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专访 | 云砺(票易通)吴云:像连接人与人那样,让企业和企业高效地连接
决定创业的那一刻,需要怎样的驱动力?如果创业是一场旅程,那么决定方向的关键时刻,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最终塑造了「创业者」这个身份标签,以及其背后的本质?在起点与“奇迹”之间,所谓的创业者精神,如何带领我们义无反顾闯入未知?
欢迎来到「高瓴时光机」Vol 21,在这里,我们记录与创业者们相关的关键时刻。在这些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坦诚分享和剖白中,相信你也将能和我们一样,获得一些启示。本期「高瓴时光机」嘉宾,我们就邀请到了云砺(票易通)创始人吴云,他将与我们分享在企业软件领域创业的坚持与初心。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而软件则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也是先进制造发展的关键支撑。
长期以来,新一代中国软件公司都是高瓴重点关注的方向。无论是以企业资源管理、财税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为代表的信息管理软件,还是CAD、CAE、EDA等研发设计类核心工业软件,它们服务于中国原生场景,且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技术原创性。吴云创立的云砺(票易通)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家。
2015年,马拉松爱好者吴云离开了供职多年的大型央企,成立了云砺(票易通),开始企业软件服务的创业。7年后,云砺已经成功服务了百余家500强企业,连接了近130万家优质供应商,平台累计结算金额超33万亿人民币,为客户提供了近1000亿人民币的数据增值服务,核心客户零流失,成为全球企业软件创新公司中的标杆性企业。
现在看来,云砺起码做对了几件事:抓住了税改(营改增、电子发票)这一中国企业互联网发展中的独特驱动因素;通过对中国企业所处原生场景的把握、迅速地改善供应链协作和票税管理,满足了企业不断增长的数字化需求;重视并充分放大、无限延伸网络效应,把海量企业的上下游交易数据有效连通;如饥似渴地吸纳来自不同行业的业务专家,让这些一流人才成为云砺自身发展的最大驱动力。
但对吴云来说,他始终在做的就是一件事:坚持长跑。纵观全球企业软件公司发展历程,即使是Salesforce这样后期取得爆发性成功的公司,也经历了至少6年的打基础的时间,才开始快速成长。优秀的企服公司无一不是负重前行、在漫长时间里穿越重重考验。吴云从第一天就清楚,云砺想做的—成为企业连接与数据服务的基础型软件平台,不会在短期里带来爆发性收益,他想到达的目的地,唯有以跑50公里的耐心与决心,才能抵达。就像吴云所说,正因为中国是一个连接要求更高、连接难度更大的市场,这里一定会诞生世界级企业软件公司,相信云砺能够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
高瓴 :为什么决定创业?
吴云 :我是2015年出来做云砺(票易通)的。之前我在宝钢,接手了一个非常有挑战的任务,就是牵头来给(宝钢)集团做它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系统,这也是国内大型央企最早的企业共享信息中心之一。
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们对像SAP、Oracle这些企业软件巨头,尤其是它们的ERP系统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结果就是被震撼了。相当于大家都在造车,本来我们也造出来了,觉得自己造得还不错,直到你去参观了全球最顶级的车厂。
我深深地发现,原来我们的软件,无论是工业软件还是企业软件,比起全球一流水准还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而那个时间点,恰好又是国内全面实施营改增(2016年5月1日)的前夜,企业们在集体面临一场大考:增值税后,企业如何减少合规性成本?如何避免出现合规性风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高效协同如何处理?
我觉得我们可以帮助企业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我们自己研发的、更好的企业软件平台来解决。
高瓴 :企业服务尤其是财税领域已经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了,云砺选择的切入点是什么?
吴云 :以我们当时给宝钢做的系统为例,宝钢和它上游10万家供应商在做连接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在中国,交易双方其实还需要跟购方税局和销方税局连起来,但并没有一个成熟的产品或者公司能把这件事做好。欧美有一些能连接上下游的企业软件,比如Ariba,像Coupa,做得还不错。但中国其实是一个连接要求更高、连接难度更大的市场。
中国企业数量已超美国,甚至中国大陆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数量也超过了美国。我们相信首先中国肯定会出现世界级的企业服务公司。在我们看来,人与人之间的互联网连接已经非常完善,微信、QQ都是非常好的产品;但B2B的连接却还很原始。企业服务在2015年国内的发展阶段,就像1999年的互联网时代。在这里面,我们相信有一个非常大的时代机遇。
我们选择了从企业发票管理平台切入。但这只是一个开始,长期我们想做的是连接企业的协同服务平台。为什么能做平台?因为我们发现企业的连接和人的连接一样,也有很强的网络效应。在中国发票是推进企业协同的最好抓手,发票的标准属性可以带动企业间结算标准化,未来还可向交易的上下游延展。随着平台上的企业越来越多,构成了一张无限扩张的网络,每个企业都会受益于平台结算规模的扩大,企业间交易协同也会随着新增企业增多而产生巨大的网络效应。
以地产行业为例,万科和保利的供应商重合度极高,在签约了这两家作为标杆客户后,像华润、碧桂园、金地等企业也都很快成了我们的客户,地产行业前50强企业我们服务了近80%,整个行业绝大部分的供应商以及地产商都入网,网络效应非常强。
高瓴 :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已经选用了SAP等成熟公司的产品。全球巨头面前,中国创业者如何突围?
吴云 :从技术细节上来说,比如欧美的整个交易是在合同上的,中国是在发票上,如果只是把双方简单连在一起,并不能完成交易闭环。这些技术上的缝隙首先给了我们空间。
如果按企业总数来讲,任何一个ERP系统在国内的覆盖率都没有超过5%,toB是一个极度分散的市场,并且还在越分越细、管理精度越来越高。ERP属于企业内部信息化系统建设,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和资源,比如生产、库存、质量、成本等。我们认为,接下来ERP系统还会变得越来越多,所以更需要一个独立的、能把所有这些ERP系统连接起来的第三方,通过连接不同企业而实现内外部协同一体,云砺要做的就是这个中立的第三方。
但另一方面,没有人会因为你是创业公司就降低要求。企业服务是个适用短板理论的市场,从营销、销售、售前、解决方案、交付、运维、客服、产品、研发,这一串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短板,都无法获得客户的认可。尤其是服务大B,世界500强的客户本身就代表行业顶级专家,作为供应商,让IT人员来定义业务需求显然是不合理的。企业需求是一个多元复杂的体系,行业Know-How比起消费者行为来说,更难以被洞察。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一方面,中国企业有原生的场景、有尚未被很好地满足的需求;另一方面,你必须从第一天就准备好,只有亲身在业务场景里浸泡过多年,才能摸清楚真正的业务规则,才能从day one开始不浪费中国企业给你的机遇。
另外,云砺通过构建“企业服务生态圈”来夯实供应链协同平台实力,投资孵化了众多科技公司,如盈佳云创、蓝税、司库立方、计支宝、百特搭、商联等众多知名品牌,生态企业联合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协同效益和商业效益。
高瓴 :创业7年,最难的是什么?
吴云 :最痛苦的还是从0到1。在宝钢搭那套系统其实也花了8年,而且它是世界500强,6000多亿的体量。本来你以为,我已经有了这样一个经验;但是真正到出来做一个公司、尤其是实现它的商业化,还是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战。最开始那一段,我们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坑,我们的团队是用人肉把那些坑填上去的。
包括一开始去找客户,很多场景今天还记忆犹新。原先我们在大平台,去哪里都挺被尊重的;做票易通之后去见一家很大的地产商,连去了3天,大冬天,每天站在人家楼下5小时,最后得以见了5分钟。
包括第一次我们给客户系统上线,团队就没睡觉,每天干到早上5、6点,然后换一波人,8点接着干,这样一个月,终于把我们第一个项目上上去了。但可能只有经历了这个,大家才会发自内心的感到,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在为一个共同目标往前冲。
高瓴 :作为一家以财税为基础的供应链协同创业公司,你认为云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吴云 :最核心的秘诀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云砺之所以能服务超大型企业客户,和我们的团队建设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中国SaaS产品卖不掉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IT人员不理解真正的业务需求,不能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我们相信必须让懂企业战略、懂业务的专家来完成业务建模。
在云砺,我们是围绕客户需求来搭建服务团队的,从战略、核心业务、解决方案落地一站式全方位匹配客户。战略方面,我们拥有中国管理咨询业的开创者;技术和解决方案方面拥有来自SAP、Oracle、微软、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技术专家;业务方面有来自地产、零售、餐饮、互联网等各行各业的专家来定义需求并参与建模,我们能和企业一起看得更远,为未来打好基础。
高瓴 :你想把云砺做成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吴云 :企业服务毫无疑问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路。比如说,大家现在看到的都是Salesforce近3年的爆发,成为全球最顶级的SaaS企业服务软件的标杆,却忽略了它从1999年开始的探索与挣扎。即使在美国这个最成熟的软件服务市场,也是上千名顶级工程师奋斗了20年才成就了今天的Salesforce。
在中国企业服务市场的探索一定也是一条非常艰苦的道路,我们创立云砺的初心,就是要找到一群有远大理想的伙伴,在时代变革和中国崛起的大势之下,开创一家令世界尊敬的企业服务公司。我们有耐心,我们坚守自己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即成为全球第一企业协同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最有品质的企业服务,做一家有品质的企业,从我们手里诞生真正好用、让客户尊敬我们的产品。
高瓴 :作为创始人,每天驱动你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吴云 :我是个马拉松爱好者,平时训练可以跑50公里。我第一次参加正式的马拉松比赛时,才知道节奏的重要性。前5公里很多人会冲得很快,等到35公里的时候,连走路都迈不动。创业也一样,我从一开始就会和投资人说,这个事业是一场艰苦的马拉松,需要足够的耐心与决心。
对于我来说,每天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们离目标又近了一步。我认为中国要崛起,实际上有三样东西必须得崛起,一个是软件,一个是芯片,一个是这个高分子材料。在这个事情上面,我们这代人是有责任去把它做好的,可能需要两代人才能达到我们的理想,但是起码我拼尽全力了,起码我离我的目标每天都近了一点点,这个东西是支撑我走下去的最大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