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盯上的个人信息:儿童手表变偷窥器,免费WiFi一天定位6万次

深燃
+ 关注
2022-03-16 11:26
907次阅读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
作者 | 王敏
编辑 | 金玙璠
网上冲浪多年,你可能对自己成为互联网“透明人”并不意外,但当得知自己的信息是如何被收集、倒卖,还是否能依然保持冷静?
 
就在2022年的3·15晚会上,央视用一个接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例,让消费者们再一次意识到在互联网世界,想不“裸奔”有多难,信息泄露实在防不胜防。
 
从一天可能收集你的位置信息数万次的“免费WiFi”、可能随时都在监听监控你家孩子的儿童智能手表,到浏览网页时被“匹配”手机号码、给你打骚扰电话背后的产业链,有用户表示,看完信息泄露的潜在风险,感到头皮发麻,“你觉得自己全副武装,但是在对方眼里你却是一丝不挂,毫无秘密”。
 
很难想象,在这些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黑色产业链上,中小学生的智能手表也会被盯上,成为“行走的偷窥器”,而拥有手机的成年人,手机号码更是被明码标价,一个15元,服务商为了规避监管,甚至会采用虚拟货币交易。
 
个人信息管理和泄露,是近几年3·15晚会持续关注的焦点,本届3·15晚会曝光的窃取个人信息的方式却在持续迭代,有些可以靠用户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来解决,有些实在防无可防。尽管2021年有关部门一直在加大对APP过度收集用户行为的规范力度,但不得不承认,个人信息保护依然任重而道远,这一“顽疾”的连根去除依旧还需跨过一座座大山。
 
谁能想到,一款APP,一天收集你的位置信息的次数居然高达六万次。
 
今年在3·15晚会上首次出现的“3·15信息安全实验室”,专门对市场上的“免费WiFi”类APP进行了测试。测试人员发现,很多APP打着“免费WiFi连接”的旗号,罗列的WiFi资源全都连接不上,这也就罢了,这些APP还会捆绑多个手机应用,每天推送弹窗广告,像甩不掉的癞皮糖。
 
更可怕的是,这类APP可能会在后台大量收集用户信息。测试人员提到一个名叫越豹WiFi助手的APP,可以不断自启动,读取用户信息,推送弹窗广告。还有一款叫“雷达WiFi”的应用程序,一天之内访问手机的位置信息,高达67899次。
 
“3·15信息安全实验室”相关专家何延哲表示,上万次,意味着,用户从早到晚、包括睡觉,这些应用程序都在一直定位,可以把用户的生活轨迹、行踪全部串起来,掌握用户的生活规律、职业、喜好。
 
被盯上的个人信息:儿童手表变偷窥器,免费WiFi一天定位6万次
                                  雷达WiFi访问次数逾6万次 来源 / 3·15晚会
 
瞄上你的喜好、消费习惯、个人联系方式的,还有越来越精准的骚扰电话。很多用户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只是用手机浏览了某些网站,并没有留下电话和个人信息,却常常能接到相关行业的推销电话。
 被盯上的个人信息:儿童手表变偷窥器,免费WiFi一天定位6万次
                                                       来源 / 3·15晚会
晚会中,被曝光的杭州以渔公司相关人员介绍道,用户都是近期用手机浏览过一些家具、装修网站,虽然没有留下电话号码,但通过每个人手机上对应着一个MAC号(手机识别码),就能匹配到用户的手机,可以直接给用户打电话。
 
中小学生更是信息泄露的高危区,一块看似其貌不扬的儿童智能手表,风险性却极高。
 
儿童智能手表是父母们和孩子取得联系、掌握孩子行踪的重要载体,更是一些小学生社交的必备工具,已经能融合人脸识别、高清拍照、社交、字典查询、听音乐、看视频、健康检测等多个智能功能。
 
防范意识不强的小学生,佩戴上低配版的儿童智能手表,很容易被诱导下载恶意程序,可能会泄露用户的位置、声音、影像等信息。根据央视报道,“3·15信息安全实验室”的工程师为了测试,在以抽奖为由头吸引小学生下载一款程序后,就将恶意程序植入了孩子的智能手表。
 
被盯上的个人信息:儿童手表变偷窥器,免费WiFi一天定位6万次
                               远程控制儿童智能手表便可获取位置 来源 / 3·15晚会
 
接下来,工程师通过远程控制,就可以对孩子实时定位,在后台通过多次采集孩子的移动轨迹,推断孩子的活动范围,比如她家离学校其实很近,大概两三百米,5分钟就能走到。回家后,孩子和姥姥聊天,通过调用手表里的麦克风,身在异处的工程师可以对谈话内容一清二楚。饭后,孩子在书桌前做手工,一举一动也被随时掌握。
 
问题出在,厂商给这款儿童智能手表搭载的是安卓4.4操作系统,是近10年之前发布的版本,而最新版本已经更新到了安卓12。为了节省成本,厂商搭载了过于老旧的系统,而忽略了安全性,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还有一些低配版的儿童智能手表,搭载的是安卓9,操作系统看似较新,安装APP时,系统会弹窗提示是否给予某个权限。用户一旦拒绝授权,APP就会拒绝提供任何服务。比如,测试人员打开一款叫“天气”的应用程序,它会出现一个弹窗,索要用户的存储权限,被拒绝后,会索要打电话权限,再次拒绝后又会索要定位权限,一直被拒绝后,这款APP就闪退了。这逼得用户要使用服务,就不得不“交出”各种权限。
 
“不敢下单了”,有家长看到儿童智能手表被评价是“行走的偷窥器”,暂缓了给孩子购置的打算。
 
个人信息泄露的方式、环节众多,但对于普通人而言,结果就只有一个,面临的生命财产安全风险增多。
 
表面无关要紧的数据,但如果“有心人”通过点、线、面将个人信息一点一点结合起来,实际上能够对一个人了如指掌,进行精准营销乃至诈骗。
 
都是谁在背后,悄悄盯着你的个人信息?
 
免费WiFi这类蹭网类APP,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因为安全性和隐私问题饱受诟病。
 
早在约四年前,工信部就曾专门通报了“蹭网”类APP。“WiFi万能钥匙”和“WiFi钥匙”具有免费向用户提供使用他人WiFi网络的功能,涉嫌入侵他人WiFi网络和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相关部门还特别提醒,WiFi网络提供者应谨慎共享自己的WiFi网络,并定期更换WiFi网络密码;WiFi网络使用者应增强安全上网意识,谨慎使用WiFi“蹭网”类移动应用程序。
 
一直到2021年,上海消保委还专门发文提醒消费者,号称“蹭网神器”的APP极有可能造成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和滥用。
 
“蹭网”类APP不仅可能过度收集用户信息,还通过让用户躲不掉的弹窗广告来牟利。
 
也因此,有评价称,“蹭网神器”的真面目,其实是“带毒的苹果”。而骚扰电话的产业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央视3·15晚会深扒了越来越精准的骚扰电话背后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上的公司,将骚扰电话隐晦地称为“陌拜”(陌生拜访电话)。
 
杭州以渔每为客户匹配一个陌拜手机号,收取3元左右。融营通信专门为一些电销公司隐藏打陌拜时的主叫号码,1分钟0.1元,一年纯话费收入将近一个亿,服务大概两万多家客户,其中打陌拜的,有80%以上。
 
电话信息从何而来?乘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指出,抓取自身广告页面的用户,管理后台是可以看到客户手机号码的,价格为15元一条。
 
被盯上的个人信息:儿童手表变偷窥器,免费WiFi一天定位6万次
                                                          来源 / pexels
做类似业务的郑州绿牵,一个月能获得一百万条用户数据,而且,为了规避监管,会采用虚拟货币进行交易。
 
骚扰电话的产业链,还涉及了美股上市公司容联云,其旗下容联七陌的相关人员介绍道,通过几十甚至上千的号码池帮助客户呼出,来规避投诉和监管,平台客户达到了3万多家。但2021年前三季度,容联云依旧还处于亏损状态,财报显示,营收为约7.55亿元,净亏损为约3.9亿元。美东时间3月15日收盘,容联云股价报收1.46美元,较开盘价下降了8.18%。
 
杭州以渔的工作人员也知道,这门生意是做不大的,一旦做大,反而风险越大。
 
至于儿童智能手表,作为一款可穿戴设备,其需求量呈逐年上涨趋势。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智能手表行业投资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2015-2020年我国儿童智能手表需求量逐年增长,从2015年的800万件增长至2990万件。
 
但由于全国性行业标准缺失、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儿童智能手表市场也出现信息及健康等安全隐患突出、产品过度娱乐社交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创新性和智能化成色不足、服务保障及生态构建被轻视等问题。
 
早在2019年,我国儿童智能手表就被曝出存在安全防护漏洞等问题。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有近1.4万家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52.0%的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超1500家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出现过经营异常,占总量的11.0%。
 
儿童智能手表行业的发展,还需要订立全国性的行业标准,重点解决产品面临的安全、续航、服务等问题,共建共享开放性底层技术平台,打造适用于智能手表领域的“安卓”系统,及时纠偏产品过度娱乐社交化等倾向。
在用户数据成为关键的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泄露早已不算是新鲜话题,但所泄露的信息,以及信息泄露的方式却在持续迭代。
 
比如去年3·15晚会,一些商家通过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非法采集甚至滥用人脸信息,洞察用户的年龄、身份甚至情绪以及消费习惯。
 
个人信息泄露后,用户持续收到垃圾短信、骚扰电话都还是轻的,坑蒙拐骗的诈骗团伙一旦乘虚而入,钱财损失,甚至身份被冒用有了违法犯罪的记录,这些都有可能发生。
 
那么,应该如何防止信息泄露,拒绝成为“透明人”呢?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主任律师李圣对深燃表示,普通人首先需要提高隐私信息保护意识,不要随意安装不明APP,登录非法网站,定期清理手机,如果有被要求填写个人隐私信息的,需要再三确认其正当性和合法性。
 
也有行业人士提醒,大部分APP在下载安装时都会被要求开通多项权限,包括通讯录、摄像头、短信、录音、位置等,用户在授权时要仔细阅读,非必要的可以选择“拒绝”。
 
但是,用户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只能是第一道屏障。毕竟,像骚扰电话越来越精准,这种情况,用户根本无法抵抗。
 
被盯上的个人信息:儿童手表变偷窥器,免费WiFi一天定位6万次
                                                     来源 / pixabay
李圣提到,以本次3·15晚会曝光的信息泄露相关的几种产业链为例,无一例外都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
 
2021年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确定了个人信息保护和利用规则,对企业个人信息数据安全合规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个人信息数据安全合规仍需要强化监管,遏制这种商家野蛮生长、随意侵害消费者的情形发生。
 
李圣认为,商家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监管部门可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还可以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江苏天煦律师事务所律师沈媛对深燃指出,“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他提到,泄露个人信息情节比较严重的,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民法典》要求,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沈媛曾经办过一个案件,是股票销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将客户的姓名、身份证、手机号等信息保存,后来有人愿意购买,他便打包卖了数十万条,从中获利了700多元,最后被判处了三年有期徒刑。个人信息黑色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也都应该明白这其中的法律风险。
 
沈媛提醒,保护个人信息,个人层面再怎么谨慎都不夸张,企业更是应该承担起本应肩负的责任。
*题图来源于pexel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深燃”(ID:shenrancaijing),作者:王敏,36氪经授权发布。
资深作者深燃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