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数字化改革,大B不是产品逻辑

甲子光年
+ 关注
2022-04-27 11:13
491次阅读

电力数字化改革,大B不是产品逻辑

能源电力数字化,想象力与“坑”并存。

采访 | 赵健 刘杨楠

撰文 | 刘杨楠

编辑 | 九月

今天,“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一条世界公理。

先看一组数据——2021年全球平均气温(1月-9月)比1850-1900年高出约1.09℃,被世界气象组织列为全球有记录以来第6个或第7个最温暖的年份;过去9年,平均每年海平面上升4.4毫米,速度是1993-2002年的2倍。

全球变暖会带来什么?

有研究表明,全球气温升高1℃,可导致海平面上升超过2米,巴厘岛、马尔代夫等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积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

全球气温升高2℃,可导致水资源紧张,动物减少8%,极端天气频发,冻土将永久解冻;

全球气温升高5℃,或将引发生物灭绝,城市被淹没。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量,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一环节几乎都伴随着二氧化碳的排放,自然界原有的碳平衡被打破,人类逐渐被围困在过度碳排放后的巨大温室中。

在此背景下,2020年,中国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即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排放的碳”与“吸收的碳”相等)。欧美已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碳达峰,并承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相比之下,留给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时间,仅为欧美的一半。

过去一年,被称为中国“碳中和行动元年”,政策、行业动作频频,创业者和投资人开始转身看向碳中和;但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心存投机,减碳动作变形,运动式“减碳”成为双碳进程中一道刺眼的疤痕。

“碳中和”是社会发展给出的一个确定结局,但过程中,依然充斥着诸多不确定性。

为此,「甲子光年」推出「碳道」系列专访,对话碳中和领域新生力量,试图探知双碳目标下各行各业正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期,我们先来关注碳减排的“大户”——电力行业。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电力行业碳排放约占我国能源行业排放的41%,电力行业减排成为我国双碳进程的重中之重。

发展新能源,被认为是电力行业减排的最佳路径。数座风电站、光伏电站在西北大地拔地而起,但因供给与消纳不匹配,弃风弃光问题显著。比如,半月谈近期走访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发现,当地建成并网的160万千瓦竞价光伏项目,1年来运行出力仅为产能的1%左右。“2021年一整年可以说全部处于被弃状态,配套电网的建设一拖再拖。”当地一位光伏电站负责人说。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发展趋势,但解决新能源的消纳问题,是一个体系化的事情。”青能科技创始人&CEO叶名震告诉「甲子光年」。

电力行业的共识是,第一步要进行数字化转型。

近两年,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与五大发电集团也先后发布各自的数字化转型规划。其中,南方电网明确将“数字电网建设”写入“十四五”规划,并计划投入6700亿元推进建设。

与其他行业不同,能源电力行业中,每家企业都是庞然大物——组织结构复杂之外,各部门长久以来的垂直化管理在彼此之间形成了坚固的业务壁垒,其数字化转型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挑战总是与机会并存。大象转身之时,新的风向也正在形成,两个问题随之浮出水面:

1.能源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究竟有多难?

2.能源电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哪些新的商业机会?

叶名震是青能科技创始人&CEO,先后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IBM从事能源电力工作,积累了近20年的从业经验。2020年,他创立能源电力行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公司青能科技,以咨询服务为切入点,通过搭建平台化产品和定制化服务,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此外,青能科技作为一家外部科技公司,服务支撑了国家电网“十四五电网规划”“十四五数字化转型规划”“十四五新兴产业规划”3个重要规划以及“国家电网数字孪生顶层设计”,目前正在深度参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的数字化建设。

本期,「甲子光年」对话青能科技创始人&CEO叶名震,谈谈他对能源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有何见解。

甲子光年」:能不能先来讲解下,双碳战略和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什么关系?

叶名震:双碳的核心是能源转型。

数据显示,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总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所以电力行业的减排是重中之重。

目前,发展新能源是我国电力行业减排的核心手段。但需要注意的是,据相关报道,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超过总发电量的40%,而新能源电量入网比例仅20%。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新能源发电不稳定。电网的稳定传输要求频率为50Hz,上下浮动不超过2%,否则电网会有坍塌风险。因此大规模的分布式新能源电量接入电网对电网本身会造成极大冲击,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但今天基于特高压柔性传输等技术支持,在技术层面,可以说我们几乎已经解决了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对电网系统的冲击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消纳问题,包括电网传输、源网荷储的协同互动等问题。

由于政策原因,如今中国电力市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化交易机制,电力的调度、营销等环节都由电网公司安排,入网电价不统一。

此外,新能源发电成本本来就高于热力发电,加入储能环节后,成本再次拉高,如果这些电能入网情况不确定,对于发电企业和储能企业而言,发展新能源发电和储能技术的性价比会很低。

第三,新能源发电在用户侧的商业模式尚不清晰。我们过去发展的光伏电站以集中式为主,而光伏发电真正最成熟的商业模式是分布式的,如德国、丹麦等欧洲国家的屋顶光伏。

如果未来电力系统形成了真正的市场化生态,那我国的新能源电力使用比例可能一下就上来了,这当然需要国家发出相应的配套政策。所谓电力市场的形成就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将”源网荷储“四大环节的数据拉通,由买卖双方主导电力交易,这就需要数字化手段的支撑。

可以说,未来真正的新型电力系统形成后,是需要数字化来主导的。所以现在我们首要进行的就是数字化转型。

甲子光年」:你为什么选择在能源电力数字化领域创业?

叶名震:过往的经历让我更倾向于做实业,在国内做实业,需要进入到大的行业中做大B客户,因为大B有行业属性。

在能源电力行业,无论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大电网公司还是五大发电集团,都自带生态。比如国家电网下面直属27个省公司,每一个省公司的运营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业态,所以它的行业属性非常强。

另外,我是从电力行业走出来的,熟悉行业,对电力行业有很深的情结,还是希望能做点对行业发展真正有价值的事。经过充分准备,我在2019年开始创业,核心团队以IBM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行业专家为主。

「甲子光年」:当时你看到了什么机会?

叶名震:2019年是中国能源电力行业的数字化元年,之前是信息化建设,我认为这两个阶段有很大不同。

今天电力行业在双碳背景下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有两个核心战略值得特别关注——数字化转型和新兴产业

国家“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面向“十四五”以及更为长远的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支柱,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关键产业。

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将产业划分为主导、支撑、新兴和省管产业四类,并研究制定了“1+4”产业升级专项行动方案。在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方面,国家电网公司2020年年中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聚焦能源转型新业务、能源数字新产品、能源平台新服务“三大方向”,规模发展综合能源服务、能源+电商、电动汽车服务、芯片等业务,突破提升能源+工业互联网、能源+金融、5G与地理时空信息服务、基础资源商业化运营等业务,培育孵化源网荷储协同服务、大数据运营等业务,推动新兴产业结构性升级,梯次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

能源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涉及各层级、各领域、各业务,是一项极具创新性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

所以能源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高端咨询服务,并且从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实施路径、业务场景和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平台化产品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环节,提供端到端的产品和服务。

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领域。

「甲子光年」:你刚刚提到,大B客户自成生态,每家背后都有一个行业的闭环,它们数字化转型会经历几个阶段?

叶名震:我认为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会经历三个阶段——数据贯通、数据运营和数字化驱动。

以国家电网为例,它的业务部门是垂直化管理的,营销、调度、客服等业务部门各自管理着自己的数据中心,彼此之间存在业务壁垒。要实现业务数据化、数据服务化,首先要把数据拉通。

第二阶段是数据运营。原先的数据只是数据,但现在海量的用电数据、设备数据等都是可以变现的数据资产一方面,能源大数据本身可以通过产品化商业变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数据服务支撑新兴业务。

所以国家电网正在建设企业中台,采取了“三中台”战略,即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技术中台,数据中台是基础,业务中台是核心,技术中台是支撑,核心目的是通过平台层的数据中台支撑应用层新兴业务。

第三阶段是数字化驱动。随着用电侧分布式新能源应用的显著提升、新兴业务商业模式的成熟、相关产业政策的进一步放开,用电侧会进入一个开放性能源市场,整个电力系统需要实现“源网荷储”协同,这就需要新型电力系统和数字化的支撑。

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涉及的环节很多,面对的物理形态会发生一些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环节都需要数字化技术的支撑,需要在信息采集感知计算能力支撑自动化控制智慧化运营方面,建立一个强大的数字化平台来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从而保证新型电力系统面对挑战,能够可靠地运行、管理和控制。

目前来看,能源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还是任重道远。

电力数字化的三个发展阶段也不是严格按照先后顺序发展的,而是在相互交织着推进。总体上现在还处在第一阶段,比如目前国家电网各部门的业务数据并未完全拉通,而且很难在短期内就能实现。

甲子光年」:数据拉通难在哪里?

叶名震:最难的是打破业务壁垒。

这么大一个行业要去把各个部门的数据拉通是有很多困难的,调度、营销、设备等各部门的数据都是异构的,数据模型都不一样,标准不统一。另外,国家电网很早就实行应用系统的安全分区管理,按照系统的重要性共分为了四个安全分区,核心业务系统在安全一区对外是物理隔离的。数据安全系数非常高,但随着数据服务化的需要,也增加了数据贯通的难度。

对此,国家电网正在战略布局并相应布署了技术创新型重点攻关项目,由技术水平高、数据成熟度高、引领性强的省公司承担重点攻关任务。

以我们正在承担的国网重点攻关项目某省公司统一数据库项目为例,先建立一个纳管系统,把不同类型的数据纳管进来,输出时把数据模型统一,确保业务数据“进得来、出得去”,从而实现异构数据库的现状下,各个部门的业务数据可以互通,这个项目的难度是非常高的。一期先完成物资等3个业务部门的数据库系统纳管,先前已经完成18个业务部门的业务需求调研,但要实现全部业务部门的纳管没有两三年是做不好的。

拉通后还需要进行数据治理。

如果把数据治理分为level 1-4,可能国网公司大部分省公司都在2-3之间,长三角地区和山东的成熟度更高,大概在3-4之间;4级之后就具备成熟的数据运营和数据产业化的基础了。

甲子光年」:你们服务大B客户,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叶名震:大B不是简单的产品逻辑,而是业务逻辑,产品要服务于业务需要。

2020年我参加了一个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论坛,论坛上有一位BAT背景的年轻创始人谈到:大家都能看到软件产业大B赛道是大蓝海,都很憧憬,他们当然也想进,但进去后发现大B就是一个“大坑”。他说客户提了一个POC(Proof of Concept,观点验证程序)的需求,他们计划派几个人去干一个月把它实现,结果几十个人做了半年,始终解决不了客户问题,客户不满意,需求也是一变再变。

这在大B市场是个典型问题,这位创始人谈到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但根本问题是在于软件企业不懂客户的业务,把握不到真正的业务痛点,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却始终离真相很远。

客户的需求不断变化并不是他们无理取闹,而是需要企业跟客户一起梳理出真正的业务需求,然后设计实施路径,再通过技术和业务场景的融合来实现业务创新。大B中的每个场景本身就是需要去不断验证、迭代才能跑通的。典型场景跑通后需要通过快速迭代和推广复制的方式实现业务价值和行业定制。

甲子光年」:你前面提到,电力行业此前的发展重点是信息化建设,如今数字化转型则被写入“十四五”规划,这两个阶段有哪些具体的不同?

叶名震:数字化转型可以分为“数字化”和“转型”两部分来看,转型是战略目标,数字化是手段。但目前而言,有的大B客户做了很多数字化建设,主要还是数字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转型。

在我看来,能源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具备三个重要特征:

第一,组织变革。一般来说,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源于行业内驱力,双碳驱动下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能源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内驱力。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关系到整个“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的五大环节,这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无论是像运营着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能源资源配置能力最强、并网新能源规模最大的特大型电网的国家电网,还是清洁能源装机占比60%以上、光伏和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都是全球第一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都迫切需要以数字化、互联网化、现代化手段推进或倒逼组织和管理变革,实现经营管理全过程实时感知、可视可控、精益高效。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客户需求,它们也需要以数字化提高电力精准、便捷、智能服务水平,提升客户获得感和满意度。

第二,业务创新。当下,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内外大型企业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培育竞争新优势的普遍选择。

电力企业在网络、平台、用户、数据等方面拥有丰富资源,在电价持续降低、经营压力巨大的形势下,深挖资源价值和潜力,以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业务、促进产业升级,开拓能源数字经济是一个巨大蓝海市场,也是电力企业的必然选择。

第三,数字化赋能。

加快数字化转型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所在。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涉及的环节很多,面对的物理形态会发生一些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环节都需要数字化技术的支撑,需要在信息采集感知、计算能力支撑、自动化控制和智慧化运营方面,建立一个强大的数字化平台来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从而保证新型电力系统面对挑战,能够可靠地运行、管理和控制。

总的来看,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转型”,“数字化”是赋能。

甲子光年」:为什么你会选择做平台化产品?

叶名震:和消费互联网不同的是,完整的能源电力数据,现在和未来都一定掌握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五大发电集团这样的国企,也就是国家手中,以确保数据安全。

而数据价值的实现对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体系化要求非常高,所以借鉴C端互联网思维,通过搭平台导流沉淀数据的商业模式在B端很难行得通。这是一个矛盾点——我们不可能拿到类似国家电网这样大B的数据,但未来一定是得数据者得天下。

所以,青能的思路是,围绕数据服务沉淀出平台化数据产品,全程端到端地从数据贯通到数据运营再到产业生态为能源电力企业提供核心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客户共建共创,以“大云物移智链”新技术结合客户的业务场景实现业务创新,从而在能源电力行业产业互联网的平台+生态中发挥支撑作用并共同创造价值。

甲子光年」:在大B客户的预期中,数字化转型会持续多久?

叶名震:数字化转型会伴随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电力产业互联网建设的始终,会是一个长期的旅程。

「甲子光年」:能源电力数字化对于整个能源行业来说,还有哪些机会?

叶名震:随着数字化转型的逐步深入,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新兴业务形态,比如综合能源、储能、多站融合等。

多站融合包括了储能站、变电站、数据中心站、充电桩以及5G等等,可以实现新能源服务、基于边缘计算的数据中心站、储能、能源数据服务等多种商业价值。多站融合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及商业化探索。

另外,用户侧新能源比例的提升和电力市场机制的完善,将会激发更多配网环节的商业机会,比如微网应用技术、虚拟电厂、能效管理等。

产业互联网有很强的行业属性,每个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发展节奏都不一样。在国家双碳战略的驱动下,我个人非常看好能源电力行业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数据资产体系逐步成熟、产业政策的出台和能源大数据平台的运营,产业生态正在快速形成,产业标准也在紧锣密鼓推进。

作为体系之外的科技企业,如果没有提前入局并沉淀出核心竞争力,加之对行业没有深度了解,是很难进入能源电力产业互联网这个市场的。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甲子光年”(ID:jazzyear),作者:赵健 刘杨楠,36氪经授权发布。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