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第一个万亿自主车企是比亚迪?

极客公园
+ 关注
2022-06-14 12:32
422次阅读

比亚迪能够在过去两年脱颖而出,当年「做重」的战略选择功不可没。

作者 | 周永亮
编辑 | 郑玄

终于,比亚迪突破万亿市值。

截至 6 月 10 日收盘,比亚迪股价为 348.8 元/股,最新总市值为 1.02 万亿。这也是首个跻身万亿市值俱乐部的汽车自主品牌,在全球排行榜中比亚迪也超过大众汽车集团,紧随特斯拉和丰田位列第三;与此同时,在深市比亚迪仅次于最新市值 1.05 万亿元的宁德时代,在全部 A 股中排名第九。

为什么第一个万亿自主车企是比亚迪?

比亚迪股价走势 | 图片来源:雪球

相比蔚小理,比亚迪入局新能源很早。跟特斯拉一样,比亚迪是在 2003 年进军整车市场,2008 年因巴菲特投资而名声大噪。但当时国内新能源产业链几乎空白,比亚迪无奈之下只能打造全产业链满足业务发展。

比亚迪经历了新能源汽车起伏的整个周期。2019 年以前,比亚迪稳步向上,占据着国内新能源市场 20% 到 30% 的份额。期间,受补贴退坡影响,比亚迪的市占率下降到两成之下。直至 2021 年,比亚迪踩中复苏的势头,市占率也恢复到了 25% 左右。

为什么比亚迪成为首家突破万亿市值的自主品牌?它到底有哪些底气?

首先必须要说,此次比亚迪市值破万亿,跟近期一系列利好消息相关。

从汽车行业来看,连续经历了两个月的低谷后,5 月的车市终于有了回暖的迹象。6 月 9 日,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5 月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 135.4 万辆,同比下降 16.9%,环比增长 29.7%,5 月零售环比增速创下近 6 年同期历史最高值。

在众多品牌中,比亚迪表现最为强势。在 4 月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比亚迪的销量依然亮眼,达到 10.5 万的月销量,成为了当月唯一突破 10 万销量关口的品牌。进入 5 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1.49 万辆,同比增长 250%。这也是比亚迪在 2022 年连续第三个月单月销量超过十万辆。

如果仔细拆分来看,混动、纯电车型几乎是齐头并进,5 月 DM 混动车型销量 6.08 万辆,EV 纯电车型销量为 5.33 万辆。2022 年前 5 个月,比亚迪累计销量已破 50 万辆,同比增长 348.11%。

比亚迪之所以一路高歌猛进,跟其产品热销和订单交付节奏有关。6 月 8 日,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股东大会上透露,目前比亚迪在手订单超过 50 万辆,交付周期需要 5 到 6 个月,「现在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交付时间太长,我们正在努力加快生产」。同时,在此前的年度业绩会上,比亚迪定下今年销量目标在 150 万辆至 200 万辆区间。

为此,比亚迪也在抓紧扩产布局产能。随着比亚迪第五座整车制造基地抚州产业园开始量产,预计年底还将有 210 万辆的产能释放,届时比亚迪将实现 340 万辆的年产能。

除了订单和销量大涨,比亚迪在动力电池向外拓展方面,也取得了突破。近日,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在媒体采访中承认,比亚迪将向特斯拉供应电池。

其实,对于比亚迪与特斯拉的合作,坊间早有传闻。此次比亚迪方面正式官宣,也意味着它在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缩小与宁德时代的差距。

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 SNE Research 数据显示,2022 年第一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车总量为 95.1GWh,较去年第一季度增长 93.3%。其中,宁德时代(33.3%)装车量独占鳌头,LG 新能源(15.1%)位居第二,比亚迪(10.5%)紧随其后。

如今的局面,可能是比亚迪当时也未曾想到。把时间拉回到 2020 年,当年比亚迪的全年销量为 42.7 万辆,同比下滑 7.46%。其中,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为 18.97 万辆,同比下降 17.35%。

2021 年初,一份关于比亚迪汽车新能源车的战略规划信息在网上传开。其中透露,比亚迪 2021 年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目标为 40 万辆,其中 EV 和 DM 混动各占一半。尽管彼时基于 DM1.0 基础升级改进后的 DM-i 超级混动系统已经发布,秦 Plus、宋 Plus 和唐 Plus 的 DM-i 版本即将上市,但对其年销 40 万辆的销量目标,更多人仍予以怀疑态度。

随后,新能源汽车「风口」启动,比亚迪成为了「幸运儿」。2021 年,比亚迪汽车销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数据显示,比亚迪乘用车 2021 年全年销售 73 万辆,同比增长 75.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全年销量 59.37 万辆,同比增长 231.6%。

与此同时,2020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大概是 5.8%,但 2021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14.8%;2022 年 5 月份渗透率达 26.5%,同比提升 14 个百分点,景气度维持高位。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表示,2021 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超预期,是技术、产品、市场、政策等层面,促进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的正向因子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油价上涨、排放升级、节能环保、产业转型等压力,制约燃油车的负向因子越来越多。新能源车在性能、造型、噪音、加速、平顺性、智能化、使用成本等方面全面超越了传统燃油车,价格也开始具备一定竞争力,内生驱动持续增强。

特别是油价上涨影响很大。据了解,2021 年我国油价共进行了 25 次的调整,包含了 15 次价格上调、6 次价格下调以及 4 次「搁浅」。总体来看,我国 2021 年每吨汽油的价格上涨了 1485 元。

而在快速增长的新能源车企中,比亚迪的成绩最为亮眼,这与当年比亚迪的战略选择有关,其中有王传福的「先见之明」,但也不乏运气。

2021 年燃油价格上涨的同时,动力电池因为原材料等因素涨势凶猛,比亚迪 DM-i 超级混动技术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相比纯电动,DM-i 车型的动力电池更小,所以受到原材料上涨的影响较小。

同时,与过去以内燃机为主的插电混动不同,比亚迪 DM-i 超级混合动力系统以纯电驱动为主。汽油机负责发电,电机给汽车提供动力。必要时发动机也可直接输出汽车动力。整车综合能耗不但远低于燃油车,也低于传统油电混动节能车,用车成本从平均八九毛/公里,下降到三四毛/公里,极大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市场的突然爆发、疫情等因素,让包括电池、芯片在内的供应链面临着重大的考验。

这恰恰是比亚迪的强项。在供应链上,比亚迪在上游整合电池锂矿原材料以及 IGBT 功率半导体等方面;中游领域凭借弗迪系五大子公司实现汽车板块核心零部件全面自产;下游领域在汽车之外凭借制造加工以及电池资产优势拓展光伏储能、电子、轨交等领域,最大化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这种供应链方面的优势,在 2022 年 4 月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受上海疫情、芯片等影响,中国汽车销量惨遭腰斩,同比下降 47.6% 到 118.1 万。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28.2 万辆,同比增长达到 78.4%,环比下降 36.5%。其中,特斯拉 4 月份特斯拉销量只有 1512 辆,创下特斯拉销量最低谷。

相比之下,比亚迪供应链受到的影响较小,最终以 10.54 万辆的成绩成为乘用车销量 TOP1,同比增长 136%。

不容忽视的是,从产品来看,比亚迪拥有最为全面的新能源产品布局。「海洋+王朝」双品牌并进,其中海洋系的产品定位更加年轻,海洋生物系列有着更鲜明的 EV 属性,而军舰系列主打 Z 世代精品消费市场;王朝系列,囊括了秦、汉、唐、宋、元等 27 个车型,覆盖轿车、SUV 和 MPV,价位区间涵盖 10 万到 35 万元。多元化的产品组合,加上纯电和插混「两条腿走路」的技术路线,让比亚迪可以覆盖更多的消费人群。

相比之下,当时无论是特斯拉、造车新势力,还是大众等合资车企,他们的产品大多品类单一,车型相对较少。

目前,比亚迪的「乘风破浪」,主要是依靠汽车电动化的浪潮。王传福在股东大会上表示,电动化的进程在加速,需要以「快」制胜,能否赢得更大的市场,比拼的是资源、供应链和产品优势。「现在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但不可忽视的是,接下来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而在这方面,比亚迪并不领先。

「目前比亚迪在智能化上的体验逊色于小鹏、理想、蔚来等车企」,一位新能源基金研究员曾表示。举个例子,比亚迪宋 Plus 发布之初标榜自己支持 OTA,但发布到现在 1 年多时间,不少车主反映其 OTA 功能形同虚设,而隔壁特斯拉一年就 OTA 了 11 次。

据了解,比亚迪正与多方进行战略合作,迅速追赶补齐短板。2021 年 3 月,战略投资地平线,2023 年比亚迪部分车型搭载征程 5 系列芯片;2021 年 11 月,比亚迪与 Momenta 成立合资公司「迪派智行」,面向高等级自动驾驶布局;2022 年 2 月,选定百度作为智能驾驶系统供应商,为比亚迪提供量产的行泊一体化 ANP 智能驾驶产品及人机共驾地图。

尽管市值达到万亿,但比亚迪的主营业务——汽车板块,盈利能力相对较弱。2022 年一季报显示,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 668.25 亿元,同比增长 63.02%;归母净利润为 8 亿元,同比增长 241%。根据花旗银行的测算,比亚迪汽车的一季度毛利率约为 15.6%。从过去几年的财报看,比亚迪汽车业务毛利率通常保持在 20% 左右,这也意味着近来毛利率一直处于下降通道。

相比蔚来、理想 20% 左右的毛利率,以及特斯拉 30% 的毛利率,比亚迪在汽车业务上的盈利能力显然不具备优势,其十几年来「增收不增利」的难题,始终是一大隐患。

汽车行业正经历百年大变革,颠覆的不仅仅是产品和技术,更是组织管理方式、产业链思维。新能源产业刚起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可能在不同阶段此起彼伏。接下来,考验的将是各家车企面对大风大浪的抗压能力,以及顺应时代潮流的应变能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极客公园”(ID:geekpark),作者:周永亮,36氪经授权发布。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