北极圈附近城市也出现三十多度高温附近冰川大量融化,并可能释放被冰封了数万年的微生物和病毒。

真正可怕的是全球变暖造成的极端危害难以预料,可以根据已有理论推导后果,但具体是什么形式在哪发生如何预防不得而知,往往一发生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就比如这次河南洪灾中央气象台解释称,远在千里之外的台风“烟花”是幕后“推手”之一。在台风与副热带高压的气流引导下,大量水汽被源源不断地从海上输送到陆地。气流受到河南西北侧高大山脉的阻挡,导致降雨更加集中强势。

但是具体降雨在哪个区域雨的强度多少就很难推算了,只有空气中水汽临近气象雷达才可以探知,这意味着天气已经下雨了要么即将下。

所以,减少碳排放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必然选择。

 

02

减碳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碳排放体量也成为全球第一,2019年排放量占全球27.9%(美国占比14.5%),碳排放责任重大,但并不是所有责任都在中国。从人均来看中国人均碳排放量7.1吨/年,仅为美国的44%,韩国的59%,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我们不必遵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和生活方式,而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发展和减少碳排放并不完全矛盾,一是可以使用新能源代替传统化石能源,比如电能太阳能氢能等,具体来看中国新能源产业和技术,因为十数年的投资和市场培育目前是全球领先,2019年,我国光伏产业中的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量分别约占全球总产量份额的91%、79%和71%,逆变器产量占全球市场的80%以上;风电整机制造占全球总产量的41%。二是可以大量植树造林固碳降低二氧化碳空气浓度,据BBC报道中国的植被面积仅占全球的6.6%,但全球植被叶面积净增长的25%都来自中国。这就是中国减碳的实际行动,一直在坚持做好的事情。

什么是碳中和?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03

什么是碳中和

 

在2016年巴黎气候协定上全球主要国家达成共识,不再强迫全球190个国家平均分配4300亿吨碳排放任务,而是由各个国家制定目标自主决定,在未来三十年或者四十年内逐渐把自家排放清零。

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要“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减排过程中的最高峰值,“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中科院院士丁仲礼指出因为对空气质量考虑,我们要尽量压低碳达峰峰高,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就要逐年执行减排计划和方案。

有人说减排这还不简单,提高碳排放成本不就行了。但这个问题关键在于经济增长与减排直接的矛盾,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有机构预测考虑行业的盈利需求,电解铝极限碳税大约60元/吨碳,水泥钢铁等行业极限碳税大约100元/吨碳,较高的碳定价(碳税与碳排放交易)会摧毁很多高耗能高排放行业。

如果企业都只寻求碳排放指标或者植树造林,还是会继续造成大量污染,治标不治本。综合来看,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才是企业碳中和的重中之重。

 

04

碳中和背景下的新变化

 

笔者注意到在近些年来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在碳排放的几大主力来源---钢铁、交通、建筑行业中有了新的变化。

一直以来,钢铁行业都是我国化解过剩产能、推动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

2005年,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污染物(主要为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排放量超过两公斤,现在已经下降到0.6公斤以下,降幅超过70%。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做了很多工作,开展了很多环保改造,包括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等。

这是进步的一面,但现实问题仍然很多,特别是我国钢铁产能总量巨大2020年突破10亿吨,还有钢铁行业60%中为民营企业,存在着技术薄弱环保管理不到位的情况,钢铁运输环节中的污染排放物等。

企业减排效果不好,往往是经济成本上的考量,比如钢铁运输环节开始提倡“公转铁”在汽运改为铁运之后每吨成本增加约50元,一年上千万吨铁矿石的话,就要为企业增加几亿成本,所以减排不能是一刀切式简单的减法。

所以这需要各方协调、科学规划、有效实施出具企业具体的碳排方案,技术问题应该协作共同解决,资金问题可以通过7月16日新开设的碳交易市场和碳排放债券市场获得。

作为碳排放大户,交通行业的绿色转型是大势所趋。统计数据显示,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的15%,过去9年该领域碳排放年均增速达5%以上。

交通领域目前的减排思路是新能源车+智能交通,新能源车是指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代表着清洁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包括但不限于电能氢能。智能交通的内涵更为广泛丰富涵盖了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实现了交通的智能化一体化,能够大幅提升交通效率实现一定减排低碳。

在这方面,2019年保定与百度ACE智能交通引擎合作智能交通项目,仅动态干线协调控制就使保定4条主干线车辆通行时间平均缩短20%,车速平均提高6.5km/h。在深圳机场,通过引入华为AI算法策略,实现了机位资源的智能化高效调配,机位分配由原来人工分配的4小时缩短为1分钟,靠桥率提升5%,让每年260万人次的旅客无需乘坐摆渡车。

此外,传统观念中建筑行业跟八大高耗能行业息息相关,应该是高碳排放的行业,社会总碳排放量近一半来自于“房子”,建筑行业因此得名“碳排大户”,其主要的碳排放分两大类,一类是建筑建造时的碳排放,即盖房子所带来的碳排放;另一类是建筑运行能耗,即房子盖好后用电、用热等能源消耗。而碳中和是面向所有行业的长期目标,所以建筑行业也不例外。

上海市政府在4月作出规定,要求五大新城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还要推广超低能耗建筑。上海在2009年开始对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能耗进行监测,今年有超过2000栋建筑接入这个监测平台。

 

    05

写在最后

 

全球减碳对我们来说是压力也是机遇,从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是世界发展的必然选择,光伏和风能我们是拥有领先优势的,对我们来说机遇远大于压力,是一场新的产业技术革命。不只是光伏风能氢能在减排,还有致力于发展低能耗的建筑行业,许多行业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和革命,如何实现碳中和对企业来说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大考,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自身情况深入思索“因情制宜”。

- END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首席商业评论”(ID:CHReview),作者:做镜观天,36氪经授权发布。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