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云巨头角逐棋至中场:大厂们纷纷“报喜不报忧”

刘旷
+ 关注
2022-06-06 14:38
566次阅读

国内云巨头角逐棋至中场:大厂们纷纷“报喜不报忧”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最近,几个大厂接连发出财报,财报的内容中有大量篇幅跟云计算有关。相比以往,大多数业务仅有个位数增长的2022年一季度报,折射出了巨头们在业务层面的深度困局。因此,面对少数保持正增长且增速高于其他业务的云业务时,包括阿里、腾讯在内的大厂纷纷选择了“报喜不报忧”,似乎在试图为受到压制的基本面找一个值得信服的支点。

然而,不论动机为何,一个难以让人忽视的事实就是:国内云巨头经过了早期的高速扩张之后,正进入一个缓慢增长期,传统持续高速增长的故事正在变得“越发苍白”。而与此同时,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正纷至沓来,国内云巨头的角逐也渐渐棋至中场。

随着国内消费互联网的红利见顶,近年来国内大厂对云业务的宣传越来越多了,它让外部投资人和合作伙伴们相信:云就是未来。然而,分阶段来看国内云巨头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这从阿里云、腾讯云的财报中即可一窥端倪。

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阿里云的收入增长仅为12%,创历年以来新低,大幅度低于上一季度的20%,实际上这种增速下滑已经持续了四年以上了;同样的事情在腾讯云身上也能看到,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腾讯包含云业务在内的企服板块增速仅有10%,同样不及预期;拓展开来看,华为云、百度云等云大厂,在过去两年也出现了类似的景象,前者甚至还出现了裁员现象,而后者的战略地位更从此前的BG下调为BU,人员规模被严格控制。而在这一切变化的背后,国内云市场的发展阶段显然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

其一,随着传统泛互联网市场的迅速见顶,传统互联网公司“上云”给云厂商带来的边际效应在逐渐递减。过去两年受反垄断影响叠加疫情倒逼之下的数字化提速,让互联网增长提前见顶,互联网客户权重占比较大的云厂商增长受到了抑制。比如,去年的在线教育集体“大逃杀”,导致了云厂商失去了一批优质在线教育客户;而其他市场则因疫情的因素加速线上化,互联网人口不断接近全民水平难以再更进一步,这也使云厂商的营收受到影响。

其二,作为全新增量市场的政务云市场,很多互联网云服务商的优先级劣后于“国家队”背景的云厂商。在互联网市场云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巨头们纷纷将目光瞄准了传统行业,其中作为“主力”的政务云市场,更是受到了各方青睐。不过,政企客户对云厂商的合规性要求更高,避免数据泄露是重要监管方向。此前,阿里云曾一度因为数据安全问题而被相关部门勒令停用6个月,就从侧面反映了这一问题。

为此,政府和大型国企单位在采购大型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时候,更倾向于“国资云”或者“国家队”出身的运营商云厂商,这也是联通云、移动云和天翼云在近两年增速加快的原因所在。

其三,受云转型不及预期、成效不明显以及上云复杂度提升等因素影响,一些企业对云转型态度生变,使云厂商在推动云转型方面承受不小的压力。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二离散工业企业积极上云,但获得云效益的公司却并不多,原因是大多数公司在上云之后不会用,或者花很高的成本聘用技术人员,导致成本上升,由此导致很多云技术落地的预算远远超出了企业的实际控制,但上云的实际效果却并不如预期。

与此同时,云厂商与行业结合出现了“脱节”,导致一些云技术很难完全融合行业,甚至由此引发了“下云”情况的出现。凡此种种,都导致了一些企业客户对上云的期待和热情下滑。

为了应对国内云市场发展面临的阶段性困局,作为国内第一大云巨头的阿里云,也在尝试通过多种举措来解决其当下遇到的问题。

首先,发力客户结构多元化,以降低对单一行业客户的依赖。正如前文所述,国内云巨头的增速过于快速的下滑,主要跟其与整个互联网行业客户绑定的过于密切有关,包括阿里云等在内的国内众多互联网云厂商,其来自互联网企业的云服务营收权重,一度占到了其总体营收的50%以上,这种客户结构决定了其与互联网行业的周期性高度相关。

在行业景气期,互联网企业的高速扩张和发展,带动了企业用云量的迅速猛增,由此也带动了云厂商的高速发展;而随着互联网用户见顶行业步入存量竞争时代,这些云厂商也随着互联网企业的不景气而面临周期性调整,增速再难赶上从前。

另外,对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大型互联网企业的高度依赖,也容易引发经营风险。如阿里云在财报中指出,由于一位互联网行业头部客户基于非产品原因减少海外云服务(指字节跳动Tik Tok),导致其总体业务增速下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阿里云大力推动其云业务向政务云、工业云等领域渗透,以减少对单一互联网、零售客户的依赖。据财报显示,截至目前阿里云对外的服务中,非互联网客户占阿里云总营收的收入比重已经达到了52%,并且这个比例还在持续上升。不难预见,随着其多元化客户数量的增长,其云服务对单一行业的依赖将会逐渐缩小。

其次,开拓全新的市场。在国内市场增速下滑,政务云市场整体受政策、行业特性(长周期、重定制)等因素影响增长不及预期的情况下,阿里云还将目光投向了互联网仍在高速发展的东南亚、南亚、中东市场,和越来越强调数据主权的欧洲市场,并由此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底,阿里云已经为全球27个地区提供云计算服务,2022财年还在印尼、菲律宾、韩国、泰国及德国等地新增了互联网数据中心。

总的来看,在阿里云市场和客户双管齐下之下,阿里云的业务增长或有望重拾涨势。阿里集团CEO张勇认为:“虽然互联网行业性的云服务增速下滑,但其他各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却是高度确定的。”换言之,依托其他行业逐渐发展起来的数字化,阿里云仍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此外,在强化多元化客户的同时,阿里云也在加强“云钉一体”的生态建设,以提升其自身造血能力,持续扩大领先优势。

腾讯云B、C端兼顾

早在2018年腾讯930组织框架调整之时,就定下了“立足消费互联网,兼顾产业互联网”的战略路线。此后,作为面向B端的一把“尖刀”,腾讯云更是被安排在了to B的前线,将重点炮火都给了B端市场,但如今随着外部情况的改变,目前这一偏重点已经有所改变了。

一方面,B端业务并没有像此前想象的那么容易,腾讯云在激烈的云巨头“内卷”之中被拖慢了盈利步伐。此前借助其投资的庞大互联网生态,阿里云和腾讯云一度吃到了行业发展的第一波“红利”,云业务发展如日中天,持续向好的形势一度给阿里、腾讯这些互联网巨头以巨大的现实“野望”,纷纷对云业务寄予了厚望,“大干快上”更是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比如,为了开拓客户包括腾讯云在内的云厂商,甚至打出了0元免费试用的旗号,其他各种性价比的服务“套餐”更是被不断推出,高速增长的客户和营收更是让云厂商沉浸在“跑马圈地”的快感之中难以自拔,价格战的“血腥”在行业中广泛蔓延,其后果就是客户质量不高,初始投入与后期产出不对称,难以产生持续效益。

于是,在互联网客户上云需求下滑之后,这种“虚高”的高增长被第一时间纠正,尚未盈利的腾讯云也终于意识到这种高速增长的云服务难以持续,其对B端业务的复杂性和持久性认识也有所加深,在心态上转而谋求长期主义,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对销售的考核标准也从只看收入向兼顾毛利转变,盈利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

另一方面,C端业务市场面临新老对手的多重“夹击”,形势逼迫其转头守护基本盘。在B端业务调整之际,以C端业务作为基本盘的腾讯,再次感到了来自字节跳动和米哈游的“威胁”,不得不打响C端保卫战。

目前来看,这种反应远不只是应激行为那么简单:一方面,与前几年不同,C端业务虽然用户见顶但仍是现金奶牛,腾讯转型还需要依托这一业务;另一方面,以元宇宙和出海为方向,C端还孕育着全新的空间,甚至有可能成为全新的风口,腾讯仍有继续做大的机会,所以其在B端遭遇短期“挫折”之后,加大了向C端的“回归”也属正常。

毕竟,腾讯不会坐视自己的“基本盘”受到威胁,尤其是在尚处于转型期的当下更不能如此。总之,对于腾讯云而言,B+C既是联动也是双保险。

SaaS生态将成为未来决胜关键?

从前文的数据不难看出,无论是阿里云还是腾讯云,在云市场增速下调的情况下,都已经纷纷将盈利、生态建设等目标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了。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这种演化规律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从国际云巨头的发展情况来看,先IaaS后PaaS+SaaS的发展符合云市场的发展实际,而且也是云巨头实现盈利的必然选择。在云厂商发展的早期阶段,基本都在做IaaS层面的扩张,其扩张动力主要来自中小企业和互联网公司,领域涵盖电商、视频、直播、游戏、在线教育等,由于其前期包含数据中心建设等在内的资产投入相当大,因此其很依赖规模来实现分摊成本,总体毛利并不高。

就国内厂商而言,其IaaS层的毛利率普遍在30%左右,相比国内亚马逊云和微软云的60%近乎低了一半左右。考虑彼此之间的价格战竞争,这种毛利率还要小很多,因此到目前为止国内云厂商中仅有阿里云实现了盈利,其余规模尚未跟上阿里云的厂商仍挣扎在“亏损线上”。

相比之下,来自PaaS和SaaS层面的毛利率,则比纯IaaS层面的毛利率更高(在60%-80%),盈利空间可谓是相当诱人。这种诱人的毛利率,主要来自于PaaS层可以自营数据库和数据智能产品,形成高附加值高差异化的产品,SaaS层面的创新更是可以做到因行业而异,因而具备非凡的挖掘潜力,这也是国外云巨头的云服务能成为“现金奶牛”的关键。另外,SaaS层的繁荣,还能促进整个云生态的繁荣,云厂商通过平台分发还可以赚到10%-20%的分发抽成,并带动平台用云量的上扬。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无论是阿里云还是腾讯云,都在力推其PaaS和SaaS层面的建设。如腾讯推出了旨在提升SaaS应用生态的“千帆计划”,并加快了数据智能应用产品的自研力度;阿里云更是大力推动“云钉一体”,强化其对接SaaS应用和SaaS服务生态的能力,以此来增强其盈利能力。

其次,以政企云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由于定制化程度高、实施周期长,因此成长性远不如此前云厂商赖以增长的互联网市场,而复杂性却远甚于前者,甚至因此让很多云厂商不得不放弃很多原定政企云项目。

总的来看,基于种种因素,短期内云厂商增速放缓将不可避免。但放在更长的时间之内,数字化带来的上云需求依旧是确定的。但在这中间的阶段,云巨头们显然要学会先“养精蓄锐”,从“增长快”向“增长健康”转变。而要达成这一目的,构建强大的SaaS应用生态显然是关键,也必将是云厂商们最终胜出的关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旷”(ID:liukuang110),作者:刘旷,36氪经授权发布。

原标题《国内云巨头的中场战事:SaaS生态成决胜关键?

资深作者刘旷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