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现代马忠建:“技术”是低(无)代码平台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

中国软件网
+ 关注
2022-06-17 18:05
499次阅读

金现代马忠建:“技术”是低(无)代码平台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

作者:马一洋

编辑:小宏

编审:杨小天

头图来源:新浪网电鳗快报

图片

  • 低代码、无代码作为可视化编程平台,在新冠疫情大爆发的催化下,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市场持续增长。

  • 美国国务院(DoS)一直在使用ServiceNow的低代码平台,在2020年疫情的早期,能够在短短几周内开发和交付近十几个低代码应用,跟踪各个国家疫情进展。

  • 不仅在北美,亚太地区也紧跟以低(无)代码为核心技术的数字化步伐。根据IDC报告显示,印度尼西亚的低(无)代码技术普及率达86%,超过了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

  • 海比研究院认为,要满足未来中国数字经济的所有数字化转型场景,需要开发至少上亿个新的数字化应用,其中80%将由低(无)代码平台开发。

作为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的中国,在低(无)代码领域能否担负起推动技术发展创新的责任与使命,引领全球技术发展和变革?低(无)代码技术的普及能否改变全球软件行业格局?中国软件网(soft6.com)发起《中国低代码、无代码能否引领世界?》的深度系列报道,对话国内外典型厂商创始人及高管,梳理、探讨、分析、预测国内外低(无)代码平台发展,深度解读在风云诡谲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幻下、暗潮涌动的中西方数字经济技术博弈!

本期嘉宾为金现代资深产品解决方案架构师马忠建,聊一聊金现代低代码视角下的行业洞察,以下是采访实录:

金现代马忠建:“技术”是低(无)代码平台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
金现代资深产品解决方案架构师 马忠建

记者:低代码、无代码其实在全球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您能回顾、总结、评价下低代码、无代码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现状吗?另外国内外的低(无)代码市场是不是有差异?

马忠建:中国和国外的低(无)代码发展历程、发展阶段、市场特征有所不同,但在技术、应用上差别并不大。

国外是在本世纪初出现了低(无)代码概念,在2010年之后逐步发展成熟,目前来说国外的低(无)代码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了,也出现了几家“头部”厂商,赢得了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另外,因为国外的软件工程比较发达,有相当一批软件开发人员在使用低代码,低代码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

我国是在2010年之后出现了低(无)代码概念,最近2年低(无)代码逐渐受到了非常高的关注,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国内的低(无)代码市场尚未进入成熟期,所以整个市场比较均衡,也没有出现说“头部”厂商占据了大多数的市场份额,相对来说大家还是在各自发力,一起来做大这个市场。

至于低(无)代码的应用现状,也要区分开来看,一方面,大型企业对于低(无)代码的重视度、投入度在不断提高,但相对于传统研发,低(无)代码占比仍偏低;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本身的数字化建设基础较为薄弱,也缺乏系统的数字化转型规划,因此目前对于低(无)代码的投入度偏低。

关于低(无)代码的技术,我认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低(无)代码平台,并没有显著的差距,或者说国内厂商的技术实力也是比肩国外的。这是因为,在我国低(无)代码技术起步时期,国外的低(无)代码技术已发展成熟了,这使得大家一开始其实就是在“对齐”一流水准,“对标”领先厂商。国内的低(无)代码平台在框架能力、扩展能力等方面,我认为与国外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当。

区别在于,国内的低(无)代码厂商会更多做一些本地化,在UI界面、操作体验、信创适配等方面,通过本地化来符合满足本土用户需求。

此外,在低(无)代码应用上,我认为国内外的差别也并不大。

记者:低(无)代码最近2年在我国发展还是非常迅速的,对此您如何看待?

马忠建:低(无)代码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项技术、一个行业、一个赛道。

低(无)代码也在吸引着很多“玩家”入局,其中不乏一些传统软件公司、互联网巨头、新兴创业公司等等,这也低(无)代码市场注入了能量,带来了活力,有利于推动行业蓬勃发展,也体现出行业向好的态势。

但也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比如一些公司缺乏足够积累,缺乏技术实力,只是一股脑的追热点,未来的发展就会受限,很难走的长远。同时,行业也需要相关标准来进行规范和引导,例如大家会认为,无代码本质是拖拉拽,但具体拖拉拽什么“内容”,还缺乏明确定义,也很少有人关心,所以目前市场上的很多低代码平台,可能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低代码”。

所以行业要健康发展,还需要标准来规范。金现代目前也在积极参与低(无)代码行业相关的标准指定、白皮书制定等工作。

记者:低代码、无代码有什么区别,是否面向了两类不同的用户人群?

马忠建:以金现代为例,我们主要服务中大型企业,低代码平台面向的主要是中等复杂度以上的业务场景,业务主要应用于企业信息系统核心部分,例如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制造、产品研发等。

无代码我们认为更多是面向通用场景,例如在疫情期间的“表单”开发,应用无代码是比较合适的。

所面向的用户人群方面,低代码、无代码虽然面向两类不同的用户群体,但这两类用户完全有可能属于同一家企业。举例来说,大型企业信息部门会更偏向于使用低代码,而大型企业的职能部门,例如人力部门、财务部门、行政部门等,会更偏向于使用无代码。

低代码更多会应用于软件开发场景,应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部门;无代码更多会应用于企业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

记者:用户会关注低(无)代码的哪些方面

马忠建:大型企业更关注低(无)代码平台的技术能力,由于自身有丰富的技术栈积累,会更考虑对于技术栈的掌控力,会对低(无)代码平台的技术壁垒、潜在风险等进行考量。

中小企业更关注低(无)代码平台的性价比,会考虑“投入”和“产出”,例如采用低(无)代码平台进行软件开发,对比招聘研发团队进行软件开发,成本会低不少。

从更深层次来看,随着企业不断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但又同时面临研发人员短缺的困境,这也倒逼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采用的传统软件开发模式已“走不通”了,需要另辟蹊径,需要将目光转向新的开发模式和开发工具——低(无)代码。

记者:低(无)代码实际应用如何,为用户带来了哪些价值,例如开发效率是否实现了大幅提升?

马忠建:以金现代为例,我们主要服务一些大型企业,低代码产品服务于用户的软件开发全生命周期,从实际应用和用户反馈来看,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也大幅提升了开发效率。例如,过去高级技术人员需要完成大量工作,现在通过应用低代码工具,一部分相对简单的开发会转移给了其它人员以低代码完成,自己就腾出了更多精力,专注于核心算法或架构设计等低代码无法完成的一些复杂业务逻辑的开发。

记者:一个优秀的低(无)代码平台应具有哪些“特征”?

马忠建:一是产品“硬实力”,包括系统易用性、产品稳定性等。拿轻骑兵低代码开发平台来说,平台支持单体和微服务双架构,符合原型设计工具的使用习惯,在交互、事件、动作等操作进行优化,可以高保真还原用户需求。

二是产品“开放性”,许多大中型企业已建设有较为丰富的信息系统,低(无)代码平台需要考虑与用户现有的系统实现无缝对接,与用户现有的技术栈、技术沉淀进行融合。还是以轻骑兵为例,在开发和运维过程中,提供“公式编辑”“前端代码块”“代码全解析”等多种扩展开发方式,支持二次开发,方便扩展与集成。

三是产品“功能性”,低(无)代码平台是否提供了足够丰富的“内容”,以帮助用户节省开发时间。例如低代码的“拖拉拽”,是拖拉拽“应用”,还是拖拉拽“组件”,二者的维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比如,通过一些组件,能为用户提升10%开发效率,但通过算法、模型、模板,可能会为用户提升30%开发效率。所以足够强大的功能是低(无)代码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记者:也请介绍一下金现代的低(无)代码平台吧,以及未来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划?

马忠建:轻骑兵低代码开发平台是一款金现代建设了数十年的开发平台,2001年公司成立,随着服务项目的不断增多,工作量增加,为提升开发效率,公司内部打造了一个技术工具。2016之后,低代码概念开始进入国内,我们逐步意识到,原来我们这个“技术工具”,其实就是“低代码开发平台”。于是在2018年,公司对标国外一流低代码技术,此后不断升级迭代。现在产品是8.2版本,也演化出了一些新特性。

大型企业对于产品架构的稳定性、可扩展性有着高要求,金现代“轻骑兵”低代码平台支持单体和微服务双架构,100%适配信创产业链的产品体系,具有强大的扩展能力和集成能力,具有多重的二次开发、扩展、维护能力,支持多种公式,支持嵌入代码段,支持获取代码源文件,以便于开发人员进行定制开发或代码修改。

金现代“轻骑兵”低代码平台具有出色的可视化、应用性、布局能力,支持绝对布局、相对布局、响应式布局,满足复杂场景的业务应用。如果仅支持响应式布局或交互式布局,就会使得复杂业务场景需求无法满足。

记者:现在普遍认为以后“人人都是开发者”,将进入“全民编程时代”,对此您是否认同?

马忠建:“人人都是开发者”“全民编程时代”终会到来,但需要时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来夯实基础,实现目标。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软件工程是一个体系,目前大家的关注点更多还是在软件开发,但其实软件开发只是软件工程的一个方面,所以要进入全民编程时代,恐怕还需要时间与技术的沉淀。

其次,在这个进程中,还需要政府、协会、企业、媒体等各方面的努力与引导。现在一些培训机构标榜速学速成,但其实仅仅学习一个语法、一个工具,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理解语法背后、框架背后的逻辑和本质,更需要以体系化知识,系统化编程思维,作为基础和根基。

因此我们发展好软件工程体系,打造牢固的基础,才能为将来实现“人人都是开发者”奠定基础。

记者:未来低代码、无代码是否会像word、excel一样,成为普遍工具?

马忠建:低代码无代码成为普遍的工具需要时间。举例来说,以文本编辑工具来说,从系统自带的文本工具到功能丰富,模板多样的Word,其实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类比word,低代码、无代码要成为一款普遍的工具,也需要时间和过程。

本质上来看,就是要解决一些“卡脖子”的难题,以前都是国外软件厂商在制定标准,以后我们要建立起自己的标准,所以路程还很漫长。

记者:低代码、无代码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马忠建:未来低代码、无代码最终会走向“趋同”,都会趋于无代码的低代码化。

未来,在低代码平台的大量开发会以“拖拉拽”完成。具体来,我们说低代码“拖拉拽”现在的比例可能是70%,未来低代码“拖拉拽”的比例可能会提高到90%甚至更高,但是剩下的部分还会用到代码。

但低代码、无代码发展路径完全不同,低代码会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去IT化,在保持自身拓展性,集成性的同时会赢得更多用户。而无代码还需要扩大用户基数,获得用户量,通过覆盖更多用户,让更多人以无代码进行应用开发。


科技媒体·企业演化科学·战略托管综合体

本文作者系马一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智观察”(ID:Hapiweb-soft6),36氪经授权发布。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