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ERP、OA与SaaS化产品的差别到底是什么?
我用几个圈来表示三类产品满足客户需求的大概关系(也不是绝对的),最中间的是纯定制开发,假如大圈减小圈的面积差是需要定制开发的部分,那么纯定制开发在业务上的复用度是很低的,所以成本是相当高的。
在某一个领域内成熟的OP产品(例如SAP)则比作第二个圈,也有一定的时间和产品功能沉淀。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产品的业务模型是基于局域网时代内部协同为视角的世界观,基于可获取的数据和相关假设都是“以人驱动流程”的流程观。OP产品到企业后,需要通过一定的定制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特别地,后续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和为了响应内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需求,定制成本是非常高的,每一个很小的需求,成本都是数以万计的。
SaaS因为诞生的时间较晚,基本上赶上了国内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成熟期。同时,SaaS系统本身在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
通过抽象提炼来兼容不同企业的需求;
-
基于生态链数据打通和新的业务解决方案而设计的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架构;
-
持续可扩展性和兼容的设计。
正因为以上特点,SaaS产品较之于传统OP产品最大的优势是如果企业的业务和管理变化比较频繁的话,可以较好地共享平台持续迭代带来的功能。按传统OP模式,企业必须投入研发成本(自己或供应商)以适应相应的变化和需求。
也有人可能会说,“感觉OP模式需求响应会更快”。其实我觉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种错觉。因为,当我们享受SaaS平台升级便利带来的每年上千个需求迭代时,很多用户觉得不是他提的所以没有参与感。当客户提出自己个性化需求时,觉得SaaS产品响应的没那么快,反而觉得OP模式响应个性化需求更快,这其实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因为让客户有感知的是个别没响应的,如果将每年迭代的很多功能和底层能力统计在内的话,其实平均的需求等待时间不见得长,甚至是很短的,因此需要站在全局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
另外,如果客户愿意付出相应的开发成本,我相信SaaS厂商也能提供非常好的响应时效。只是很多客户只希望支付SaaS服务费,又想让厂商免费开发个性化的需求,这对SaaS厂商来说肯定是无法实现的。因为SaaS服务费一般也不高,随便做个需求成本都要好几万以上,有些需求的开发成本可能几十万,这个时候客户觉得年订阅费才几万或者10来万,做几个需求要那么多钱有点接受不了。但其实OP模式的实际维护成本综合下来要远超SaaS模式,哪怕OP模式的产品看上去比SaaS产品卖的更便宜。
很多有经验的企业都可以发现,OP产品到一定时间就会出现改不动的现象。业务部门向IT部门提需求时,就会遇到“这也做不了,那也做不了”。OP模式的二开生命周期一般也都在3-5年左右。这有很多原因:
-
企业内部因为IT需求多,大家都在竞争IT资源;
-
IT人才的流动性整体较高,人员流动导致认知流失;
-
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对于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的考量欠缺;
-
OP系统经过二开后,就无法很好地兼容厂家的升级包。
我认为综合起来,SaaS产品的平台属性,在响应外部生态环境变化的能力上,是OP模式无法比拟的;对于响应内部变化的能力,OP模式在沟通协同上有一定优势,但是对于整体的需求响应交付的平均时效而言,SaaS模式也是有很大优势的。虽然对于一些细微的、非复杂功能的响应,OP模式确实可以做到更快的响应。
很多企业现在系统中的数据并不能很好地支撑很多新的管理思想的落地,那是因为传统基于流程和表单的设计已经是过去式。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企业的战略、业务、组织架构和管理都在不断变化,要落地有价值的管理思想,企业对于未来数据的要求一定是要能支撑管理报告的生成和管理运营的持续落地。原本基于流程和表单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面向管理的需求,新一代的设计应该是拉通管理目标,通过流程与表单收集基于专业领域模型的高质量数据。没有拉通的结果就会出现数据有断点、流程跟不上管理、管理拿不到数据等问题。
所以,新一代领域专业管理系统需要全面拉通三个层面:
-
管理层:管理目标为导向(不可见)
-
数据层:专业的领域数据模型为基础(不可见)
-
业务层:灵活的流程和表单为载体(可见)
这对于系统的架构来说,要系统性地考虑到四方面的架构:应用架构、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
没有一样东西是绝对好的,也没有一样东西是绝对不好的,我们在决策时,还是要选择最合适的。对于很多有历史包袱的企业来说,是应该选择在原来系统上做小优化还是做变革呢?也没有标准答案,从结果上看,也许有时候更取决于环境和领导者性格。但是,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迈出勇敢的一步,只有这样,中国的SaaS领域才有未来,只有这样,中国的软件行业才能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