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低代码张戟:海量场景灵活应用是中国厂商后发优势

中国软件网
+ 关注
2022-06-08 15:16
395次阅读

西门子低代码张戟:海量场景灵活应用是中国厂商后发优势

作者:马一洋

编辑:小宏

编审:杨小天

头图来源:IT168

  • 低代码、无代码作为可视化编程平台,在新冠疫情大爆发的催化下,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市场持续增长

  • 美国国务院(DoS)一直在使用ServiceNow的低代码平台,在2020年疫情的早期,能够在短短几周内开发和交付近十几个低代码应用,跟踪各个国家疫情进展。

  • 不仅在北美,亚太地区也紧跟以低(无)代码为核心技术的数字化步伐。根据IDC报告显示,印度尼西亚的低(无)代码技术普及率达86%,超过了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

  • 海比研究院认为,要满足未来中国数字经济的所有数字化转型场景,需要开发至少上亿个新的数字化应用,其中80%将由低(无)代码平台开发。

作为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的中国,在低(无)代码领域能否担负起推动技术发展创新的责任与使命,引领全球技术发展和变革?低(无)代码技术的普及能否改变全球软件行业格局?中国软件网(soft6.com)发起《中国低代码、无代码能否引领世界?》的深度系列报道,对话国内外典型厂商创始人及高管,梳理、探讨、分析、预测国内外低(无)代码平台发展,深度解读在风云诡谲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幻下、暗潮涌动的中西方数字经济技术博弈!

本期嘉宾为西门子工业软件低代码资深技术顾问张戟,聊一聊西门子低代码视角下的行业洞察,以下是采访实录:

西门子低代码张戟:海量场景灵活应用是中国厂商后发优势

西门子工业软件低代码资深技术顾问张戟

记者:张总,请问您如何看待全球低代码、无代码技术发展格局?

张戟:西门子低代码本身是一家立足于全球的低代码产品,我们的产品历史非常长,所以我们更多是从全球范围内技术的演进和发展变化来看待这个问题。

客观来说,目前欧美产品处在一个相对领先的地位,国内新产品层出不穷,但是从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说,仍处在追赶者的地位。比如说从国外Gartner、Forrester等发布的评估报告来看,上榜全球低代码无代码产品排行榜的仍以欧美产品为主;另外,从产品历史发展来看,国外产品也有先发优势,以西门子低代码为例,我们至今已有17年左右的历史;从工具能力边界来看,国内外的产品定位有一些不同,比如国外产品更倾向于创造一种图形化地开发方式来设计产品工具和框架,国内则是基于特定的模板和流程、图形化地配置化开发,所以,这就导致现阶段国内产品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在产品能力边界、商业模式和产品生态等角度来说都与国外产品有一定的差距;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国内各家产品体验各有各的优势,可谓是百花齐放,但国外产品更倾向于做通用的解决方案。

眼下国内部分供应商已经开始有了出海的动作,只是仍处于比较前期的阶段,我们后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好在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现一个在低代码、无代码领域瓜分很大市场份额的产品,也就是说还没有形成垄断。

记者:西门子在2021年就提出了“中国未来有望在低代码领域成为全球领导者”,请问这样的判断从何而来呢?是否有哪些衡量的标准?

张戟:是的,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对国内外的低代码、无代码技术横向比较,比较的维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产品历史来看,国外低代码产品历史更悠久。众所周知,对于一个IT产品来说,它的成熟度和稳定性是很重要的,比如客户用你的平台所构建的应用分别部署在不同生产场景之中的时候,你的产品性能、健康性和稳定性表现如何?特别是国内的企业对于业务连续性和功能实用性也有很高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健康型、稳定性、连续性等都是非功能性要素,这些要素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产品历史发展的时间越长,经受的市场洗礼越多,解决的客户挑战也就越多,这些非功能性能力也会更加完善。

二、从产品技术性来说,国外的产品本身更突出其技术属性,弱化产品属性。因此,国外产品更贴近传统开发方式,平台开发能力上限很高,和传统编程能力没有特别大的区别。

三、从市场渗透率来说,国内的市场渗透率低于国外市场。其实国内市场目前对于低代码、无代码技术的期待并没有很高,认为低代码技术还是只能处理一些比较简单的场景。当市场整体对于某个技术的期待值不高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这项技术渗透率也不高,真正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在国外,用户已经将低代码、无代码看成是一项严谨的、成熟的技术。

四、从生态的搭建角度来说,国内市场更广阔,有更好的用户挖掘和产品迭代的基础。从去年底国内几次大的低代码无代码投融资新闻就可以看出,行业趋向于整合资源,大量的需求、大量的项目在市场涌现。中国低代码无代码厂商有很好的后发优势,我们更贴近中国广大市场的用户需求,没有那么重的历史包袱。IT技术本身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国内产品能够灵活快速地适应需求,拥有大量的实战经验和客户案例,国内产品比起国外产品来说,迭代会更快。

综上所述,谁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并把这种变化迭代到新产品中,从而使之成为自己的功能优势,谁就有更大可能性在低代码、无代码市场中立足。这恰恰是国内厂商相较于国外厂商来说的一大优势,因此,尽管目前从技术和市场渗透率来说,国内略微落后于国外,但我们仍预期在未来,中国低代码、无代码厂商会因为拥有丰富的客户案例和独特的产品功能优势而引领全球低代码、无代码技术的发展。

记者:您刚刚提到海外产品的主要优势有领先的原创技术,国内产品的优势在于拥有更灵活的场景应用,然而其技术原创能力稍弱。那么您认为,技术原创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二者相比较,哪一个对低代码的发展影响更大?

张戟: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很有深度,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据我们现在的观察,从国内的工具以及使用情况来看,技术原创性是其产品生命力的核心,产品原创性越高、定义越高,产品的灵活性越高、生命力越旺盛。比如以微软、谷歌、亚马逊等为代表的国外大厂,往往从工程师角度出发设计产品,所以产品技术性很强,是通用产品,好处是帮客户解决了70%-80%的问题,问题在于客户往往需要的是剩下的20%-30%的问题被解决,这部分难题是工程师想像不到的需求,需要从大量的客户案例和实战经验中才能得到解决方法。但很有趣的是,国内也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刚好与国外相反,那就是我们是从项目出发,以用户场景为导向来搭建产品,这样做的好处是为客户所需量身定做,它把大量原始的个性化需求整合在一起,成为它本身的技术优势,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本身也是一种技术的原创性。

记者:客户更喜欢哪种呢?

张戟:我觉得对于中国的用户来讲,喜欢哪种最终还是要根据客户具体的需求。我们可以去借鉴国外开源技术,然后再从国内实际具体问题的解决中不断迭代我们的产品,这是对中国市场的最优解。单纯的编码框架是技术,业务框架就不是技术了吗?我们还是不能单纯地只看到技术框架,更重要的是把业务的“know-how”也要考虑进来,这是我们认为的一个最佳策略。

记者:这很符合中国特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主义价值观。2B的难点在于“非标产品标准化”,国外技术上做到能力颗粒度很高,就牺牲了灵活度。西门子低代码是global的公司,同处国内外之间,是否有独特的见解?西门子低代码在中国市场的开拓有哪些战略布局?

张戟:西门子低代码定位自己不是简单的图形化配置工具,是一种更高级的开发语言,我们真正给市场提供的是图形化的编程方式。确定好了这一点,当我们在构建生态和服务体系的时候,我们的参考的标准和模式实际上就变了,这个时候我们参考的是传统开发的模式。

那么西门子低代码是怎么搭建它的低代码体系的呢?首先西门子为客户提供了一个活动交流、技术发布的平台——西门子低代码官方低代码社区,我们所有的用户和合作伙伴都可以在上面去交流、分享、发布各自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我们也为开发人员准备了西门子低代码在线课程和初中高级认证体系,具备全球影响力。因此,我们希望借助合作伙伴生态的力量,去推动西门子低代码的影响力。我们在国内已经培育了四五十家合作伙伴,在南京上海的合作伙伴已有百人规模,我们上海的一个合作伙伴今年的业务规划是把西门子低代码的事业部扩充到400人。客户在我们的生态之上能够找到任何所需的资源。

因此我们看到虽然西门子低代码进入中国市场时间不长,但我们的合作伙伴很乐意和西门子低代码合作培育这个生态体系,这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赢得了客户的高度的认可。

除此之外,我们现在也很重视高校的力量,与国内的高校展开了许多的合作,培养低代码、无代码的开发人员。

西门子低代码在国外是从金融保险这个行业起步的,进入国内市场一年多以来,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可以适用于任何行业、任何场景、通用的解决方案,科技服务业、制造业、医药健康、零售业、物流业都是我们要重点发力的领域。

记者:您认可人人都是开发者的概念吗?这一天真的会来吗?

张戟:我们如何定义“编程”这件事呢?只有定义好它的范围,我们才能分析这个概念还需要多久?如果我们认为编程就是基于一些模板、组件通过工具平台给定的功能去进行图形化组合,那我认为这个时代已经到了,市场上无代码的产品都已经可以实现了,只是比起“开发”,大多情况下我们称之为“配置”。但如果我们要把“开发”定义为企业级应用的搭建,我们认为距离“人人都是开发者”这一个时代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首先,软件开发最难的还是技术,如何把业务转化为技术?对需求的理解分析到了怎么样的程度?这些问题对于开发者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我们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和财务团队去交流,用低代码技术去帮他们解决一些业务问题的时候,最大的挑战是开发人员很难理解、听懂财务的业务需求,这是超越工具本身的,考验的是开发人员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另外低代码开发不能忽略的还有一些监管问题、审计制度,特别是对金融等特殊行业来说,有很多行业的监管漏洞和很高的监管风险,因此你会发现,未来也许人人都会具备开发者的能力,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开发。

记者:为了低代码、无代码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厂商、政府、媒体等社会各界都能做哪些努力?

张戟:第一,要尊重知识产权。这个问题是所有人都没有办法回避的,我们要尊重知识产权,不光是对于国外厂商,对国内厂商同样重要,源代码是最核心的资产,是核心竞争能力,我们呼吁政府要加强监管、完善知识产权法,否则本土企业成长和生存空间会被压缩。

第二,要营造良好的应用开发环境。我不知道这个例子是否恰当,但和我们都息息相关。前段时间上海疫情期间发生了一个新闻,核酸管理应用本来是健康云,现在用核酸码,在二者切换过程中,系统发生了很多崩溃,导致全民核酸不能进行,造成很严重的社会影响,从我们技术开发的角度来看,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一定是某一个IT项目运转出现了问题,很可能是由于厂商生态不健全造成的。因此我们要自觉维护良好的应用开发环境,公平有序友好竞争,用户也尽量不要过分地考量价格因素,不良竞争一定会影响产品交付质量。

第三,教育和人才培养。应该把低代码、无代码技术引入高等教育,在媒体宣传中引导社会大众把它看成是一项技术,而不是一个产品。

第四,媒体加大宣传,多创造就业机会。这个需要我们厂商和媒体联合起来去做,媒体对于低代码、无代码技术的宣传要让大众认知到低代码技术本身的价值,让这个领域的工作机会不断涌现。

记者:对于那些将来想要成为低代码、无代码从业者的高校学生,您有何建议?

张戟:低代码师这个新兴职业是一个融合的角色,他需要担当企业中衔接业务和IT需求的责任。目前IT人员的成长轨迹大多从程序员起步,之后逐步转向管理岗。在甲方公司,他们的大量工作都是在对接业务和技术的需求,因此他必须既具备技术积累,也具备业务经验。传统的开发人员很难具备这样综合的能力,他欠缺一些沟通能力和业务理解能力。而单纯的业务人员呢,不具备IT技术知识,没有办法进行一个应用搭建开发。而随着低代码师的岗位产生,他只要掌握了低代码平台的拖拉拽等图形化操作技能,不需要深入学习传统开发,凭借着对于业务的理解和技术操作,很快可以解决企业的数字化需求,衔接业务端和开发端,为企业发挥巨大的价值。

记者:对于那些是否投入低代码、无代码产品抱有观望态度的用户,您有什么建议?

张戟:低代码和传统开发模式相比,优势在于降本增效,有些用户还在观望,成本究竟能下降到多少?效率究竟能得到多少提升?他们很关心这项技术能为企业带来多少实际的利益。所以我们自己就在举办开发者大赛,这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去链接年轻人,让他们对于平台有更高的接受度和熟悉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市场里面的用户看到,目前西门子低代码平台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哪些实际的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智观察”(ID:Hapiweb-soft6),作者:马一洋,36氪经授权发布。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