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协同办公软件对比:高效从何而来?

QiXin
+ 关注
2022-05-30 13:41
3182次阅读

作者:Quincy   实习生郑思芳

受疫情影响,全球企业正在适应混合办公的新常态。这种方式是在疫情不确定的情况下,员工利用视频会议、在线文档、等软件,时而远程、时而在办公室坐班的一种全新工作方式。

在这种新形势下,很多企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发现,员工一旦适应了疫情期间的远程办公,可能再也不愿意再回到办公室了。即使在强制措施下回到办公室,也会出现种种问题。我们将之称之为“疫情后遗症”。

随着中国疫情逐渐回稳,“疫情后遗症”正在考验企业的管理者们。在混合办公的新形势下,企业应该如何保持在线协作的效率?如何划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如何在信任的基础上保证企业的凝聚力?这些问题都在挑战传统的管理方式。

好在,打工人现在已经非常习惯于使用在线协同办公软件——不论是居家办公还是在办公室,通过综合性的协同办公平台推进企业的人员、信息和业务协同。

换句话说,混合办公下的数字化协同工具,正在成为企业数字化管理的主要抓手。就如同电脑、电子邮件、微信对于企业管理者的影响一样,协同办公软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

 

目前,在全球企服市场,协同办公软件主要分为综合类协同办公平台和垂直类协同办公应用。综合类指深入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整合内部各类业务系统。垂直类指的是针对垂直场景需求的协同办公软件,如视频会议在线文档思维导图企业云盘项目管理等。这类产品功能精简,价格友好,能精准解决垂直类协作问题。

在垂直领域,西方协同办公软件产品形式上更加体现「小而美」的特点。举个例子,在全球疫情爆发初期,Zoom以极简流畅的功能界面,操作简单易上手等特性,收割了大批中国企业用户,一度成为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用户最多的视频会议软件。

随着Zoom退出中国市场之后,腾讯会议成为视频会议的头部软件。在高清晰度和稳定性上有了迅速的进步。作为专攻视频会议的垂类应用,腾讯会议无疑更加符合本土化的需求,比如支持 PC端、移动客户端无缝切换,美颜、虚拟背景、实时字幕、语音速记等配套功能丰富,比较符合中国企业用户的需求。

但不论是哪一种视频会议软件,线上远程视频会议始终会受到物理介质的决定性影响。因此,如今Zoom和腾讯会议都在探索线下软硬件一体的会议室场景,希望进一步解决视频会议卡顿、掉线、交互性差等突出痛点。

 中美协同办公软件对比:高效从何而来?

(根据36氪企服点评发布的《数字化办公创新:协同办公软件⽤户体验报告》显示,用户对视频会议类应用的不满主要集中在易用性、流畅度和稳定性三大方面)

 

在一体化综合性协同办公平台赛道,中美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同样是综合性、全流程的协同办公平台,Slack集成了电子邮件、短信、Google Drives、Twitter、Trello、Asana、GitHub等65种工具。打通这些工具的关键词是“频道”——我们可以理解为主题/项目/团队,利用频道将相关的人员和信息汇集在一起,按照共同的目的,实现共享、决策和协作。

Slack还通过开放与私密渠道的分离,让使用者按照自己的需求,控制被干扰程度,将团体沟通的干扰降低到最小。其通知设定较全面,能够在减少干扰的前提下不错过重要信息,用户可以在关闭全局通知的情况下,在只对 @到自己的或是提到某个关键词时得到弹出提示,减少了不必要的冗余信息,将各种碎片化的企业沟通和协作集中到一起,提高管理和协作的效率。

而飞书集成了云盘、通讯录、在线沟通、在线文档、日常管理、消息、内部审批等功能,其核心产品仍然是在线文档,支持电子表格/文档/思维导图等多种文档协作,其评论/速记/翻译等辅助功能更加丰富。但在视频会议功能、碎片类协作工具、外部工具的集成性上,还有待进一步加速。

从对比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垂直类协作工具领域,西方产品更关注极简的用户体验,追求产品的易用性和便捷性,而中国则注重产品功能的丰富性,注重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在综合性协作平台上,西方协同办公软件更轻量,结构更精简,定位更清晰,突出易用性和便捷性,而中国协同办公软件则更注重一体化,强调沟通、协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多功能产品的融合。

 

对比中美协同办公软件,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36氪企服点评试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并为中国协同办公市场提供借鉴。

首先,产品做减法。对比过去,中国综合类协同办公平台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瘦身”,但对比slack的产品结构仍然有点复杂。特别是钉钉、飞书和企业微信,用户其实很难识别出三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架构上都融合了协作、沟通和人力资源等功能模块,定位及目标不够清晰。也许未来产品应该减缓做“加法”,学会做“减法”,打造更加简洁、美观、易用、流畅的产品体验。

其次,产品和方法要融合。虽然三巨头都在探索自己的协同方法论(比如飞书的OKR,钉钉的未来工作方式,惬意微信的AIRS价值增值环”模型),但这些理论与产品之间还没有做到很好的融合,影响了企业用户——特别是中小企业用户的使用体验。

最后,管理思维做加法。西方协同软件的起步早,相关的专业研究更早。比如,在协同软件出现之前,西方管理界已经存在很多对于目标、效率、关系和创新的研究,其出发点都是一线的员工。这一点延续到混合办公时代,研究的原点仍然是人,主要探索如何在协作中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提升结构效率,利用协作促进创新等课题。

而在中国,因为中美方管理文化的差异,导致很多企业对协同办公的认知,还处于传统的“监管”思维阶段。比如此次疫情期间出现的“5分钟抓拍一次人脸”等远程监控事件,就暴露了这一固定思维。在管理思维上,老板们需要放开思维,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协同办公工具使用的目标、方法和思维,多做加法,而不是一味强调管理。

总的来说,目前中国企业的远程办公的最大障碍,并非工具,而是管理思想的快速转变——从监管思维向包容创新的思维转变,从以老板为中心向以员工为中心转变。这一点,正成为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现阶段的必修的一门功课。只有用对方法,工具才能降本增效,反之只会增加员工的负担和压力,损害双向信任的基石。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 中美协同办公软件对比:高效从何而来?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36氪企服点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资深作者QiXin
0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