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戴明:SaaS创业,请选择少有人走的路

王戴明
+ 关注
2022-06-20 15:41
739次阅读

上个月,飞书发布了People产品,刘润老师在其文章中写道:

优秀的人才,是一切商业模式的起点。我们(飞书)就是依靠自己的“飞书招聘”这样的工具,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才能在每天3000场的面试中,赢得人才的选择。

BTW,关于刘润老师这篇文章,我还专门写了一篇《关于飞书People,我想请教刘润老师》

今天正好读到《亚马逊逆向工作法》,里面提到亚马逊招聘方法成功的原因,却只字未提IT系统在其中的作用。

不仅仅是亚马逊,我读过的很多CEO自传或HR管理著作,都很少把HR系统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

因此,飞书算是少见的把招聘工具作为“赢得人才选择的关键因素”的公司了。

实际上,HR系统被企业经营和管理类书籍“忽略”,不仅仅是HR这个领域的问题,更是整个管理型SaaS的问题。

所谓管理型SaaS,是帮助企业管理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的SaaS产品,比如HR、CRM、OA等等。

在我的新书中《SaaS产品经理》中,有对管理型、工具型、业务型和平台型SaaS的详细论述。

管理型软件是大企业的刚需,毕竟大企业的流程复杂、管理严格,必须通过软件来规范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但是,管理型软件最大的难题在于,仅仅依靠软件,并不能给企业的管理水平带来质的提升,这就大大限制了管理型软件获得更高的溢价。

更重要的是,管理型软件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

不仅仅SAP、用友等传统软件厂商一直占有重要的市场,北森、销售易等SaaS厂商也深耕了多年。

即便SaaS创业者对自己的产品能力、销售能力非常有信心——我敢说——贸然进入这样的市场,都需要做好长期亏损的准备。

即便是刘润老师推崇备至的飞书People。

百度原产品副总裁俞军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新产品价值 > 旧产品价值 + 替换成本

只有当新产品价值大于“旧产品价值 + 替换成本”之和时,客户才会采用新产品。

在管理型软件领域,“替换成本”其实是非常高的。

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型软件往往涉及较多人员、流程和数据,一旦切换,不但工作量巨大,适应新的系统也难免带来工作上的不便。

因此,与旧产品相比,如果新产品只有20%的价值提升,往往不足以打动客户。

比如,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更好的体验”、“更低的成本”或者“双赢的订阅制模式”,对于客户来说,可能都属于“20%的价值提升”。

更何况,如果客户是从传统软件替换到SaaS,还需要考虑二次开发灵活性、与原有系统融合、数据安全性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管理型SaaS公司,至今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盈利的原因。

如果要让客户欣然替换原有软件,甚至接受标准化产品、公有云部署,SaaS厂商就必须给客户带来100%的价值提升。

而实现这一途径的方式,就是我常说的新产品、新运营。

大家可以点击《中国SaaS开不出国外的花》了解我对新产品、新运营的更多观点。

ToB是一个“慢”领域,但“慢”并不意味着应该无休止的熬下去。

曾经有SaaS创业者说,他的SaaS公司已经经营5年,仍然看不到快速增长的迹象。

他认为是公司的销售能力出了问题。

实际上,这种情况更大的概率是: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

SaaS创业,不仅仅是“有没有价值”的问题,更是“相对于旧产品,带来了多少价值增量”的问题。

有些SaaS创业者,自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就选择了一个热门赛道,与原有厂商展开竞争。

然而,缺乏创新的同质化竞争,其结果是谁都过不好。

比如,企业微信一开放接口,几百家SCRM厂商迅速成立,市场还没有完成客户培育,就已经进入红海状态。

我敢断言,接下来越来越多的SCRM公司会陷入经营困境。

实际上,在我们的SaaS高管微信群也有做SCRM的创业者,但是他们一是入局早,二是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比如某面向本地服务的SCRM,创始人就具有多年的线下门店管理经验以及C端营销经验。

这样的SCRM才有机会在惨烈的淘汰赛中赢得生存。

我常说,产品策略决定成败——一款SaaS产品的成败,往往在它完成设计稿之前,就已经定下来了。

SaaS创业也一样,在规划阶段,其成败就基本注定了。剩下的时间,无非是验证我们的“商业假设”而已。

因此,如果SaaS公司运营一年,仍然看不到快速增长的迹象,大概率是原有的方向就有问题。

此时我们需要的不是在错误的方向上坚持,而是积极寻找潜藏的新机会,并在资金耗尽之前,及时进行转型。

SaaS创业很难,与其在泥潭中苦苦挣扎,不如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B老人家”(ID:ToBlaorenjia),作者:王戴明,36氪经授权发布。

资深作者王戴明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