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首次年度盈利,国内云厂商何时迎来集体回报期?

科技云报道
+ 关注
2022-06-08 14:28
444次阅读

成立13年来,阿里云首次实现年度盈利。

阿里云首次年度盈利,国内云厂商何时迎来集体回报期?

阿里巴巴集团最新财报显示,2022财年(自然年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阿里云业务营收(抵销跨分部交易前)超过1000亿,抵销后营收746亿,全年同比增长23%。

在盈利方面,阿里云业务由2021财年的亏损22.51 亿,扭亏至2022财年的盈利11.46亿元。

事实上,阿里云已连续6个季度盈利,成为中国首家实现持续盈利的云计算厂商。

不过业内也注意到,阿里云的利润占比较小,且营收增幅连续多季回落,算是诞生以来的最低增速。

阿里云能否持续扩大盈利,与亚马逊云科技(AWS)、微软云(Azure)等海外云计算企业的差距能否缩小,以及国内云计算厂商能否集体实现盈利,一连串的疑问依然悬而未决。

提起阿里云,自然会与AWS相提并论。

无论是AWS背后的亚马逊公司,还是阿里云背后的阿里巴巴集团,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电商龙头。

电商平台天生就对云计算具有旺盛需求,无论是阿里云还是AWS,最初做云都是为了“求生存”,由此也诞生了中美两大云巨头。

如今,云已经成为这两大电商龙头的第二增长曲线,成功实现“反哺”。

亚马逊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尽管亚马逊亏损38亿美元,是2015年以来首次财季亏损,但云业务成了亚马逊的“救命稻草”:

AWS营收增长37%达184亿美元,占亚马逊总收入的16%左右;净利润同比增长近57%达65.2亿美元,填补了季度营收很大一部分亏空。

值得关注的是,虽同为第一梯队, AWS与阿里云在全球云市场的份额差距仍比较大。

据Gartner统计,2021年,AWS市场份额为38.92%,阿里云仅有9.55%。不过,在亚太地区,阿里云则以25.53%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在中国,阿里云更是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除此之外,两者的盈利能力更是差异巨大。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AWS营收为622亿美元,占亚马逊13%的营收份额,但是利润却高达185亿美元,贡献了55%的净利润。

相比之下,阿里云在2022财年的营收规模占阿里巴巴总营收近12%,与AWS的营收占比接近,但盈利仅为11.46亿元,贡献了7%的净利润。

为何阿里云的毛利率更低,不如国外同行赚钱?

众所周知,云计算属于重资产运营模式,具有典型的规模效应:客户越多,边际成本越低。当度过了最开始的盈亏平衡点,后面就接近“躺着赚钱”。

但云厂商前期对服务器购置、IDC租赁等建设的巨量投入,以及资产折旧摊销等因素,都会拉长云厂商的盈利周期。这也是为什么AWS需要10年、阿里云花了12年才实现盈利。

但为什么同样的高投入,却没有产生同样的高回报?

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在于,国内整体数字化水平较美国更低。

尽管我国云计算产业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据中国信通院数据统计,我国企业的上云率仅达到30%,工业、交通、能源、传统行业的上云率更低,大约在20%左右。在应用上,美国企业上云率高达85%,欧盟也有70%。

这种差距导致国内政企机构对云的使用量远远不及国外发达国家。

同时,由于中国政企机构整体IT水平不高,技术基础并不均衡,国内云计算厂商不得不承接较多的定制化项目、提供更多的线下解决方案,这也使得云厂商运营成本较高,毛利率跟不上。

此外,产业生态薄弱也是拖累国内云厂商盈利的一大因素。

从需求的角度来说,SaaS是IaaS、PaaS的需求之源,SaaS生态越繁荣,IaaS、PaaS的需求越大。

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SaaS市场规模为1198.7亿美元,SaaS在美国公有云中的占比高达67.1%。同年,中国SaaS市场规模仅为美国的4.1%,SaaS在中国公有云中的占比仅为25.5%。

贫瘠的SaaS生态,让国内的IaaS和PaaS厂商普遍“生意难做”。

反观美国从60年代后就大力投入传统IT建设,技术生态经营时间长、底子厚,整个云产业标准化程度高,分工明确,产业上下游相互促进。

例如,AWS近80%的收入来自于单一产品或模块的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业务。哪怕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层较单薄,行业认知不足,也能靠SAP、Salesforce等平台层合作伙伴补足。

但中国是跨越式追赶,没有类似的技术产业生态和技术标准,云厂商必须自建生态、自造引擎。

因此,阿里云提出“云钉一体”,将钉钉改造成云计算进入传统企业的先锋,一手低代码开发,一手团结ISV(软件供应商)、硬件、服务商、咨询商,以此降低传统企业搭建应用系统、切入云计算的难度。

腾讯云则围绕SaaS生态推出“千帆计划”,在腾讯云和企业微信的基础上全面连接微信、QQ、腾讯会议等C端平台,发挥腾讯C2B的战略优势,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华为云坚持做行业应用的“黑土地”,陆续发布了及沃土云创计划、星光计划等多项生态伙伴计划,与伙伴共创共享共赢。

目前,国内各大云厂商仍在补充业务生态,扩大解决方案的一站式属性,尝试在更多行业占据地利,不少营销费用都补贴给了生态伙伴,盈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无论如何,在亏损是常态的云计算行业,阿里云能实现年度盈利,已经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从某种程度上说,阿里云盈利是一个信号,这意味着市场竞争到了另一个阶段,头部云厂商也走到了商业盈利拐点。

但国内云厂商何时能实现集体盈利?

近期,华为、腾讯、金山、百度等多家厂商,陆续放出各家云业务在新一季度的数据。数据显示,各家云业务的增速均有所放缓,例如:

华为云从前年的三位数营收增速降到去年的34%;

腾讯含云在内的To B业务收入增速放缓,一季度金融科技与云整体收入428亿元,同比增长10%,低于市场15%-20%的增速预期;

百度智能云业务营收达39亿元,同比增长45%,相比前几个季度均超50%的高增速也有下降。

阿里云增速同样放缓,2021财年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50%,2022财年收入同比增长23%,成为近年来增速最低的一年。

在互联网红利逐渐远去、需求疲软的当下,更为激烈的行业竞争仍在持续升温。字节跳动、快手等新巨头All in云计算的战略,已完全不能让阿里云等对手低估其做云计算的实力。

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看来,新基建刚刚起步,云计算行业现在还处于投入期,云计算市场的比拼还远不到终局,现在预言行业集体盈利尚为时过早。

随着巨头们内卷加剧,云计算仍需不断追加投入,降本增效;同时,国内产业互联网的深入,云计算需要针对各行各业有非常精细而专业的解决方案,难度越来越大。这将进一步加剧各家云厂商的成本压力,造成盈利能力偏弱。

为了缓解压力,云巨头们将目光转向了政务云这一大蛋糕上。但单纯从投入与产出比来说,政务云对厂商而言并不算太好的生意,议价能力偏弱是回报能力不高的主因。

如果不能早日过渡到PaaS区域,亏损压力仍将是巨头们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科技云报道”(ID:ITCloud-BD),36氪经授权发布。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