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果:这些年,我从0-1打造B端产品的“九步法”感悟

知果日记
+ 关注
2022-06-14 11:02
966次阅读
Hi,欢迎来到知果的知果日记。

关键词:我的经历、打造产品“九步法”

想写这篇文章挺久了,但一直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去写,感觉自己想表达地挺多,可因太零碎不够体系,因此迟迟没有动笔。
直到上次我在公众号发表了“我对B端产品MVP的5点感悟与3点总结(实战版)”一文后(下有链接,可直接点击查看),收到了一些读者的咨询,以及一些读者表达受益匪浅之事,让我决定还是打算写写我从0-1打造B端产品的经历与一些感悟。
我对B端产品MVP的5点感悟与3点总结(实战版)
知果:这些年,我从0-1打造B端产品的“九步法”感悟
说来很奇妙,从我开始接触B端,就一直与基建类、中台类B端产品缠绕在一起。如知识图谱、监控运维、大数据平台、资源管理系统、LowCode、D2C、企业级基础组件、企业级设计体系等,它们均是属于底层形态的产品,而非业务应用侧的产品。
通过与这些产品打交道,我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复杂关系中抽取共性的能力。而对于这些共性的抽取、应用、迭代、再构建(如此往复循环),我也是乐此不疲。每当从繁杂中梳理出来线头的时候,那种感觉别提有多高兴与舒畅了。
当然,以上产品并非都我主导,一部分我以主设计师+半个产品经理的身份参与,另一部分我以产品经理的身份主导展开。不论是作为设计师,还是作为产品经理,我都在思考如何做出一款被客户认可的产品,而不是一款自嗨的产品。记得前些日子有一位企业管理者和我聊起产品,他问我,说:“知果,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想听听你的意见?你认为一个好的B端产品,具备哪些特点?”我说:“第一,第二……”(你可以看下图)
知果:这些年,我从0-1打造B端产品的“九步法”感悟
随着经历越多,我也越来越发现,大家都想要能从自己手中培养出一款好的产品,可「好」怎么理解,每个人却不尽相同。「好」产品要怎么来,大家也处于迷茫阶段。对此,我也想趁今天的文章,对自己从0-1做B端产品的经历进行简单梳理(选择一些我印象相对深刻的),与你进行简单分享。或许不和你想的完全一致,但期望能抛砖引玉,互相多多交流。
我已经有些记不得,到底自己是如何从一名纯设计师慢慢进入产品经理行列的。我坐在自己的木椅子上,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看着天花板一点点往前回忆。慢慢地,以往参与与负责过的B端产品逐渐在脑海中清晰,记得我以主设计师身份参与的第一个B端产品是运维监控平台,直到现在,它还在稳稳地运行着,服务着包括招商证券这么大级别的客户。现在也有一个专门的产品与研发团队,对其在进行迭代与运营。
很谢谢运维监控平台,是它领我进了B端大门,让我开始逐渐了解什么是B端,什么是B端产品。不过因为我参与设计运维监控平台其实不算从0-1,因此,我将它跳过了。我的思绪定格在了知识图谱系统。
知识图谱系统算是我以主设计师+半个产品经理身份参与的系统,其让我渐渐有了自己思考构建产品的意识。由于当时团队人手紧缺,并且该领域较为新兴(现在知识图谱已经耳熟能详),因此我被推上前线,承担起两个职责:一个是设计产品形态与信息架构,一个是设计产品界面交互与视觉风格。
对那时的我来说,我连知识图谱是啥都不知道,更别说界面要怎么构建了,完全毫无头绪。于是和产品团队负责人高频交流、分析竞品、学习图谱基础知识,其实当时整个团队都对知识谱图不太了解,都在各自学习中,几乎谁也不比谁更懂。但我们都互相打气、加油、互相解答疑问。
后来,我以大约每两天一版产品原型的迭代速度,通过“画-评审-修改”的循环,在大约两周内完成了最终方案的敲定,接着再开始进行交互设计与视觉设计。从知识图谱项目中,我学习到了很多,总结起来有5点
1.1、接手一个不懂的产品后,不要慌,先与产品总负责人沟通基本情况,再对业务进行学习和了解;
1.2、不要急急忙忙开始设计解决方案,而是要先搞清楚一些核心问题,比如产品解决什么问题、客户是谁、他们会怎么使用产品等;
1.3、虽然主要身份是设计师,但想要将产品设计好,需要有意识思考设计以外的东西;
1.4、没有比原型更好的表达想法与团队共识的东西了,“快速绘制、快速评审、快速迭代”是产品设计的秘密武器;
1.5、直到现在,核心界面信息架构和交互依然没变,团队主要在技术上进行探索与深耕。所以我想,不要害怕一开始想不明白产品该如何设计,最怕想不清楚直接投入大量资源研发,这才令人头疼。

知果:这些年,我从0-1打造B端产品的“九步法”感悟

先说说这款产品的现状吧,目前已经正式投入运营与接入客户使用,解决了很多企业想要快速构建系统的诉求。我问了创始人,他说现在正有条不紊地展开,虽然辛苦,但整体趋势尚可。
好了,我说说这款产品当时我参与设计的情况吧。在我接手这款产品设计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原型,原本我的角色是根据原型进行交互优化与视觉设计。由于我的职业习惯,我通常先要将产品相关的七七八八搞清楚,捋顺才会着手设计界面,因此,当我发现界面信息架构和流程不通畅时,我与创始人进行了沟通。之后他告诉我原型其实并不准确,我可以进行调整与优化。
好嘛,与是我往前再走了一步,我将该产品的整体情况进行了了解。我发现,这哪里是一个产品,这明明是一个生态,而且很多问题在之前给的原型上并没有体现出来。在确定还有富余的时间可调整原型后,我主动以产品经理的身份对产品生态进行了梳理,并且与创始人一起明确了产品演进的步骤与节奏,逐步将LowCode梳理出来。
由于有了之前知识图谱的经验,我依然通过对原型数次评审与迭代来敲定最终的MVP,然后着手开始界面交互与视觉设计。这次项目,可以说是重构了我对B端产品的认识。并且我发现,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我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切入去解决问题。也因为这次项目,我对产品的热爱更深了,我喜欢琢磨产品,将它们当做有血有肉的人一样去塑造和思考。由于此次项目的A计划是一个生态,超越了我原来接触的单一产品维度,因此可以说,学到了不少。如果要说有什么特别的感悟,我也总结了5点
2.1、把做产品像培养孩子一样对待,时刻思考合不合理,有没有办法可以做的更好,使尽全力出方案;
2.2、永远不要将自己锁定在某种身份,只要能把事情做好,就去尝试和突破;
2.3、理清思路后,线框图、低保证原型永远是最有效的验证方式,直到团队内部明确最终可行的方案后,再着手开始高保真原型创作;
2.4、如果它是一个生态,那么需要把这个生态的方方面面一同搞清楚,而不是一上来就开始陷入细节设计,观全局才能控细节。了解全局后,你了解点就更加容易了。
2.5、产品是谁用,他会怎么用,能解决他什么问题…也就是说客户群体决定了产品的最终形态。

知果:这些年,我从0-1打造B端产品的“九步法”感悟

严格意义上来说,很多人并不认为这是一个产品,因为它与一般的B端产品完全不相同。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眼里,任何为用户提供价值的均可以称为产品,一本书、一套付费课程、一个演唱会等,你会发现,它们的设计逻辑是相似的。
企业级一体化框架严格来说是一种基建型产品,其是为了解决不同B端产品在集成时具备一致体验而诞生的。可能很多同学会觉得,这不很简单,找个功能强大的框架抄一个就可以用了,可事实却不是如此。
每个客户都有自己的诉求,除了功能要满足,在视觉层面也需要一些定制化(如位置、色彩、样式等)。这个项目我是以产品经理+设计师的身份全程主导的,可以说,在这个项目上,我无法依赖任何人(所有人在此均没有经验),必须自己做出决策和推动落地。
以终为始,我进行倒推,完成客户调研、定位问题、竞品分析、原型设计与评审、风格定义与设计、推动研发落地与产品推广。可以说,扎扎实实走完了产品建设与推广的全流程。不得不说,我特别享受这个的过程:思考与解决问题。
这套框架目前已经落地几十个产品,并且已经进入客户现场,得到了客户的验证与认可。同时,我还将框架申请了专利。当然,在这套框架的设计与推广中,我依然觉得还存在些许遗憾。譬如,由于经验不足,一些情况我没有提前考虑到,导致框架拓展性受限;再譬如,由于对前端实现方式不熟悉,有些研发要求没有交代清楚;还有,在产品推广前,我没有意识到一些B端产品的历史原因,导致推广中受阻。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设计产品时优化与规避。我依然总结了5点感悟分享给你:
3.1、一个新的产品即便客户认可,但若需要其付出较大的代价才能获得的,那么他很有可能放弃;
3.2、不要默默告诉客户你有了什么惊艳的神器,他们很可能觉得你瞎搞,应该在某些适当的时刻反复露一下脸;
3.3、完成一款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仅仅只是产品的开始,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验证产品与市场的匹配度、提升客户数、优化与强化产品竞争力等,真的是一堆事情;
3.4、假如你喜欢做产品,那么,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采用做产品的方式去思考和执行。而不只是在接手一款拥有千万级用户的产品时才这么做;
3.5、自己思考一款产品如何做出来并推广下去,获得的感悟远远比别人手把手教你一步步该怎么做,来的深刻。

知果:这些年,我从0-1打造B端产品的“九步法”感悟

慢慢地,我开始学习独自思考它们,然后再和小伙伴们、领导、客户沟通,看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什么需要修正和改进的。比如在自己近几年负责的企业级设计体系上,其是一种在企业级层面提升数字产品界面体验设计的能力。
我把产品中零碎的信息、功能、需求等当成是一串珍珠项链中的一颗颗珍珠,我思考如何将它们逐一串起来,成为一串用户喜欢、并愿意付费购买的项链。
产品就如珍珠项链,产品经理就如打造珍珠项链的匠人。
不同的人群对珍珠项链的喜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针对性的打造。
关于一些其他的B端产品设计感悟,我会在后续的公众号文章中慢慢与你分享。
做B端也有很多年了,一直觉得自己还挺幸运,有机会和优秀的小伙伴们一起从0-1构建一些产品。一些是我作为主要角色参与的,一些是我作为负责人主导的,不论是哪种角色,我都力求尽量把每个环节做到位,防止产品推翻重来。
在这些年,我也总结出了一些从0-1做产品的方法,我将其称为“九步法”(如下图)。当然,我会根据不同的产品,略微对以下步骤做删减或者调整。
知果:这些年,我从0-1打造B端产品的“九步法”感悟
第一步:找出问题
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不值得去做的。你想,如果问题和痛点都不存在,那这个产品为什么要做呢?因此,正如Ash Maurya Spark59创始人说过:“必须先确定手头有没有值得解决的问题,不能在没有确定之前就花上数月甚至数年时间来推出解决方案。”
在我做D2C时,我就从自己目前擅长的领域出发,去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发现的这些问题一方面来自于我日常的观察,另一方面来自于一些同事的反馈。
第二步:客户调研
我们需要通过小范围的目标客户调研来明确问题是否真的存在,而不是自己臆想出来的。邀约一些客户,对你发现的问题进行沟通,看看他们都是怎么想的。你会通过访谈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点,当然也会被客户否定你发现的一些问题(在他们看来并没有那么重要)。
在我做D2C时,通过客户访谈,就发现了一些我之前未曾考虑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他们来说很重要。通常我随身带笔和纸,我在访谈中就随手记录关键词,回去后进行整理。一些属于我盲区的问题,我会带给我的团队小伙伴,一起来看。
第三步:梳理解决方案
当你发现你提出的问题,确实也是客户目前头疼的问题时,你就可以着手梳理解决方案了。如果有可能,你可以多梳理一些,去和客户交流,哪些方案是他们认为不错的,愿意在你开发出来后尝试或者付费的。
在我做D2C时,我将解决方案大致画了流程图与线框图(没有交互细节),然后与客户再次沟通,在他们大致认可后,我才开始着手第四步。
第四步:完成原型(MVP)
完成解决方案的原型时,我们要融入MVP思想,切不可一上来就想做个功能大而全的产品,这有可能翻船。
在我做D2C时,我对MVP运用的也不是很娴熟,抓不住重点。但在设计D2C中,由于需要在一定时间内看到产品形态以及验证其可行性,必须在仅有的人力条件下快速输出产品,因此我就不停地思考与取舍,慢慢有了自己对MVP的认识。在原型中,尽可能去掉对当下阶段来说不重要、不需要的需求。
我有一点影响比较深刻的是,即便我们知道目前是MVP阶段,也不要随意写代码,毕竟如果后期获得市场认可,代码要重新优化一遍,那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在MVP阶段,尽可能把代码写好。更多我对MVP的感悟,可以看这篇文章:我对B端产品MVP的5点感悟与3点总结(实战版)
第五步:团队评审
MVP原型完成后,我们要先进行团队评审,切不可直接扔给设计师出视觉稿。通过几轮评审和原型完善后,就可以进入第六步了。
在我做D2C时,原型评审分为组内和组外两部分,组内是研发小组内部评审,组外是找了后期会使用该产品的客户进行评审,这期间大家都提出了很宝贵的意见。我非常建议产品经理要经常进行原型研发前的评审,避免研发阶段再提出原型不合理的问题,导致之前的时间浪费了。
有产品经理会问,每次开会,人人都成了批评家,实在不想评审(可以说是害怕)。其实我们不要把评审看的太恐怖,我们要把评审也看做是一次小型轻量的验证会。最终做决策的人还是你,你可以最终决定哪些建议采纳,哪些建议暂时收进建议池。
第六步:视觉设计
视觉设计就是视觉设计师要将原型进行美化,让用户用起来更舒服。
在我做D2C时,没有过多在视觉上下功夫,主要运用了企业级设计规范来做,又快又省力。一些强业务部分,有针对性地输出设计稿即可。
第七步:研发与测试
这个步骤我就不再多赘述了,就是研发按照设计稿还原,并完成前后端数据对接什么的,提交测试的过程。
该阶段有一个点我觉得需要注意,就是研发过程中研发工程师忽然告诉你功能实现不了了,要么实现它需要继续增加时间,这会打乱整个研发节奏。我当时也遇到了此情况。于是后面我每周五开会,确定下周需要研发的事项,然后在会议上让研发工程师评估实现难度和方案,尽量在前期控制。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方案,我们会提前几周开始准备和预研。
第八步:小范围验证产品与市场匹配度
完成MVP,就要推广出去让客户使用了。我这里讲了要小范围,也是因为我之前吃过几次亏,发现一下子大面积推出去会有两个问题:第一,咨询的客户会一下子涌进来,而团队现有能力及资源压根接不住,导致乱套了,团队一下子没了方向;第二,客户太多后,会导致对产品的评价各异,一旦出现一些负面评价,会导致团队没有精力处理,从而导致你会怀疑自己的产品是不是真的有问题。
因此,在我做D2C时,我是一个个客户去联系的,等用上了,我开始找第二个客户,然后跟踪使用反馈。小范围先验证,并且同步优化与更新产品的目标客群,逐步扩大客户范围。
第九步:迭代、扩张
要是你发现你的产品与市场是匹配的时候,那真的太好了。你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了,也就是根据客户与市场的需求,不断迭代你的产品,然后逐步扩张你的客户群体。
这里我们要注意,切记不要在迭代的时候,就毫无顾虑地在产品中疯狂添加功能,来弥补MVP阶段克制的心理。Ash Maurya Spark59创始人说过:“不要预先制作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等客户要求了再做。你应该把八成的精力都用来改进现有功能,而不是增加新功能。”
D2C小结:
由于D2C是一款内部基建类产品,因此我顺带带着团队参加了比赛,最终从数款产品中冲出重围,获得了优胜奖(即一等奖)。不论是评委还是现场观众,都对此款产品给出了好评。
很幸运,自己不仅参与过小模块、小功能的精细化设计,也参与过大产品的整体设计与思考。这两种状态我都很享受,不过最最最享受的还是从0-1做产品。
但到目前,因为各种原因,我认为还有很多我没有接触到、以及做深的,这些都是推动我不断向前的力量。期待在学习、思考与实践中,不断迭代自己的认知,然后分享给你们。
期望我的经历与打造产品“九步法”能给你带去一些启发。
图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果日记”(ID:gh_690a8b6479cb),36氪经授权发布。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